躍上主流:創作心流X創造主流 金曲背後的 13 位音樂製作人
Pop into Mainstream: Behind the Minds of GMA Winning Producers
作者: 陳律融
出版社:避風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05
這本訪問的是音樂製作人,他們分享製作音樂時,各種思維和煩惱,會買這本書,當然是想要看看其他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會遇到那些問題,書名《躍上主流》,應該是所有尚未成功的創作者,最大的夢想,就算現在自媒體如此流行,可是主流還是有無比的吸引力。
下面是我讀書時的筆記和反饋,裡面許多想法,對創作很有幫助的。
人永遠都不會曉得在哪個階段會開啟天賦,或得以確認自己的使命。
OS:
每個人都不一樣,我是因為想要追女孩,所以才開始寫小說的,可是在寫作方面並沒有天賦,只是喜歡寫而已。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
OS:
門檻是變低,但是通往巔峰的道路,還是一樣難走。
米奇林
與自我的較勁,而非外在世界的鬥爭
一開始不太知道訣竅,寫的歌也很爛,但也只能一直狂寫。
OS:
想太多就會變慢,做就多了。
音樂是一種語言,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看法的一種媒介。
音樂不是屬於誰的所有物,只要想做,每個人都可以做音樂。
OS:
不單只是音樂,藝術有各個領域,只要想做,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重點是去做。
相信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熱忱,作品才會好。
OS:
我覺得自己的作品很爛,可是又不想去和同溫層交流,現在就先讓自己習慣寫作這件事,關於如何寫好,不是我該想的。
製作人其實就是製造者,群眾屬於被動接受的一方,不應以現有群眾的喜好去框架做音樂的方向,因此要先提供實質的內容給受眾,他們才有辦法感受,也因此相信所有風格都有可能被喜愛。
OS:
日韓很擅長包裝,所以國人對他們的影劇、動畫接受度高,台灣相對就不太會包裝自己的東西,我當然也不會,也有可能是內容尚不足以吸引受眾,才會有現在的結果。
我們努力了解當下流行趨勢,不跟風,用自己的標準與邏輯做出自己的風格,讓品牌樣貌成型。
其實無論是音樂或買唱片的文化,都必須要對「美」有所感動,才會去做這件事情,文化是透過美感而來。
OS:
台灣會一直被自己人戲稱為「沒有文化」,所以除了音樂方面,其他方面都不具有美感嗎?對「美」沒有感動?我想當個有文化的人,其他的我沒時間想。
在聽不懂語言狀況下,所面對的是聽感的比較,會需要將製作品質達到頂點或至少持相同水準,才有辦法發展出所謂台灣音樂的競爭力。
OS:
像在日韓、歐美的歌曲,明明聽不懂在唱什麼,卻還會喜歡聽同一首歌,文學在這方面,需要借助翻譯來傳播,這是文學的弱勢,可是還是有些國外文學,能讓國人喜歡,表示語言並不是代溝,故事吸引人,還是能夠跨越語言的阻礙。
熊仔&rgry
嘻哈是一種可以翻轉(flip)事物的音樂。無論是藉由取樣或融合,總能把既有的事物翻轉成新東西。
OS:
這是音樂製作的方式,其他藝術領域也是如此,可以大量運用取樣和融合,便能從原本存在的東西裡,創造出前所未見的事物。
美國嘻哈文化不會想太多,不會找參考範本而是直接去嘗試。
OS:
簡單說就是幹就對了,台灣各領域就是考慮太多。
用詞與韻腳其實是語言感,對這個語言的熟捻與敏銳度。
OS:
語言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目前有點難以負荷,我比較專注在敏銳度,可能多聽多寫,能夠加強這方面的能力。
RayRay
無論DJing、編曲、唱自己的創作,一個好的音樂人必須持續帶給觀眾驚喜。為了產出新作品,更要時時刻刻充實自己,清楚知道想要什麼,以及下一步該怎麼實踐。
OS:
比起技巧、理論,我現在只專注新作品,小說難度最高,新詩和散文比較在嬉鬧時所寫的,剩下的時間都是拿來充實自己,之後想做什麼還不知道,先累積作品再說吧。
我喜歡用頻率(frequency)形容許多事,和萬物有靈一樣,各個事物都有自己的頻率。我覺得人類往生後,靈魂會在宇宙間穿梭,找尋與之相近的事物並相互吸引。
OS:
合不合拍、有沒有對到頻率,就像你今天窺一個咩,人家怎樣都接收不到你的點一樣,並不是你不夠好,而是頻率不對啊!
獨立創作可以有更多機會強調自己的個性,即使做一些非主流、實驗的東西都沒關係,缺點是如果不吸收新東西,尤其被忙碌給限制住,很難突破自己。
OS:
忙碌到最後也習慣了,我一天大致上有7個小時的自由小時,已經全用在創作和學習上面,持續下去,那些無形累積的東西,會逐漸發揮他們的影響。
學習新東西永遠是最困難,卻也最令人樂在其中。
OS:
我每天都在學習新東西,拿掉手機,將時間掌握在自己手裡,想學什麼完全看自己。
環境和歷史文化造就不同地區的樂迷對嘻哈音樂有截然不同的認知與詮釋,這點非常有趣。
OS:
其實很妙,我們能夠接受日韓、歐美的題材,可是台灣的東西,卻打不進該國,也不是台灣的作品不夠好,可是對於外來事物的接受,其他國家沒有像台灣這麼高,這個天平有點失衡,該如何反攻?所有創作者,動動腦吧!
我更支持先從「質」開始,將作品穩穩地做好,能力提升到一個高度後再往更高的目標前進。
OS:
質與量是相連的,我自己的狀況是隨著量的累積,整體「質」也會上去,每個人都不同,所以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我是選擇先把作品量衝出來。
梯依恩 TeN
人類擁有與生俱來的社會興趣,但也需要適當的環境來培養,一個人因為喜歡某件事而進步,因為進步而獲得讚美,這些讚美成為驅使他維持興趣的鼓勵。
OS:
我的作品,最初都是寫給女生的,從沒有獲得讚美,久了也習慣沒有讚美的世界,就算沒人讚美,我還是會每天寫作,就跟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寫作已經快轉化成,我身為人的本能,吃飯睡覺不需要人鼓勵和讚美,一樣會去做,寫作也會變成那樣。
我覺得音樂人就像一群廚師,想讓餐廳生意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做出更好吃的菜。
態度和自律很重要。如果允許自己打退堂鼓,那這件事情一定不那麼重要吧?當你拋下姿態全力以赴,就會吸引到願意幫助你的人。
OS:
關於態度和自律,我是從NBA運動員身上學到的,像是MJ、Kobe、LBJ,都是絕對自律的,運動員都如此,身為創作者也更應該這樣。
擁有滿滿的想法,就必須訓練自己清楚地講出腦袋的內容,將所有事情將做的更精準。也許某天就會明顯地發現,每一天的自己都在進步。
OS:
我寫散文,就很像在做這方面的訓練,將那些想法化為文字寫出來。
玖壹壹 洋蔥
把歌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OS: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把每篇小說寫好,是最重要的。
每首歌都不太一樣,所以也沒有既定的方法。
OS:
這部分我在詩歌方面最嘗試,盡可能做到,每一首詩都不太一樣,不重複,不自己抄襲自己,雖然詩中的核心,可能會有些類似,但我盡可能的將詩,寫出不同的味道。
李英宏
小時候對音樂類型不了解,更沒有特別的喜惡,抱著開放心態吸收生活周遭環境的各種音樂。
OS:
我覺得所謂的童心,也包括「沒有特別的喜惡」、「開放心態」這兩點,觀察小朋友就知道,他們不會先設限自己,對所有外在的事物,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就因為不了解,才會想要多學多看,反之成人就會形成許多既定形象,這部分只能靠自己慢慢代謝掉,重新的反璞歸真。
經過不停創作,得到許多感悟、反思與矛盾衝撞後,我發現真誠、簡單卻能打動人心的音樂,才是最難創造的事物。
OS:
這是音樂方面的說法,文學也是這樣嗎?我並不知道。
小時候對音樂有嚮往,認為「唯有彈奏樂器才能成為音樂人」,直到真正碰觸音樂後才理解,彈奏樂器能夠輔助樂曲,卻不是創作音樂的唯一方式。
OS:
當代想要進行藝術創作,方式已經和不同,其中一定有某個領域是你特別有感觸,某種方式是最適合自己的,去把它們找出來。
1.要清楚自己的想法,先了解自己想做什麼,才能清楚地與人溝通。
2.要堅持音樂創作的規律性,就算心情很煩不想做事,也必須花一點時間去做,即使在創作上沒那麼多靈感,那練習一下混音或技術也好。
OS:
我現在有點強迫自己,同一時間要連載三篇不同的小說,剩下的四天,就是寫詩和寫散文,反正有時間都要多寫,讓身體習慣創作的感覺,當然還有剩下一些時間,我會拿來閱讀和畫畫。
愈簡單的道理,愈不需要透過天花亂墜的辭藻表現,簡單幾句話就能貫穿理念核心。
OS:
大道至簡的意思,那是華夏文化的傳統,就像教人如何創作只需要一句話:去做就對了!剩下的都是廢話。
華人對於情感的表達是壓抑的,所以我們特別需要卡拉OK這樣的場所,也需要非常多的情歌去闡述「感情」這件事。
OS:
我不是,我表達情感從不壓抑,所以才會每次都唐突佳人。
我一直在思考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要如何要接地氣又與原生習慣融合的巧妙。
OS:
這應該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日本、韓國都做的不錯,反而是台灣還做不到「妙」的境界。
不要想太多,不要和別人比較,更不要想著證明給誰看。既然這些迷惘停止不下來,那就停止去想,好好處理眼前看似微小的目標,某天回頭就會發現,其實自己真的很不錯。
OS:
想太多,刀就會慢,刀一慢,死的就是你自己。
JO$H BEAT$
我也好想做出那樣的XX
OS:
想,就去做,做久了,總有一天能做出來的。
有些事情,做了才知道結果會如何,但不做就永遠沒有機會知道,到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OS:
別讓自己後悔,別把自己想那麼差,光是動手做,就已經贏過那個猶豫不前的自己。
拼命地做,把失敗當作一種練習,反正只要不停做,總有作品最終能獲得肯定,就算沒有,也能慢慢摸索出訣竅。
OS:
我還處在失敗、沒有的狀態,也只能拼命地、不停的去做。
。
想做的事等也不想等,馬上就想做。當腦袋長期下來累積了不少資訊,平時生活中的記憶就會成為養份,於作曲過程中所用。
OS:
關於長期累積的資訊,目前在創作時漸漸有感覺,可是我也沒法形容,只能說腦袋是很神奇,你看過經歷過聽過的,都是會有所累積的,到最後都會成為只屬於你自己的寶庫。
做不好就做不好,換下一個,又不是今天一定要做好,明天睡醒可以繼續做新的創作。不完美才是完美,有點缺陷、留點空間是最好看的。更何況完美是非常主觀的,沒有真正的極致,我傾向保持誠實的作品。
OS:
好的作品,不存在一步登天,你無法要求每一篇作品都是傑作、神作,只能盡可能的接近,在每一篇作品中進步,有一天會到達意想不到的地方的。
由於人口眾多,市場非常菁英制,唯有真正屌的人能被看見。
OS:
這段話是在形容隔壁華夏國,因為人多所有非常競爭,台灣各藝術領域,有很競爭很菁英制嗎?我不知道,因為我一直屬於「之外」的人,等我寫出真正屌的作品,再來煩惱吧。
絕不能把編曲當課業,畢竟沒有生活與情感,哪來的好音樂?
OS:
文學或藝術也是這樣的嗎?一定要蘊含生活與情感,才象徵著好?我不知道,別問我,我寫的東西,還達不到好的境界。
人不能忘本,無論來自何方,唯有認同並喜愛自身文化,才能做出符合自己氣味並獲得他人尊重的作品。
OS:
這部分很令人煩惱,我就不喜歡8+9和宮廟文化,對華夏文化有深仇大恨,可是就有人說這三個代表著台灣文化,媽的,我完全不認同啊!所以我這樣是忘本?
我沒有學過鋼琴和樂理,因為沒有樂理基礎所以編曲不會被限制。
OS:
對於文學,我也等於初學者,所以在創作時完全不會被限制,可是並不代表,我不能創作出好的文學作品,既不受限,卻又以同樣巔峰為追求,還真有難度阿。
許多人明明擁有才華卻自怨自艾或過度自負,成為自己的絆腳石。最後,有機會都去嘗試吧!不要羞於開口,能累積多少就是憑個人本事。
OS:
我沒有才華,這是大實話,平時能做的就是累積實力,如果看到機會,我也會去嘗試,剩下的就由上帝去安排吧!
我認為音樂應該要講求原創。
OS:
不原創,毋寧死,畫重點啊!
我一直相信,無論出身、發跡地在哪,只要將能力發揮到最大值,隨時做好準備,就會被人看見,總有一天可以和想接觸的人碰面。
OS:
想被人看見,並沒有這麼簡單,尤其是主動宣傳自己,搞不好別人不喜歡這樣推銷,而是要讓那樣的狀態,維持在自然的情況下,到頭來,總有一天又會是哪天?搞不好是你死之後。
嘻哈音樂要你誠實面對自己,儘管是軟弱的、不堪的模樣,我們都能透過歌傳遞真正的自己,總之,我希望我們這個派系能以真誠與實力感動人們。
OS:
不單只是音樂,文學和藝術都是如此,在作品裡傳遞真正的自己,至於能不能感動到別人,這真的不是創作者所能控制的。
現在的我很清楚有時候只是時機未到,並不是作品不夠好,只要堅持產出更好的音樂,一定會被看到。如今,我想讓人們聽到我的音樂,就能看見我的內心。
OS:
文學作品應該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讀了之後,能看到作者的內心,另外一種則是純故事,看不見作者,這兩種說故事的方式,我都想要學會。
假使我今天跟隨流行,永遠慢別人一步,何不我嘗試讓自己成為一種流行?
OS:
讓自己成為一種流行,這句話說的真有底氣,也代表著十足的自信,我暫時還做不到,先把自己的作品寫好。
陶山
純粹只是喜歡音樂,所以想了解更多。
OS:
每個人都有喜歡過人吧?喜歡一個人,自然會想要了解對方,從各方面去打聽對方的喜好和興趣,這樣的行為,就和這句話所說的一樣。
我認為邁出第一步,去實踐自己的夢想是我做過最可怕的夢。一旦克服了那種恐懼,開始不害怕追求音樂,整個人生都打開了。
OS:
音樂的第一步,是讓更多人聽到他的音樂,那麼寫作呢?是讓更多人讀到自己的作品?可是不正是因為作品爛,所以才沒人讀嗎?所以第一步應該是把作品搞好才對。
以前確實配合他們做過一些幾乎是複製某首風格的歌曲,但我恨死了,沒有獨創性,沒有熱情,深覺自己摧毀了音樂,因此也決意不再做那樣的事。
OS:
進入市場和主流,便會遇到資本的問題,這是音樂的部分,我還沒到那個地步,所以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
每張作品都能有所長成長和進化。要真誠地面對自己寫的歌曲,它才會真實,如果不受市場歡迎,那也無可厚非。
OS:
每個人的條件,許多人是在工作,不受市場歡迎,便會導致沒飯吃,連自己都快養不活,這部分我還沒幸運的,我能夠扛著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慢慢的讓自己的作品成長和進化。
我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每天很容易就花五個小時製作音樂,連續做了將近30年。如果不夠愛,就會無法持續下去。
OS:
他的說法可能和我的狀況不一樣,他是有很多空閒時間,所以花了五個小時,而我是「只有」五個小時,下班後到睡前的這段時間,已經全部拿來閱讀和寫作,目前也才持續兩年多,還沒看到成效。
只要留下沒有遺憾,這才是做音樂最重要的事。
OS:
沒有遺憾,和我盡力了,應該是互通,對於寫作,我都是這樣追求。
當你的技術到達一定水平時,音樂創作便沒有所謂的對錯。
OS:
還沒到那個水平前,也別想那麼多。
我希望音樂產業能更多面向地打開音樂之中,人性最真實的脆弱面、情緒及深刻的情感,而藝人都能藉由音樂釋放自己的靈魂。
OS:
我也想讓自己的作品,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能讓人家在我的文學裡,釋放自己。
他們遺忘了音樂有一種潛力是能讓人去體驗有著真實情感的聆聽旅程。製作音樂變得如此容易,市場上充斥著各種速食歌曲,如果你不在乎歌的內容和靈魂,那麼只是在製造噪音罷!
OS:
他畢竟是成功的音樂製作人,所以才有資格說這樣的話,我寫的東西還那麼爛,光只是寫這樣的動作,都相當費力,其他什麼也還辦不到。
我並不覺得自己現在是一個進入嘻哈界的音樂製作人,我只是喜歡製作,不在乎任何流派。
OS:
我是因為喜歡寫作,才一直寫著,希望自己不要忘記這個初衷。
我的目標是讓音樂受人歡迎,大家能好好聆賞音樂。
OS:
台灣現階段是作者比讀者還多,而讀者這一塊,又會被其他國家的文學分去,如何吸引大家來讀自己國內的作品,應該是我的目標之一。
阿爆 Abao
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有些甚至比電影荒謬有趣,驅使我有一種必須創作並記錄下來的衝動。
OS:
創作需要考慮合乎邏輯,而現實不用,時常紀錄那些荒謬的事情,也可以為自己累積一些創作的題材。
「唱歌」在我們家裡的日常生活當中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每天都會發生,就像吃飯一樣,大家都在唱,自然也就跟著一起唱。
OS:
這段話是在說原住民族的日常,對於我這樣都市的人,很難想像活在唱歌裡,是怎樣的情形。
因為對我而言,最好的製作人往往就是聽眾。
OS:
藝術除了創作者本身,最重要的就是受眾,當然也有某些創作者,完全不去在意受眾怎麼想,我想怎樣便怎樣。
音樂人一定要多演出,演出是一種接觸的型式,要一直不斷的嘗試,才會知道什麼樣的群眾是喜歡你的人。群眾明確時,你能愈清楚掌握喜歡你的人是喜歡你音樂裡的什麼內容,更容易找出其方向,也可以給予他們更多彼此都聽得很開心的類型或音樂。
OS:
同理,寫作人一樣要多寫,至於能不能找到喜歡的群眾,這部分只能聽天由命。
反觀現今習慣用字與想像角度,雖然看似資訊量很豐富,但觀點有時又有點狹隘與單一化。
OS:
這算是個人訓練的部分,只要認真去鍛鍊,還是能夠寫出有趣的觀點。
我認為情緒濃度的明確掌握、每首歌一開始的功用是什麼就要很確定,這就是製作。
OS:
這是關於作品內的情感的掌握,應該適用於其他領域。
剃刀蔣
無論對藝人或製作人而言,進入主流市場都是非常大的挑戰,曲高和寡的創作雖然有一定機率成功,但多數結果是將自己困在小眾圈子裡。我們可以慢慢地、在不破壞堅持的情況下做出調整,讓自己的風格以引起市場多數人共鳴為先,再回來創作出引起小眾共鳴的作品,進退之間找到一個正向循環。
OS:
我寫的也不是什麼曲高和寡的題材,純粹是寫的爛而已,這段比較適合已經努力很久的人去思考,我連那個門檻都還沒達到。
台灣人很看重經歷,得獎紀錄對個人履歷必然有非常大的加分作用。獎項的意義代表背後一群專業人士的肯定與認同,對不認識自己的人而言,就像一張有說服力的保證書。
OS:
得不得獎真的是隨緣,首先也要讓自己的作品,達到能得獎的程度吧?
從沒想過要刻意改變,因為我他媽就是要把這樣的音樂變成主流,讓更多人懂得欣賞這種風格的美感。
台灣音樂想走出國際市場前,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賣弄符號與標籤,而是先好好地把品質打穩,讓音樂技術與聽感提升,才有辦法做出跨越語言、讓國際關注的音樂。
OS:
音樂繪畫舞蹈可以跨域語言,但文學不行,印象中上次去日本,到他們的書店裡,並不會像台灣這樣,有好幾櫃的翻譯文學,也有可能是我逛的太少,台灣書店裡,超過一半是翻譯文學,光是這樣就大幅壓縮,本土文學的空間,在自己國內都存活不了,又怎麼有辦法反攻國外呢?
Starr Chen
要永遠對自己不滿意吧!必須往前看,不斷地更新自己,不斷地對自己的東西找出缺點。
OS:
每個人都有理性的,就把超理性拿來對付自己,那就能做到這段話所說的。
注重在「創作」層面中「創」的部分,而非「作」。
OS:
創的解釋,是創新、原創、獨創,而作是製作,這段話是鼓勵人要專注原創。
蛋堡
就我的理解,好的歌手並不是歌聲最好聽,或是唱歌特別有技巧、很會轉音,也並非歌聲獨具藝術性,而是能擁有多種樣貌,能在各種情況下表現自己的聲音,不需要過度著重於旋律,而是打破旋律、打破音準、純粹專注於聲音表現。
OS:
這是他對音樂的看法,那麼怎樣才算是好的作家呢?是不是也像這段話說的,打破那些既定規則,專注把故事說好,以我的等級,還沒到能夠評論怎樣算好。
其實一直以來對於「要用音樂改變什麼」的思維,我都覺得太嚴肅了。專注作好自己想要傳達的音樂,能理解你作品的人,他就能分辨這個東西和那個東西有什麼不同,會用他所接受到的訊息或是態度來成為他個人的自我要求。
OS:
說了那麼多,身為創作者還是專注好自己作品。
並不是非得要有某樣器材才能做出很屌的音樂,我認為做音樂最重要的是所抱持的初衷,一定要是「我有話想講,我要創作出歌曲」並堅定完成這件事情,其他附加的東西都是未來的事。
OS:
如果把咩那麼簡單,我多半也不會開始寫作,會開始寫作,就是「我有話想對你說」的企圖,因為這個想法,所以我去學習各種文體,想把我的話,全部放在文學作品裡。
短評:
這本書裡的幾位音樂製作人,我也只認識熊仔、蛋堡,還有玖壹壹,其他人可能有聽過他們製作的歌,但是並不會認識音樂製作人,而前三位,是因為他們本身既是歌手,又是製作人,書裡面這些製作人,都算是成功的製作人,說也奇怪,如果是成功的作家,出來教人寫作,那種書,我會看不下去,反而是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說的話,我比較能夠吸收。
這裡面多半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思維,自認寫作還需要你們教的態度,所以市面上那些教寫作的書,我現在都不會碰,我他媽的就是想要寫贏你們,怎麼還會去讀你們的東西,所以在寫作上,等於都自創武功,打算靠這套武功來打天下。
讀這本書,可以發現裡面的製作人,他們都是「從小就開始,吃了許多苦」,所以才能有今天的成果,那我不就完了?我是一直到出社會才開始,而且從小根本沒吃過苦,那些心理上的創傷,實際上根本不是苦阿,挫折失敗懊悔遺憾也不是苦阿,苦應該是被迫強吞的那種,我大部分都是自找的,完了,我離成功越來越遠,慘。
而在訪問中,問他們什麼特質,是製作人最重要的?每一位都強調「表達和溝通」,比起編曲、製作還要吃重,書中有段話是這樣說「製作人應激發每個人的潛能,就像一本書的主編、一部電影的導演,需要處理許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看見不同角色的潛質,對人類的敏感度是非常關鍵且重要的一點」還好我早早就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團隊作業,不然我現在還會留在遊戲產業,待在團隊裡,溝通和表達,真的非常重要。
但我自己對於「表達和溝通」,有不同的想法,溝通不應該只單指對人,或許包括對不同文明、文化,跨領域的知識,也要有辦法和他們溝通,這裡不是口對口的溝通,而是內心方面的溝通,文明和文化有相同和相異之處,這些不一定需要開口才能溝通,光只是親近其中,便能感受到他的核心。
至於跨領域,我的想法是各藝術,出發點和想要到達的地方,此兩者是一致的,而中間的道路可能會有所不同,也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這種形象,很像天與地的樣子,而中間的部分,是屬於人所能創造追求的,既然起點和終點是一樣,那麼各藝術領域,應該有許多精神是相同,有相同之處便容易溝通,所以我在寫作的時候,除了文學本身,還會跳到其他領域去取材取樣,就是這樣的思維。
最後的表達,就是用別人看的懂,簡單淺白的形式,把自己所想的,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如何表達」是個好問題,像是前人所寫的作品,都隔了那麼多年,讀之後還是令人有所感,起了共鳴,藝術最多只是扮演著載體的身份,重要的還是如何表達。
書很厚實,400頁,價格也很貴,就算圖書館有進,可能也需要跟人家搶預約,通常我是不喜歡等的,所以它就來到我家,書中還有許多對於作音樂的人,可能會比較有幫助的論點,當然再好的建議和論點,給再多不去實行,也不會有怎樣的改變。
共勉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