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理弗遊記(普及版)
作者: 綏夫特
原文作者: Jonathan Swift
譯者: 單德興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5/02
翻譯的差別,全篇我還是以格列佛遊記來說明。
不知怎麼的,讀格列佛遊記的時候,老是會想起熱門漫畫《海賊王》,因為海賊的劇情裡面,都可以找到以這本遊記為原型,進行創作的島嶼風情。
像是小人國,就是打唐吉訶德·多佛朗明哥的「多雷斯羅薩」,大人國在海賊裡是艾爾帕布,是是騙人布夢想的終點。拉普塔當然是空島,而在海賊新世界裡,出現許多非人類的物種,不也和慧駰國,有異曲同工之妙,世界政府代表著醜陋的人類,而與之對抗是高貴的動物,創作上的取材和化用,在這裡找到實例。
最高明的諷刺,是不帶髒字、情緒化的,讀過之後,會讓人有所反思,兒時讀它,會被其中的冒險旅途所吸引,如今讀來,在故事裡所說的那些話,就算跳回到現實來看,還是會發現,至今還是上演著,經典文學的作品,就是如此,不管過了多久,還帶有時代感。
格列佛的故事劇情,都是以第一人稱,單故事線在進行,在妻子許可下,在家待不住的浪子格列佛,展開了一次次海外探險,陸續去了小人國、大人國、諸島國、慧駰國,這一浪就浪了十六年,可以啊格列佛,這才叫做真浪子。
隨著他的眼界打開,對社會和人性,有了不同的認識,這部分是不可逆的,讓他越來越無法適應當下的時代,最終走向離群索居的結果。
小人國遊記
主角是因為遭遇船難,無意間來到小人國,自己十二分之一小的小人並不知道自己渺小,格列佛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異常膨脹的野心,即使面對格列佛,如此的龐然大物,還是照樣和他約法三章,隨著相處,主角也發現小人國的人,不只人小,而且心眼更小,還很愛記仇,也讓雙方的相處模式,漸漸變味。
在小人國的世界,有厘厘普和布列復思古兩大帝國,厘厘普內部分為低跟和高跟的黨派,而兩大帝國爭議的源頭,竟然是「敲蛋時該由哪一端先?」這樣,等同兒戲般的藉口,光是這樣紛爭的描寫,已經精準捕捉到人性的愛鬥的劣根性,回到現代,環顧各國還是能看到,新舊黨爭、激進VS.保守、傳統對抗創新,如果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那爭議的核心,真的很無聊,可是處在圈子裡的,並不會這樣認為。
之後,格列佛先後得罪了厘厘普的皇帝與皇后,讓他在厘厘普待不下去,最後投奔至布列復思古國,布國最初也是對他很友善,但隱隱之中還是感覺到前朝舊事,又將再次上演,在雙方鬧翻之前,格列佛離開了小人國,驚險的回歸故土。
大人國遊記
回國兩個月之後,主角又閒不住,再次搭船出海,很「幸運的」因為缺水,在上岸尋找淡水時,主角一個人被留在荒島上,才發現這次他來到,是自己十二倍大的大人國,這次換他能夠體會到,當小人面對大人時,內心會有多大的壓力。
結果,第一位找到格列佛的農夫,只把他視為奇貨可居的展示品,將他做為搖錢樹,帶他四處演出,為自己賺取金幣,格列佛為了應付每天的表演,讓身心都出現問題,所幸還有農夫的女兒,細心的在照顧他,不然,格列佛真的會被農夫的貪婪,給無情的榨乾。
就在主角油盡燈枯的,進行全國巡迴表演時,消息傳進皇宮裡,王后支付了一千金幣買下格列佛,農夫愉快的交出主角,主角總算能脫離苦海,住進皇宮裡,健康和心理都慢慢恢復,主角也得以就近觀察大人國的統治者。
和前面的小人一樣,大人有大人看世界的角度,隨著和皇宮裡的人相處,這部分想法上的衝突,讀起來有種換位思考的感覺,之後主角也發現大人國國民的缺點,他這樣描述「這裡的人學問很貧乏,只有道德、歷史、詩歌、數學,但必須承認,他們在這些方面出類拔萃。」讀到這樣的句子,自然會反省台灣,台灣人有哪些特別凸出的?我馬上想到的是鑽漏洞、小聰明,同時也很善於抓出別人身上的漏洞。
身處大人國,被當成寵物養著,而且時不時會遭遇,許多不經意的危險,但格列佛的待遇,比起在小人國,那種虛假的供奉,好太多了,至少有農夫的女兒,是真心的對他好,可是依然會想念故鄉的家人,透過一場意外,讓他回到他久別的家。
諸島國遊記
這才回家兩個月,主角又被人邀請出海,可是這次遭遇海盜洗劫,格列佛被獨自放入獨木舟上,有種流放任其自生自滅的意圖,他在這樣沒目標的大海漂流,卻因禍得福,被救到了拉普塔島,也就是空島,這裡的居民,男人都陷入沉思中,而真正清醒的,卻是那些愛思考所鄙視的女性。
空島上的居民,令主角感到厭煩,他們的確專精數學和音樂,卻總是心不在焉,不易相處,就算那些有所回應的居民交流,也讓主角感受到被輕視,沒過多久便興起離開空島的打算。
在描寫這些空島上的菁英,如稍有偏差,很容易流於嘲笑、詆毀、令人不悅的感覺,而作者在這部分,藉由格列佛的視角,讓讀者自己去讀,交由他們去判斷,他沒有給出正確答案,是引導我們去思考。
在諸島國遊記,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就是主角參觀拉嘎都科學院裡的語言學校,聽到他們商議如何改進自己國家的語言。
一、把多音符的字削減為單音節、去掉動詞和語助詞,因為實際上所有想像得出的東西,都只是名詞而已。
二、廢除所有的文字,既有利於健康,也有助於簡化。
三、作為文明國家都能通曉的共同語言。
對於共同語言這部分,我會聯想到舊約聖經裡,巴比塔的故事,那時就是因為人類擁有共同語言,所以妄想造一座塔通往天堂,才會受到上帝懲罰,讓大家失去共同語言,但是在全球化的現在,英語事實上已經絕對接近所謂的共同語言,這是讓我感到很有趣的點。
另外兩點,則是和我們自己有關,如果有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族語,會明白非常難以入門,他們是一個個不同的類別,並沒有發展出一個大通用與之下,才去細分各地的方言,將族語學習搞這麼複雜,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很勸退的,我原本也不知道,純粹是偶然的情況下,遇到族語學習的課程。
在這方面,我的想法是,可以試著同中取異、異中求同,不是無止盡的向外發散,而是往通用的原住民族語的方向去進化,這部分我才剛接觸不久,還在慢慢摸索,祖先沒能做到的,我會替他們完成。
格列佛在諸島國旅遊,先是遇到了可招喚亡者的魔法師,另一處驚人的經歷,是遇到一群「長生不死之人」原本他是前所設想,假如長生不死的話,會如何如何,可實際上見到的「長生不死之人」,卻是有其他老人所有的愚蠢和毛病,還有更多是來自永遠不死這種可怕的遠景,他們不僅固執己見、脾氣乖戾、貪得無厭、個性孤僻、驕傲自大、喋喋不休,而且無法結交朋友,對於所有天生的感情麻木不仁,因為他們的感情只到孫子這一代,就不再往下延伸了。
人活到這樣,怎麼想都醜陋至極,和生命有極限,那種珍惜時間的美感相比,讀之會讓人完全不再對長生不死,抱持著一點幻想,各種人都輕藐、厭惡這些「長生不死之人」,格列佛看見這樣恐怖的景象,讓他對永生的熱切慾望減低了許多,甚至會對以往的美妙幻想感到由衷的慚愧,心想就算有暴君設計出任何死法,但我為了逃避這種永生,還是會樂意送死。
四部遊記裡,個人最喜歡的就是諸島國遊記,充滿著想不到的創意,讓人讀完一頁,都會想要接著看下去,我自己在說故事,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只能設法從前輩們那,多偷學點,離開諸島國後,格列佛搭船前往日本,經由那時與日本友好的荷蘭,返回自己的國家。
慧駰國遊記
浪子格列佛又屁股癢了,在家享了五個月的天倫之樂,那漂泊的心又犯病,相比前幾次,只能當船醫而已,這趟旅行,終於當上了船長,可是卻遇到手下串通叛變,先是囚禁一段時間,最後將他丟在無名島,主角在島上遇到了人類模樣的犽猢(Yahoo),和有著馬匹外型的慧駰。
透過主角的視角,我們看到「慧駰」的行為,是有條不紊、理性、敏銳、理智,而那些「犽猢」,則是粗魯、野蠻、骯髒、無法教化、看到很讓人討厭,及強烈反感的,估計是在演化的這條路上,迷失、走錯的古人類原型,我們人類不是說,是由猿猴演化而成的,那麼「犽猢」可能就是那演化失敗的。
就像是在現實世界裡,面對獼猴和猩猩時,會慶幸人類的老祖宗,還好選對正確的演化路線,讓我們得以從靈長類的世界脫離,邁入人類領域,有想過這個問題,會知道明明世界還有那麼多靈長類,卻只有人類得以進化,完全是天生神力啊!
我對書裡頭的「慧駰」,感到莫名有親切感,將範圍擴大,從非洲、亞洲、美洲都有這樣天然的原住民族,他們在地球上,同樣生活了好幾千年,就算不懂文字、書寫、書籍,一樣活著好好的,所以這樣的例子,沒有這三樣事物,每一天還是能這樣過,是這樣沒錯,可是少了這幾樣,卻也會連進步的機會,也一併喪失。
對於天然和進步,說實在我也無法下結論,誰優誰劣,畢竟我們現代人,一方面很進步,同時保有許多劣根性在,每個人都有,看到別人的時候,也會反思自己,可是如果不要進步,追求完全的純天然,卻又會少掉某些樂趣,像是求知、創作、美感、進修等等,這部分我沒有正確答案,如果要我做的話,可能會堅守天然,接觸那些進步的事物,不讓那些進步的思維,汙染了自己。
相對於慧駰雖無知,卻純天然,故事裡的「犽猢」種種行為,也讓人讀了之後,明白就算科技進步、文明發展,但人性好像沒進步多少啊,還是會在不同場合顯性出劣根性,人性很容易會摔落至獸性,想要向上通往神性,卻無比困難,正是打從心底對「犽猢」感到厭煩,讓格列佛對人類、以及人性方面,戴上了有色眼鏡。
在眼見「友誼和仁慈是慧駰的兩大美德,不限於特定對象,而是普及全族」、「配偶以對待所有同類一樣的友情和相互的慈愛共度一生,沒有嫉妒、癡愛、爭吵或不滿。」慧駰這些少見的品格,格列佛長時間和他們相處,在想法上受到對方的影響,可是有一天卻被喝令,必須馬上離開慧駰國,帶著傷痛,他艱辛的返回故土—英格蘭,回國之後,才了解到那雙有色眼鏡,是戴上後便脫不下來的,也讓他無法在和其他犽猢(人類)親近,就此在現代社會,過著痛苦掙扎的孤獨生活。
喜歡的句子
真話實情總是能進入理性的心靈
OS:
真的是這樣嗎?我不知道,沒實踐過。
其他動物只有在發情時才允許異性接近,進行交配,人類則不然。
短評:
小人國和大人國讀起來是輕鬆的,所以也被改編成童話故事,而諸島國和慧駰國,諷刺的筆觸,愈發鋒利,從對於知識貪戀、理性與野性、無知與狡詐等對照,讓主題變的很沉重,尤其是慧駰國的主題,讀過深思後,會讓人不想當人啊!最高明的諷刺,原來是自嘲啊!在後兩部的遊記裡,可以發現作者大量取用,自己所處的英國,當時的各種弊病,將它們永遠的寫入故事裡。
我瘋起來連自己都咬,作者對格列佛真狠,讓他先是接受了慧駰的想法,卻又將他無情的丟回到,住滿著自稱犽猢的世界裡,這樣的寫法,完全不給人留活路,對格列佛的餘生,深感同情,如果他不自殺,光是每天要面對那些他打從心底厭惡的犽猢,也夠折磨他的。
想要諷刺某種人事物,需要對該物,有深入的了解,和多方面的認識,不然容易流於表面而已,我自己不僅做不到,而且也沒能力經營這麼大篇幅的故事。目前只能寫些小故事,或是由小故事堆疊起來的中長篇,像格列佛遊記,這樣由四部遊記所串來起來,任何一部的遊記我都寫不出來。
在讀格列佛遊記發現,每次主角出海,他所經歷的「船難」、「被遺棄」、「海賊」、「船上叛變」,不就像目前所流行的穿越異世界的手法很類似,每到一個國家,就是完全不一樣的異世界,此書的出版時間1726年,應該還不算是最早的異世界的小說,讀前輩們所寫的小說,重點就是觀摩學習,看他們怎麼說好一個故事,然後逐步加強自己的作品,有一天也許能寫出同樣精彩的故事,那一天是哪天?誰知道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