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原版的卡農,我聽更多的是喬治·溫斯頓所改編的『卡農變奏曲』,早就忘了是為何會點開卡農相關的影片,可能是一部電影、可能是一齣戲劇、可能是某一場音樂會,反正從那之後,時不時我就會找它出來聽。

我以前只是單純,當作古典樂在欣賞,就覺得聽這首樂曲,每一次都能感覺到很舒服,心靈方面能很放鬆,它自帶很舒服的旋律,讓人在聽的過程中,原本急躁不安的情緒,能漸漸平靜下來。

 

 

 

之後我在不同的地方,聽到了無敵八和弦的說法,那時就在影片的介紹當中,看到了卡農這首樂曲,說許多流行音樂背後,都是借鑒了卡農的和弦編排,那時還沒有開始學習彈琴,所以也沒有特別認真什麼。

開始想要學作詞編曲的時候,買了幾本教學的書回來讀的時候,在書中作者同樣稱呼卡農,為無敵八和弦,到了這邊,引子已經足夠,讓我會想找卡農的鋼琴譜來看。

我是拿卡農變奏曲的鋼琴譜來欣賞,這首樂曲,在開頭的幾個小節,便已經定下整首樂曲的調性,那便是從高往下降,然後觸底反彈。

 

帕海貝爾的卡農變奏曲.1.jpg

 

左手的低音譜是伴奏,多是三連音或四連音的編排,而右手的高音譜,負責的是旋律的表現,從一開始的三和弦,呈現出爬升,再到下降的感覺。

之後加入琴鍵的變化,但是主體的旋律,還是和一開始幾個音節一樣,雖然看不到單手按三個鍵或是四個鍵的形式,但是帶給人的聽感,還是有和弦存在於樂曲當中。

 

帕海貝爾的卡農變奏曲.2.jpg

 

我們知道和弦是由根音、中音、冠音所組成,而樂理並沒有硬性規定,和弦一定要由「同一隻手」按出來,因此我在看譜的時候,搭配上自己的聽感,覺得編曲者,將和弦拆成兩隻手,來進行表現。

左手低音的部分,扮演著根音的角色,而右手可能會按兩個鍵和三個鍵,便和左手的部分,組成了三和弦和七和弦,之後接上旋律的變化。

 

帕海貝爾的卡農變奏曲.3.jpg

 

整首曲子,就像是一顆圓球一樣,不停滾動著,反反覆覆輪轉著,人在聆聽的過程中,讓音樂帶走了憂傷和煩惱,帶走了一切不愉快的事,古典樂因為是純音樂,所以不會有語言文字的攪局,能夠讓人完全的沉浸在旋律當中。

在我學習樂理的時候,有些文章會將卡農的八和弦,稱為帕海貝爾和弦,網路上有大量借用他的旋律,進行創作的歌曲,因為真的使用率太高,所以也被視為欠缺創意的代表,我現在還只是在學習而已,對此沒有特別的想法。

這段時間聽古典樂、看譜、彈鋼琴,漸漸發現音樂本身,就是橫向與縱向的遊戲,音符在五線譜上,上下跳動,使得旋律有上升、下行、水平移動等變化。

每一種給人的聽感,都不一樣,然後再加上不同的音的排列組合,創造出數不盡的樂曲,我對於古典樂,一直都是斷斷續續的聽,應該說我怎樣的曲風,都能夠接受。

以前還會聽搖頭、電子樂,只是那種快節奏重拍子的音樂,就像速食一樣,人一下就膩了,開始回歸到鄉村、民謠、福音、古典等音樂。

聽音樂會是一輩子的事,因為自己最近在學樂器,會比較常聽由鋼琴或吉他,當作背景音樂,然後完成一首歌曲的,音樂的鑑賞能力也在那樣的過程裡,緩慢的培養。

我也許忘記最初為何,會開始聽古典樂?就像女人才會想要問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喜歡我?靠北,因為我就是喜歡啊!這還要問喔,當然要解釋,我也是有辦法說出一套又一套的理由。

對於自己真正喜歡的人事物,當然會有很多想法,可是呢,也只願意說給懂得人聽。

 

arrow
arrow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