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畢竟是西洋的宗教,很好奇,除了教徒之外,有多少人會找聖經來讀,還是大家普遍對聖經很排斥?從這幅畫裡可以看到,以前的聖經超大一本,讀起來應該很費力,不像現在想要接觸聖經,很輕易便能找來讀,而且可以用很舒服的方式去讀,而不是像畫中這樣,還需要把聖經攤開來,擺放在桌上一頁一頁翻。

 

翻開的聖經-梵谷.jpg

 

最早接觸聖經,其實是很小的時候,媽媽送我到附近的教會,去參加兒童團契,家人沒有信教,對半是有朋友介紹,才送我過去的,那時也不知道去那邊幹嘛,只是跟著牧師讀經,我小時候對什麼都排斥,去幾次後也沒在接觸聖經。

這一斷有二十年吧?我再次走進教會,是2014年人已經到了台南,去到南門教會參加他們的青年團契,去到現場,唱唱聖歌,一樣跟著大家讀經,就是在那樣的過程裡,聖經找上了我,因為他一直都在那裡,只是我之前對他不感興趣,現在他又出現在我面前。

我在台南到時候,就買了一本新舊約聖經(和合本)帶在身邊,但是台南的工地工作,異常的粗壯,也讓我下班後只想要放鬆自己,並沒有很認真的讀聖經,但之後也帶著它去台東,也隨著我回到台北,這中間我一樣沒認真讀過他,只是記得自己有這樣一本聖經,因為他是宗教經典,我也希望自己能把它拿起來閱讀,所以會放在床頭很顯眼的地方,可是我一樣沒有和它取得連結。

或許緣分還沒到吧?到了2019年底的時候,我在滑手機的時候,看到有一段話,我光只是讀過就很喜歡,一搜尋後,才發現原來是新約聖經裡面的經文,那段路我真的太喜歡,也從那時開始成為我文藝觀裡,最重要的核心,更是我目前做人處事的座右銘,我看待文學和藝術的態度,完全是脫胎於那段經文,這邊保個密,等之後我想到,再分享出來,那可是我內功心法的原點啊!

因為這段經文的關係,讓我開始對聖經產生興趣,加上在王鼎鈞的回憶錄裡,看到他分享宗教經文,對它寫作的影響,前輩都這樣說了,聖經一直在我身邊,我卻不曾認真的去讀,也因為這兩個因素,讓我開始讀起聖經。

我這個人,對某件事有興趣,便會完全投入到裡面,對聖經也了時不時會拿出來翻,其實我不清楚我這樣算不算教徒?我既會讀著聖經,同樣相信上帝和主耶穌,可是我完全不會想去教會參加聚會,所以應該不算教徒吧,但我真的從聖經裡,收穫滿滿。

現在人要接觸聖經太簡單了,不只好多地方都會有人,擺放免費的聖經讀本,供大家索取,手機裡的APP裡也有聖經,這個比實體聖經好的地方,是你讀到喜歡的地方,只要複製那段經文,他還會自動幫你標出處,這幾年我就這樣讀著,越是去讀,筆記本裡所記錄的喜歡的經文,也隨著時間慢慢增加。

曾讀過一段話:「信仰上帝和主耶穌,是你自己和祂們的事,聖經只是地圖,即使有沒有人輔助,你照樣能夠出發,踏上信仰的道路」,說說聖經帶給我的改變,我算是開始讀西洋文學後,才真正的研究起文學和藝術,而在文藝之下,又去細分數十個領域,原本那些領域,都是完全獨立的,不會互相影響和融合,當聖經和詩經出現後,等於是幫我,將那些各自為政的領域,緩慢的串連起來,他們即是柔軟的橋樑,有時甚至是打氣機般,助我從各領域裡,取出一些獨特的東西。

我說的可能很玄,但是對我就是這樣,聖經是西方宗教經典,而詩經則是東方民間詩歌本,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裡面都具有濃厚的愛,對神對人都是如此,也是從讀了他們後,等於它們幫我重新建構,我對於文藝的基礎,蓋房子最重視地基,我本來基礎就不好,現在有了它們在,日以繼夜的往下深掘,讓我的根基打的越來越穩,而這些也慢慢的呈現到我的文章裡。

我算是繞了好大一圈遠路,到最後還是拿起聖經開始讀,我不會強求一定要成為什麼,但我很想要看,如此將東西方經典,作為自己的核心的人,企圖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人,到最後到底能夠創造出些什麼?聖經因為有APP,只要我無聊,都會點開來讀,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靈感,流入腦海裡。

如果沒有活著,我怎麼有可能走到現在,既然上帝留著我,那一定還有用的到我的地方,在抵達那個地方之前,我需要加倍努力,好好累積磨練自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梵谷 靜物:翻開的聖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