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術館本體一樣,這還是我成年以後,第一次在國外,看外國的展覽,其中充滿了新鮮感,因為時間有限,我記得走起來很快,就是將所有自己感興趣的畫作,全部拍照記錄下來。
馬來西亞畢竟是和中華文化,或是台灣文化,完全不一樣的異國,有些畫作,我還真看不懂它們在畫什麼,這裡需要了解它們的歷史、風土民情才能看得懂。
雖說繪畫能夠跨國界、跨語言,但是有些只能感到很抑鬱,除此之外,也和我所習慣的西洋畫,或中國山水畫那些,有著不同的氣氛。
就像我並不了解馬來西亞這邊的宗教,它們的回教、佛教,都是我非常不熟悉的,如果是運用這些元素,畫進畫作裡,那我還真是有看沒有懂。
扣掉風景畫,或是抽象畫,那麼馬來西亞美術館裡,最讓我感到有趣的,還有兩類畫,分別是過去的老地圖,和各種建築畫。
我也是這幾年,看了好多展覽以後,逐漸發現,自己對於地圖和建築,有很濃厚的興趣,或許也和平時的工作有所結合。
平時,我的生活,就會站在雙北、桃園的高樓大廈頂樓,欣賞著天際線的同時,還會遠望底下的市景,因為平常就有在看房子,自然而然讓我會想要,自己試著畫建築物。
我對於都市計畫什麼的,並沒有很大的興趣,或是實坪制公設比這些議題,也懶得多說什麼,最感興趣的房子本身,看得多自己也會想要畫。
而建築畫,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立體的,它既能單獨存在,又能集合在一起,形成市景畫,這些都是還可以算是存在於X與Y軸上,如果加上Z軸,運用上帝視角從上往下看,那麼就成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地圖。
我從建築畫,再到地圖,那個喜好的脈絡,都是有所連貫的,也是因為這樣,我才開始買了好多建築與地圖相關的書籍來看,就算自己畫的不好,但是只要親近這兩種畫,就會讓我感到好舒服。
在馬來西亞美術館裡,所遇到的所有地圖,還有建築畫,全部的照片,都被我帶回家來,也不要說從這些畫裡,得到什麼啟發,純粹是我喜歡的,這樣就夠了。
看這些畫,覺得應該是近代人,藉由收集到的資料,再結合它們的想像,畫出來的,畢竟如果是原住民族,好像掌握畫畫技術的,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而這些地圖,多半是的地理大發現,由西洋傳過來的技術,我就是喜歡這樣地圖,光看著這些地圖,就會讓我聯想到自由自在。
而在美術館裡,有一區是與探險、航海有關的,只不過裡面所展出的雕像,Enrique de Malacca,據網路上的資料,他曾是麥哲倫的翻譯,出自馬來西亞,隨著探險船繞地球一圈,這人應該是個傳奇人物呢。
台灣海峽、中國海、南海,曾經出過很多倭寇海盜,但是就沒有一個,會想要去做如此的大冒險,這人就這樣上了船,成為歷史大事件裡的一份子。
當然,關於它的中文記錄很少,有也是全英文的,不過在那個時間點,他比許多中國人更了不起了。
對於能夠在美術館裡,與陌生的歷史、文化、習俗、觀點相遇,這樣的參觀,真的是超值得的,之後如果還有去其他國家,我也會希望能夠多去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參觀。
有了願望,再來就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