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3:從爭戰到霸權,信念激辯的時代──春秋戰國、秦
作者: 楊照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05/27
筆記
任何單一的答案都不是對的答案
先規定中國歷史上一定要有資本主義階段,再去史料中找證據。(先射箭再畫靶
愈古老的歷史,是由愈後來的人,基於論證上壓倒前人的需要,而往前去創造出來的。
如果沒有當時「書同文」的整理,中國文字會有多亂,甚至不同地方都可能逐漸有了自己的單行文字,慢慢地文字系統就分化了。
後世怎麼沒有諸子千萬家?
從以前開始接觸中國歷史,都會教到在春秋戰國時,那個時候存在著諸子百家,以及百家爭鳴的情況,以前只是照單全收,可是當了解近代人的智力發展,我就在好奇為了現在怎麼會沒有諸子千萬家?
要知道以前交通不變,知識與資訊傳播並不像現在網路,以前單論接受刺激,和其他人的交流,絕對比不上現在,以前人都會提出這麼多論點,結果現在即使教育普及了,但一些不學習的文盲,比例也沒有降下來。
還想到一點,那就是在哲學思想這塊,中國還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我們去翻閱歐美在哲學這塊的發展進程,他們都是進步思維,隨著時代更迭,哲學會穩定發展。
而中國剛好恰好反過來,在春秋戰國時就發在到一個巔峰,之後的朝代,就沒有再重現那樣的思潮巔峰,只是對某幾個諸子學說,做各種考據和再創作而已。
再創作只是添磚加瓦的工作,並不是完全提出全新的論點,所以中國這邊,雖然有輝煌的過去,卻沒有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未來,到了近代民主和共產等想法,全部都是從國外那邊,照單全收的抄過來,再進行加工。
這點其實還蠻反人類發展的,好象是在說,以前的老祖宗多厲害,結果後代卻完全無法超越他們一樣,科技是進步了,可是哲學思辨,卻遠遠不如。
而這個諸子百家所發生的春秋戰國,可全都是「西元前」的事情,現在跟我說,那個時候的人,比現代人更加聰明,更會胡思亂想,現在的我,越來越難以相信。
反而會覺得所謂的諸子百家,比較像是後代的人,整理流傳下來的,不然同樣是人類,就你古中國人發展的如此快速,然後後面的兩千多年,卻停滯不前,怪,真的很怪,我以前沒有想到。
我相信人是會慢慢,隨外在刺激而進步,然後一代比一代進步,可是面對這諸子百家的學說,好像就是在否定我這種想法。
兩千年前的人,辦得到的事,然後後代子孫發展不出來,各種學說,這不太可能吧?
那時的人不怕死?
也是讀這本書聯想到,那時候的人,怎麼會比現代人更加視死如歸,完全不會珍惜生命,甚至把某些事物,視為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一般不怕死的性格,往往會發生在青春期以後的年輕人,現代人追求冒險刺激,並不代表它們不怕死啊,很多都是在安全範圍之類,選擇去挑戰,那其中很大機率是不會死,有些事是你做了,死亡機率很高,我覺得最高的便是反抗暴虐無道的君王。
這就像反抗中共當局,很高機率一定會被處理,所以中國很少人會選擇反抗,更多都是認命,然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搞得大家都只想安穩過日子,看到那些中國人,骨子裡都透著貪生怕死。
然後讀春秋戰國這段時期,跟我說,他們的人,都不怕死?這不就說明後代的人,越活越退縮,越活越沒種了嗎?這點我以前沒想過,太有趣了。
台灣人至少還有一部分人,擁有著血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像現代中國人,完全沒有祖先所流淌著,那優秀血統。也可以說他們不敢反抗最高的掌權者,卻會將怒氣發洩在,與自己平輩,或是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身上。
這本書,舉了一個「崔杼弒其君」的例子,我覺得很值得思考,故事是這樣的:
齊國太史寫下了「崔杼弒其君」,崔杼殺死太史。太史之大弟再繼續這樣寫,崔杼又殺了大弟。太史的二弟也這樣記載,崔杼只好放過了他。太史的族人南史氏以為太史全家都被殺了,帶著竹簡要去寫「崔杼弒其君」這幾個字,結果發現已經如實記錄,於是離去。
太史是世襲的職業,所以會有子承父業的情況,可是來到近代,並沒有太史的存在,所有人只要對歷史有所研究,都能撰寫自己認為的歷史。
那麼以現代人角度來看這件事,只會覺得太史的一家人,真的非常愚蠢,他們完全不會避風頭,在那個時間點,崔杼就掌握權力的人,可是太史偏偏就要往刀子上撞,大可選擇噤聲,等崔杼死後,在如實記錄,所以我覺得古代的讀書人,很多時候都有點迂腐,想要用自己的死,來成就自己所堅持的事。
這樣後面的讀書人,還是可以遇到太多,我可不想成為如此迂腐,不懂變通的讀書人,但這樣的人,距離近代是越來越少,上一次大量產出還是清末民初,再來中國那邊,經歷文化大革命,還有之後的六四天安門,好幾個世代的讀書人,都受到了教訓,現在他們變得超怕死的。
當然我這樣寫,根本解決不了,為何活在西元前的人(前770年—前221年),會如此不怕死,難道只因為生活富足,不想失去眼前,就變得怕死了嗎?
當然如果和上面的百家爭鳴擺在一起,我可以接受他們不怕人,畢竟還尚未開明,卻沒辦法認同這兩個同時並存,就是整個社會風氣,大家都不怕死,視死如歸的同時,頭腦裡面還很有料。
然後與這個時期相對的現代人,完全是另外一邊的極端,那就是極度的怕死,不想變老,而且頭腦一點料都沒有,哈,這樣推論下來,有問題的反而是現代人,古代人還活得更像人。
大秦帝國到漢朝建立
書的後半,則是大秦,以及漢朝的建立,隨著了解越多,開始覺得秦始皇,或許並不像歷史所寫的那樣壞,要知道後世有能力去寫秦始皇的,絕大部分都是讀書人,而讀書人最壞的就是考試當官發財。
這樣的人寫出來的東西,多少都經過加油添醋,問題秦始皇就是結束幾百年亂世的人,能夠成就霸業的人,想法怎麼是後面普通人,所能理解的,而我所讀到的,大部分都是後面人寫的,又能反應出多少,真實的秦始皇。
當然想法能夠跳脫教科書,也是因為後面,我一直在有在接觸,歷史相關書籍,想法才能夠慢慢打開,問題如果是那些沒興趣的,搞不好就會永遠將秦始皇,視為暴君,帶著這樣的偏見一直下去。
和秦始皇相比,後面兩個接替的,氣度就差很多,劉邦就只是個無賴,而項羽因為個人能力強,瞧不起其他人,最後導致眾叛親離的下場,以前我會討厭劉邦,可是想到他能夠底下能聚集這麼多能人將才,一定是有他厲害的個人魅力。
不過,來到現在,不需要為了大位爭奪拼命,劉邦大概是公司老闆,透過魅力,吸引厲害的人為他賣命,而項羽嘛,就不要創業開公司了,很多事一樣可以靠自己,打拼出一片天的。
這樣想,我反而更想要成為項羽,就去個人能力非常強,強的差不多是該業界頂尖,都已經成為業界頂尖,怎麼還會缺錢呢?然後想要幹什麼就做什麼。
因此,我覺得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相爭,其結果只是劉邦,將自己擺對位置,而項羽在不對的位置,才有這樣的發展。
至於人如果想要成功,需要劉邦那種不擇手段,無賴的手段,同時也要對自己擁有如項羽,不可一世的自信,當然也不是迷之自信,而是真的有料,真的能拿出什麼東西出來。
只要能夠精進自己的,對自己好的,現在我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可以直接學習。完全不會考慮什麼。
餘韻
不一樣的中國史,作者自然是提出一些不同的論點,而我也從中得到一些,有趣的想法,就像對秦始皇、劉邦、項羽,我多少都有一點新的見解與想法,這部分對我來說,就是很好的閱讀收穫。
這一套書,我會一直看下去,並且都留下自己的想法,當然那些,也都會被我放入,後續創作的故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