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已經來台南玩過,之所以會在暑假前夕,再安排一趟台南旅遊,完全是為了奇美博物館的這個展覽,原本我計畫一個人排個三天自己跑來看展,沒想到媽媽也想帶小姪女來,就這樣從個人,轉變成家庭旅遊。
最先做的是搶票,可是最初怎樣都搶不到,後來我們是去找台南當地酒店的合作方案,可是當一切確定下來後,再點進奇美購票的網站,平日的票又釋出了,哈,這裡面的營銷策略,真令人討厭,但因為我們已經確定下來行程,也不再去想那些。
因為是合作方案,所以可以選擇要那一天,來奇美參觀,為了不讓自己那麼趕,我們是安排在第二天,而奇美博物館便成為,我們第二天的主要行程。
來到奇美這裡,從停車場走過來,可以看到好多地方,有海報布簾,在介紹這個展覽,現在因為資訊開放,所以大家對世界各國的博物館,有更多的認識,可是除非是去特定的國家,不然一般旅遊團,並不會刻意安排博物館、美術館等行程,除非是自由行。
所以這樣一批藝術品來到台灣展出,那時一看到資訊,我就很想要來,因為還沒機會跑到當地去參觀,那麼就透過看本地的展覽,來過過乾癮。
辦理領票手續以後,再來就是等待入場,它只有入場的時候,有進行管制,但你想要在展場裡看多久,它不會約束你,這並非我第一次近距離面對,西洋畫家們的真跡,以前台北的藝術展,比現在多好多,那時就看了好幾個。
這次展覽裡,有我喜歡的梵谷、高更、塞尚、莫內的畫,早就可以確定,是必看的展覽,終於啊!期待好久了。
走進展場,很快看出,它依照不同的藝術風格,以及藝術品內涵的精神,作為四大分區,我在照順序,依照四大區裡,選幾幅自己特別有感覺的畫,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這個時期,是因應前期的黑暗時代,以及黑死病的肆虐,因為處處都受到破壞,倖存下來的人,對信仰和宗教產生疑惑,進而衍生出,從神性回歸到人性的運動。
從中世紀的神本位,轉為復興希臘羅馬時期的思想、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蘊含人文主義的精神。
這個時期,一樣會出現宗教題材的畫作,不過其中的內涵、參考的模板,都大大增添人的味道,也更加貼近人性,有擺脫空想的虛無飄渺,回到實實在在的人。
聖母子 喬凡尼.貝里尼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 拉斐爾
兩幅都與聖經故事有關的畫作,我並非從小就接觸基督教和聖經,更多的是,那時對藝術產生興趣,然後西洋藝術裡,聖經又是很重要的題材,接觸多了,不免就會買聖經來讀。
我看過很多早期的西洋畫,會在畫作裡登場的嬰兒、幼兒,超過一半都是與聖經有關的,如果不去了解,其實品味不到其中的美。
聖母和小耶穌的故事,我記得是聖母生了兒子,只是很普通的母親,在照顧自己的兒子,可是他並不知道他的兒子,是特別的那位,這樣的認知差異,主耶穌之後的磨難,也讓母親很受傷。
因為對聖母來說,耶穌就是他的兒子,並不是其他,只是很多事也不是母親所能控制的,這些都是後話。
這兩幅都鎖定小耶穌和母親的互動畫面,這個時候應該是最單純的,因為祂還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天命,平靜的接受母親的疼惜愛護,兩幅雖然彰顯著母愛,可是畫中的聖母和聖子,表情肅穆,像是在預告,他們未來悲慘的命運一般。
人行橋的風景 阿爾布雷希特 阿爾特多夫
從這幅畫讓我看到一幅畫的佈景規劃,可以切分為左中右,左是兩層的磚樓,右則是對岸,能看到茂密的叢林,還有露在外頭,光禿禿的土壁,而正中間就是人行橋。
看佈景比例,左最小,右次之,而中間擁有最大的篇幅,因為人行橋所佔的比例最大,讓人在觀看畫的時候,視線慢慢被集中到正中央的橋上。
會選這幅畫,便是因為它讓我看到佈景規劃的重要,誰是主角,誰就應該站在C位,其他部分都不能奪取主角的風采。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
十七世紀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對宗教改革的一種反動,類似我反對你的反對,希望以華麗的藝術彰顯神的榮耀。
動感十足的構圖、鮮活的色彩運用手法與濃厚的情感表達,正是巴洛克時期畫作的特色。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 卡拉瓦喬
這幅畫讓人看了,會聯想到畫家,或許是想要藉由畫裡的物品,來暗示什麼,可是我反而對那些象徵的事,不感到興趣,只是覺得那瞬間的表情,被永久的鎖進畫裡,太有趣了。
單看題材是很普通的,就小男孩不小心被蜥蜴咬了一口,因為突然被咬,露出驚訝慌張的表情,而畫家就是鎖住那個表情。
以前能入畫的,要嘛是宗教題材,不然就是王公貴族、或是各地的風景建築等,現在如此簡單的主題,而畫的主角是小男孩,也可視為藝術從上,向下延伸給平民都能接觸到。
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 克勞德
如果將中間那艘船視為中軸線,這幅畫就能劃分為左右兩半,右邊象徵著自由的帆船,而左邊則是莊嚴中帶點頑固的宮殿。
這單純看畫面,因為如果不查看網路,或是看畫旁的介紹,其實根本不知道「聖吳甦樂」是誰?他又發生什麼故事?但了解以後,是去朝聖過程中,遭到迫害,最後一行人全數犧牲。
我會選這幅畫,是因為它分別有建築、船隻,這兩項我所喜歡的元素。
六十三歲自畫像 林布蘭
這幅畫很有名,如果是讀介紹林布蘭的畫,一定會講到這幅,不管書中介紹如何如何,我覺得畫家選擇自畫像,一是可以作為日常練習,二則是省錢。
對著鏡子畫自己,是簡單容易取得的,什麼時候想要開始/結束,完全是自己說的算,至於其他的嘗試,可能都是後話。
對人物肖像,我覺得畫眼睛,就能決定一幅畫的靈魂,像這幅自畫像,畫家的眼神透露出溫和,人都說會慢慢變老,該如何誠實接受逐漸衰老的事實,會是從中年以後,需要的課題。
對我來說,我接受身體各方面的衰老,不過始終相信,裡面的靈魂,只要有心,可以永遠年輕。
有小屋的林蔭風景 麥德特 霍伯瑪
觀看這幅畫時,讓我感覺到平衡的味道,並沒有因為左邊有小屋,而造成畫面失衡,它右邊用繁茂的林蔭,來充滿畫面,藉此讓天平回到中間。
中間的小路和行人的出現,也沒有破壞畫面整體,我會聯想到陰陽調和,如果某一邊,過於強烈,整個畫面就會跑偏,而這幅畫就是為我示範如何做到的。
旅館內部 楊 斯丁
看介紹,太多的隱喻,畫家作畫真的會想那麼多嗎?至少我創作詩歌、故事時,漸漸減少這部分的著力,因為即使我寫得再賣力,讀者沒有get到,那根本沒多大的意義。
這幅畫最直接的,就是看到一位男子再對女子惡作劇,企圖掀起裙擺,而女子伸出的手,阻止男子的動作,為畫面帶來強烈的動感。
看作畫時間是17世紀,那個時候的中國是明末清初,而日本則是德川幕府,我不認為那個時候,這兩個國家的男女,能夠在公共場合如此戲謔。
中國和日本都有,很嚴重的男尊女卑傾向,女子更多是弱勢,如果在面對男性的作弄時,可能沒辦法像畫中的女子,那樣直截了當的拒絕。
會記得這幅畫,便是畫中間的那位男子,因為開玩笑得到巨大的樂趣,表情最生動的。
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
不管是東方還西方,以前的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到處旅遊,可以旅遊的,要嘛是貴族,不然就是富商的子弟。
他們才能到處壯遊,透過旅行增廣見聞、聆聽歐洲古典音樂、參觀古典建築,回到故里以後,也會對周遭的人帶來影響。
東方好像沒有這樣的過程,中國有名的徐霞客、日本著名的松尾芭蕉,他們都已經是明末清初以後的人,那些有遊記留下的,全部都是官員。
威尼斯 卡納萊托
我很喜歡這樣,畫有以前城市市景的畫作,喜歡看房子,進而想要了解建築,這些都是環環相扣。
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能夠擁有,如此的畫筆,能將眼前所看到的各縣市的市景,簡單且巧妙的畫出來。
我還在學畫各種多邊形,以及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透視法,關於繪畫,我會多看前人的作品,持續畫簡單的畫。
紅衣男孩 湯瑪斯 勞倫斯爵士
照片都不一定能夠呈現出,如此完美的臉龐,同樣是視覺感受,影片、照片、繪畫各有各的強項,單就傳遞及渲染感情這塊,我覺得是繪畫所擅長的。
畫中男孩的臉頰,還有身上所傳羽絨衣褲,都好像是真實的一般,雖然透過照片,能夠輕易做到,不過以前的人,卻能以繪畫抓住那個感覺。
深感在科技出現以前,人類比後來的人,更厲害,各方面能力都優於後代,但能夠做到這樣,都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練習,才一點一點修煉出來的。
@@@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 透納
這應該是整個展覽裡,最淒美的愛情故事,也是因為它的遺憾它的悲劇,而鑄成經典。
海洛和利安德的故事是這樣,海洛是愛神阿芙蘿黛蒂的女祭司,住在歐洲 赫勒斯滂海峽旁的一座塔樓;她深深愛上了海峽對岸的亞洲青年利安德。
每晚她會在塔上舉燈,引導利安德游泳渡海與 她相會。某夜,燈火意外熄滅,導致利安德迷失方向,最終不幸身亡,目睹一切的海洛也悲痛地從塔樓一躍而下。
其實我初看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故事是什麼,只覺得這幅畫,畫面很抑鬱很壓抑,右邊海浪,都直接捲到天空中,向著左邊呼嘯而來。
而海邊隱約中,能看到模糊相擁的男女,而岸上的人舉著微弱的燈火,不知在呼叫什麼,好,到此就是畫面呈現給我的感覺,如果不了解畫背後的故事,我也只能看出這些。
對於這種需要了解故事背景,以及還要看出什麼隱喻的,我並覺得有多麼厲害,要讓大眾都能接受,一眼就能看出想要表示的故事,這才是我目前認為好的作品。
史特拉福磨坊 約翰 康斯塔伯
這幅畫讓我感覺到左邊有的三角形,當然畫家在畫的時候,並不會這樣想,風景畫會設定近景中景遠景,畫中有一條河流,它剛好串流了近中遠三個景。
在相機出現以前,人想要記錄眼前的風景,都會使用素描、寫生,只是有了便利的相機,隨拍隨看,輕鬆就能達到照片,那原本的繪畫能力,就變成只有少數人會了。
在我心中依然會覺得,繪畫>>>攝影,因為攝影是人人都會,而繪畫你沒有經過學習練習,差別很明顯。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
這次特展分的四個時期,印象派是我最喜歡的,幾個視為創作方面師父的藝術家,也同樣是這個時期。
印象派和上面三個不同,他們不太追求隱喻,只是會將畫面呈現的,獨具朦朧之美,那時正是工業革命後的時代,人生活的環境,出現劇烈變化,而畫家們,透過敏銳的感知,捕捉了那細微的改變。
音樂咖啡廳一角 馬內
乍一看會覺得,怎麼將群像畫,畫成這樣髒髒醜醜的,可是越是欣賞,越發現這樣越反應現實。
那時候的咖啡廳還有賣酒,而中間的侍女手持兩大杯啤酒,還能面不改色的,在顧客間穿梭,離觀眾近的,會較鉅細靡遺的華,而後方的其他遊客,因為不重要,所以能省則省。
浴女 雷諾瓦
近看印象派的畫,會覺得他們並不像傳統畫家,是用畫筆塗,而是在畫布上,用盡方法,堆疊塗抹上顏料。
那時候的人無法接受,所以將他們視為異類,可是後來風評改變,印象派反倒成為很受歡迎,可是那都已經是好幾十年以後的,除了極少數,大多印象派的畫家都是很窮的。
這幅畫的視角,讓看畫的人,觀看女子的背後,因為看不到她的長相,多少引人遐想,而那豐滿的側乳,更是增添女子的性感。
鳶尾花 莫內
莫內和雷諾瓦在生前,都是很成功的畫家,這點很令人羡慕,因為印象派幾個,好像就他們兩個最有錢,其餘的都是窮光蛋。
近距離看原畫,會感覺他們作畫很厚重,用顏料在畫布在堆疊,才能營造出看似混亂,實際亂中有序的群花。
這是一幅看了會被吸引,可是又說不上它哪裡好的畫作,就感覺可以近距離細看,也能拉遠距離欣賞。
長草地與蝴蝶 梵谷
印象派這麼多畫家,我只將三人認定為自己的師父,除了莫迪里亞尼,梵谷和高更這次都有它們的畫作。
這幅畫主要是欣賞,顏料的錯綜複雜,還有筆觸的長短變化,其中還有小白蝶妝點著。
畫是很好,不過免不了有點小失望,這對梵谷來說只是小品,是對大自然的寫生,其中隱含的生命力真的還好。
因為展覽的名稱有梵谷,所以我以為會有蠻多張梵谷的,結果就只有這樣一張,心裡雖覺得可惜,不過富邦美術館下半年,即將有一個梵谷的個人特展,我已經在期待了。
窗前的果盆和啤酒杯 高更
這幅給人一種小品、練習的感覺,高更和上面的梵谷,可說是難兄難弟,兩人在生前都是窮兮兮的畫家,可是過世以後,卻成為非常有名的藝術家。
這樣的畫作,讓我來看,會感到很柔和,沒有過於強烈的企圖,看介紹說,高更曾收藏塞尚的畫作,他這幅畫,重複許多塞尚畫作的元素:水果、陶器、皺成一團的桌布和右下角斜擺的刀,等於他透過畫作,模仿塞尚的風格的同時,又放入自己的想法。
我想很多文藝創作者,都曾參考過前人,或是同輩人的作品,借鑒模仿都是一種練習,可能很喜歡那位創作者的作品,希望自己也能做出同樣的,對於練習我是認同,但那應該留在檯面下,如果妄想以此來盈利,就有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權。
看了梵谷和高更的真跡,我突然想,如果這樣一幅畫幾千塊,我會願意買,上面梵谷的也同樣,有趣的和他們同時代的人,並不欣賞他們的作品,他們畫的畫,沒有人買。
貴族們看不上眼,那麼資本家,甚至其他平民百姓呢?怎麼會連一幅畫都賣不出去,是哪個時候的人,無法欣賞他們的作品嗎?還是根本沒有認真宣傳。
他們的畫,在我看來都是好的,難道對那個時候的人來看,都是很差勁的作品?以前沒有想過錢的問題,因為有錢人買不起,還有普通人,該不會那個時候,普通人根本不會去接觸藝術吧?
也有可能是那個時候,藝文資訊都是很封閉,普通老百姓光煩惱生計,就已經忙壞了,那還有心思附庸風雅,而有錢人本來就是少數,又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所以願意購買他們作品的人,才會接近於零。
我真覺得,創作者無法依靠自己的創作,養活自己和所愛的人,真的是天底下最可悲的事,而這份可悲,我已經經歷了好多年,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
餘韻
上面是我對各時期畫作的感想,覺得已經寫夠多了,文章篇幅過長,這次近距離看畫家的真跡,我有兩個主要思考的點。
一是,文藝家在未成名之前,該如何營生?工業革命以前,藝術家會得到貴族、教廷等照顧,委託他們作畫,可是這樣的委任,到了印象派以後,好像消失一樣。
大部分印象派的畫家,都是窮鬼,甚至他們只想著他們個人的藝術,完全不顧身邊的家人,有好幾個選擇全職畫家,對身邊人帶來很大的壓力,不結婚還好,問題是有人就是結婚,最後還為了藝術拋家妻子。
我雖然喜歡他們對藝術的追求,但是想到他們身為男人,結果如此的不負責,而我的做法是,在未成名未成功以前,都需要有一份工作,依照個人條件,想要追求夢想,首先要滿足肚子,如果身邊有人,那麼也不能拖累對方。
第二個有想法的是,對於畫作,我到底是喜歡畫家,還是他所創作的作品?其實這個問題,是由第一個衍生出來的,在我的部分,應該是先畫家而後作品。
可是隨著我越來越認識這些畫家的經歷以後,對他們的喜好,實際上是扣分的過程,因為他們只對自己的繪畫而活,根本不管身邊的家人,我很不能接受這點,我認為一個人再怎樣,都不能不顧家人,如果身邊還有愛人的話,也要對那份愛負責,而不是生活裡只有畫畫畫畫畫畫,只為了成就個人的藝術。
所以,到現在畫家,我只效仿他對藝術的追求,對此很是嚮往,可是為人方面,哈,謝謝再聯絡,我完全不想成為,那麼不負責任的人。
這個展覽我期待很久,6月底看完,拖到現在才產出感想,想到下半年還會有無數的展覽等著我,自己在文藝方面的鍛鍊,也逐漸成形,目前是一個三角形,閱讀-旅行-看展覽,而創作則是擺在正中間,每天每週每月,不斷的生生不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