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觀完鳳儀書院後,觀看附近觀光地圖,看到幾個砲台和鳳山新城都在附近,便決定用步行的方式,逐一將每個砲台和東門都看過一次。
這樣的模式,我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次是2015年跑來鳳山的,那時已經決定要搬到台東去居住,在西部旅遊,等於是去一次少一次,那時本著短時間內不會再來,貪婪地去了數個高雄的鄉鎮旅行。
高雄有兩座縣城,舊的在蓮池潭周圍,而新的便是鳳山縣城,但是因為開發的關係,新城這邊的城牆,全部都拆除了,僅留下砲台和東門,供後人懷古。
現存的三砲台,分別為澄瀾、平成、訓風,它們並未有統一的建築風格,但是三者同樣的是,都只是孤零零的砲台本體,只有訓風旁還有一小段城牆。
以下是三砲台的建築風格介紹:
-------------------------------------------------------------
澄瀾砲台,台座呈現不規則的八角形,牆面仍可看出刻有「澄瀾」兩字的花崗石橫額,但為前方的福德祠所遮掩,不易辨認。
平成砲台,高約5公尺,砲台呈四方形,內側有階梯直上,台面現鋪上尺磚,正面嵌有花崗石所刻之橫額,曰「平成」,構造相當堅固。
訓風砲台,主要構造為卵石,橫額則是嵌於城牆內,額石左右有泥塑之書卷裝飾,作工嚴謹且具藝術價值,惟昔日綿長的砲台城牆,今日僅剩十餘公尺。
-------------------------------------------------------------
對於古蹟,比起老街民居這種,我更喜歡城堡、要塞、砲台,看到這些小砲台,都會感到很親切,只是不知道,以前這裡是否真的有擺過大砲,並且實戰過。
我一直沒有機會,到中國那邊的古城,台灣對於古縣城、砲台、城門的保護,一直是圍起來將它們圈在裡頭,在我印象中,唯一還有保留城牆環繞,出入靠城門的,只剩下恆春古城。
其他地方的城門,砲台,就和鳳山的處境一樣,被高樓大廈或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保護著,說保護還是好聽,這些砲台,實則更像是吉祥物而已,靜靜地被擺在這裡。
看地圖,我等於是沿著鳳山縣城的城牆在走,最後終於抵達了終點站-東便門,我對它就比較有印象,因為它是鳳山僅存的古城門。
這座城門最特別的,就是它是位在河川之上,然後底下的道路,有橋樑的功能,我第一次來還沒有感覺,隨著我這幾年也去了許多地方旅遊,在台灣只有它是這樣。
因為它位置的特殊,從他這裡流過的,自然是以前縣城的護城河,在台灣還能看到護城河的地方,真的很難得,應該只剩下恆春古城。
走過三砲台,來到東便門,我有兩個感慨的地方,這也是以前的我所沒有想過的,一是台灣對於古蹟保存的想法,真的很薄弱,古蹟完全要對經濟開發閃邊站。
鳳山這裡是新城,而左營的是舊城,這趟高雄之旅我兩個都去了,左營的部分城牆還有保留下來,而鳳山這裡接近沒有,三砲台和東便門都很孤獨的,以自身對抗著整座城市的快速發展。
我不是城市規劃師,但對於古蹟這種物件,他們都是「不可逆」、「無法取代」的,高樓大廈隨便我們想怎麼蓋,就怎麼蓋,問題是古縣城並不是這樣。
鳳山新城等於活在地圖上,所保留下來的,一點都不吸引人,三砲台和東門除了建築物本體以外,他和周遭環境又有著什麼關係嗎?沒有,什麼都沒有,對整個市區來說,它們是很邊緣很獨立的。
台灣的古蹟,只有極少數和當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他就獨立在那邊,然後擺個告示牌述說著它過去的歷史,就僅僅只是這樣,這大概是我最後一次,徒步走三砲台和東便門了。
下一次我會想安排其他景點,因為這裡可看性真的很低,令我非常失望,還不是為了故地重遊,我才會想再走一次,以後不會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