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來台灣博物館看展覽了,之前心裡一直有想法,但都沒有付諸行動,把握了518博物館日,將幾個平時就想看的博物館,全部跑了一遍,台博館這裡,總共有四個展覽,分別寫一下參觀的心得。


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物的相遇
2022-09-27至2023-06-18

這個展覽,展示了許多東南亞國家,他們國內的文化,因為移民的關係,向外擴散的現象,展區裡有分各種主題,其中我最在意的是「信仰、神明」這塊。

 

台博館展覽 (35).jpg

 

我看東南亞各國,他們本土的原始神明都有保留著,即使國內的百姓,信仰著回教和印度教,可是它們的舊有神明,都還保存著。

我會在乎這個,最早是在台南旅遊的時候,台南算是平埔族-西拉雅的大本營,像麻豆、大目降、蕭壠這些地名,來源都是番社的名稱。

 

台博館展覽 (40).jpg

 

台博館展覽 (38).jpg

 

台博館展覽 (39).jpg

 

台南是平埔族,而花東則是山地原住民族,那時旅行的時候,我就有在思考這個點,台灣原住民族,他們原始的神明去了哪裡?

我只聽過平埔族有阿立祖,而原住民族有祖靈,但是這些都算是他們的「祖先」,但是以前的古人應該是泛神思維,本著萬物皆有靈的想法,那麼這些靈,都去了哪兒?

 

台博館展覽 (2).jpg

 

 

現在都被外來的中華神族給霸佔了,祂們到底躲在哪裡,東南亞那邊的原始神明,都有相關的藝術品,可以拿出來展出,那麼台灣呢,屬於這座島上的原始神明,怎麼會完全找不到記錄?

就和這個展覽的主題一樣,我很想和這座島上的原神對話,可是完全找不到祂們的蹤跡,這點令我很困惑,我更希望和祂們相遇,來一次第三類接觸。

 

台博館展覽 (27).jpg

 


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
2022-06-21至2023-05-21

 

台博館展覽 (28).jpg

 

台博館展覽 (29).jpg

 

現在看到恐龍,已經沒有小時候那麼興奮了,隨著年齡增長,接觸不同的知識,知道恐龍的體型之所以會變那麼龐大,更多是因應環境而產生變化。

這次所展覽的水棲爬行動物,它們的後代繁衍,在如今的地球還能找到,像是蛇、蜥蜴、鳥、鱷魚、烏龜等等,雖然目前所見,大家的模樣都不一樣,但是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體型,相對於祖先都縮小了。

 

台博館展覽 (33).jpg

 

應該說是環境,才造就這些水怪為適應環境而變異,假如這個論點是正確的,那麼我就會去思考,「人類」會不會因為環境,為了適應外在,還產生再進化。

如今的台灣,物質充足,很容易就能達到生存線,而且大家也習慣了活在戰爭的威脅下,可是生活壓力大,而且各種資訊排山倒海的圍攏過來,人如果不想辦法進化,是很容易受到影響的。

 

台博館展覽 (31).jpg

 

只是進化談何容易?這些水怪,都是經過漫長的演化,才產生它們適應環境的一套,那麼人類呢,既然這麼有智慧,能夠主動思考,並且還能閱讀運用工具,是否能做到獨立個體的自主演化。

看著這些水怪的化石,會不自主地幻想著,如果未來世界還有人類,那麼將來放在博物館裡的,除了以前恐龍、動物化石之外,是否也會有現代人類的化石。

 

台博館展覽 (32).jpg

 

這就好像我們現在觀看山頂洞人、智人頭骨化石那樣,我們雖然位在科技飛速進步,但是本體卻好像也沒有顯著的提升,體能那些是鍛煉出來的,像是對大腦的認識及運用,我們也只比祖先們進步「一點點」。

我認為人類,並未開發出這副肉體,完全的潛能,當然極度的開發,或許不能帶來金錢的增益,但是可以讓人類,再往上跳好幾階,不也是我們當代人,對於人類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看著這些水怪化石,我腦海裡想得盡是這些,超越人類,突破肉體極限的想法,怪人嘛到底。

 

 

台博館展覽 (30).jpg

 

 


博物台灣
2021-02-27 至2026-12-31

這是台博館新世紀的常設展,分為自然台灣和浮生台灣,我是對浮生較為關心,自然界不又不會去傷害牠們,會傷害牠們的,更多至今還逍遙於法外。

 

台博館展覽 (23).jpg

 

台博館展覽 (25).jpg

 

而且在展區裡看到台灣獼猴,更讓我感到可笑,南部東部猴子的族群,早已經釀成禍害,結果還是將他們視為保育類動物,這種會侵犯的人類生活領域的動物,牠們只有野性,教也教不會,現在的友善環境,更多的是放任。

對這些獼猴的放任,只是使人類無端受到威脅,制定這些保護法的人,根本不會直接受到猴群的迫害,我因為一直以來都住在城市,就算搬到台南台東,也是住在人多的地方,生活範圍也不會和動物有重疊。

 

台博館展覽 (24).jpg

 

台博館展覽 (15).jpg

對於動物,我本來就不會去傷害牠們,傷害牠們的是別人啊,和他們爭奪地盤的人,也都是住在山裡面的人,這些人真的會在乎生物多樣性嗎?

除了猴子需要約束以外,我對於動物的保育,並沒有太多想法,交給專業的去處理吧,不懂的還是閉嘴。

 

台博館展覽 (26).jpg

 

浮生台灣的核心,是我較感興趣的人文主題,我關心的是,在漢民族移民過來之前的台灣,因為台灣原住民族,平埔和山地都沒有發展出文字記錄,只有口頭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參考世界各國的原住民族的發展,開放性的島嶼,都是走向融合,只有孤島型的才會保有各民族獨立,像是美洲的印地安人,或是澳洲的毛利人,不覺得光只是名稱,就和台灣不一樣了嗎?

 

台博館展覽 (19).jpg

 

他們是「印第安」人、「毛利」人,而台灣的原住民族是阿美「族」、卑南「族」、西拉雅「族」、凱達格蘭「族」,那我們最上頭是什麼人啊??

台灣人、福爾摩沙人,應該不是這樣的啊!對於台灣多民族我其實很困惑,實際上也是參照照華夏那種分類「漢滿蒙回藏苗」這種,將不同民族強行統整在一起。

 

台博館展覽 (21).jpg

 

台博館展覽 (22).jpg

 

「印第安」人、「毛利」人這是人種的劃分,台灣的劃分好像是文化的區分,關於這點,我是很想不通,為何「印第安」、「毛利」他們同樣是孤島型的,到最後卻會融合在一起,結果台灣卻沒有,這兩種不同發展,他們是多了什麼,才能合在一起?

台灣地形也沒有到多破碎,西部和東部都有大塊的平原,怎麼會沒一直打架,打到融合在一起,真是有趣呢,其他國家會發生的事情,偏偏在台灣就不會發生。

然後,北歐和希臘神話,都有保留下來,台灣本土神話,保存下來的,並沒有想像中多,也有可能我接觸還不多。

台博館展覽 (20).jpg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2017-11-21至2026-12-27 

看這個展覽,我好奇的點是,大明和大清的時候,難道都沒有博物學家或是田野調查嗎?除了郁永河之外,難不成這方面的人才,都是零的嗎?

我所接觸的田野調查,大多是外國人,不然要等到日本統治之後才開始,有這樣的結果,更多的是令我聯想到,中華文化在以前只追求實用,能夠為自身帶來利益的研究,而不是這種關注大自然,蒐羅保護的行為。

 

台博館展覽 (16).jpg

 

民國政府也只是承襲日本人所留下的研究成果,這種價值觀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看起來也沒有多大的扭轉,整個社會風氣,依然是追求高投資報酬率,不然小小台灣,明明物資缺乏,也不會瘋狂的發展高科技產業。

保育大自然,等於是為後代留下珍貴的動植物,但是這些事情,花費成本很高,但是其中也賺到錢,這也導致台灣過去時候,環境都要為了經濟開發而讓步。

 

台博館展覽 (18).jpg

 

這個展覽裡,有一區叫做「過去的未來」,站在現在的時間點,我所享受到的,便是台灣經濟起飛所帶來的轉變,他們那時所想的未來,就是我們的現代。

看到過去、和現在,不禁會讓人思考,我們想要為後代留下怎樣的未來?反省和展望,也許並不是我這樣的人,需要去煩惱的,是那些大官大人,我那麼渺小的人,為何要去想這麼龐大的事情。

 

台博館展覽 (17).jpg

 

過往那些博物學者,想必也沒想那麼多,單純只是在做研究,然後無意間發現新物種,做任何事情想太多,就是現代人的缺點。

我沒有走自然科學的企圖,還是會在人文方面,進行深度研究,這是我個人興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過去,我都記得,未來則是需要由現在的自己所創作。

對台灣我只是個微不足道的人,所以看這樣的展覽,最多只是增廣個人見聞,也不用什麼事都要回饋社會,不至於吧!

 

 

台博館展覽 (11).jpg

 

台博館展覽 (12).jpg

 

台博館展覽 (13).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