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懷碩
出版社:立緒

 


型上符號與繪畫符號

 

一隻貓,在文字符號的表現上只能做為一個「貓」或「cat」等符號表現,在繪畫中它的表現的可能性是無限的。此無限的可能性即建立在個性的多樣性之基礎上。

 

沒有個性,沒有創造性

 

長期反抗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化宰制,強調文化的獨特自主的精神的可貴與必要

 

文字符號是依靠傳授、記憶到應用,是沿襲的;繪畫符號是通過觀摩、體驗到創造,是不斷革新的。

 

東方的藝術不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也不是對這個現實世界之最高善美觀念的模仿,而是對於超越這個「現實世界」的道德觀念之模仿。

 

中國的哲人沒有教人如何去創造使人生慾望得以滿足之方法,即征服物資之知識;而教人調和與節制之方法,即調解慾望與困乏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方法,這就是「修養」的本義。

 

人生問題之解決在西方是征服物質,為現世人生求得滿足,但東方是轉向德行的修練。道德精神之崇尚,並不能消除人生對物慾要求之本性,故一定程度造成中國人的虛偽與自然科學的落後。自然,西方之物慾雖知識力量之追求而有更多滿足的機會,而欲求無饕,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中國畫不是對於現實對象的模仿,而是道德情操映射在對象上概念的表示。故造成繪畫符號陷於固定化、公式化。每一自然物在中國畫中慢慢變成不是從個人當下的感受出發(在西畫所謂一瞬間的印象)去創造個人的繪畫符號,而是每一自然物在隱喻上合於一種道德的象徵,便被賦予某一特性。

 

道德觀念的賦予,使「物的情趣特質」固定化,而重祖述的後代話人不斷重複這個隱喻,便喪失了個人特殊感受與創造新境界的可能性。

 

人生觀、宇宙觀沒有知識作基礎,在德行的探討中如同在封閉的圓環中打轉,沒有演化的可能。

 

在比較中我們才能了解他人之長(姑勿計其所短),而明瞭自己所短(姑勿衿其所長)

 

從文化性格看中國繪畫

 

中國的藝術傳統有其超越與光輝偉大之處,但這些光輝已經成為崇拜的對象,便造成僵化的公式:奉為圭臬,便遏阻了創造之路。

 

中西文化之不同,在於「性格」之不同,不是一個簡單的好與壞,先進與落後的不同。

 

湯恩比的說法:文化的發生,是導源於自然環境對人的「挑戰」,與人在這個挑戰中的「反應」。環境的挑戰與人的反應,即是人對於自然的態度愈面對自然環境所作的努力之方式,這個「態度」與「努力之方式」在觀念上的表徵,便是「自然觀」。民族與文化之性格,自然觀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西方人與自然基本上是對立的,自我是主位,自然是客位;西方人不像中國人把自己化入自然去體驗,而是站在自然之外去觀察、研究,以探尋征服自然之方法,向自然做鬥爭以令自然屈服。這就是與中國重情意文化相異的西方重知的文化。

 

本質上,中國的科學是哲學式的;西方的哲學是科學式的。就以相同的哲學來說,中國的哲學是以倫理、道德為中心,西方哲學是以本體論與知識論為中心;中國的思維方式是內省、頓悟;西方的思維方法是邏輯實證的。

 

中國文化之最大特點,就是濃厚的泛道德主義色彩。


中國沒有真正的宗教,中國的道德哲學頗有宗教的意味。


中國學問沒有純粹的知識論,而是人生論與修養論,而偏向自然精神,所謂天地正氣、浩然之氣,故有宗教色彩,而無宗教其物。

 

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為求文化的持續自存,我們既不能把中國文化全盤拋棄,依附別人;又不能維持傳統不變,我們就必須創造新生命,以為後來者奠定新傳統的基石。

 

中國自來沒有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因為中國藝術價值在於德操的表現,負有崇高的道德使命。中國文人之崇高品德幾乎成為文藝造詣評價之重要準則,故曰「道德文章」。

 

不重物之研究,而重道德意志,使倫理成為規範,而只許祖述,便成為外加的約束,抑制了蓬勃的生機。況道德若失去自覺性,成為教條的話,變成束縛,乃是道德的沒落。

 

永遠只曉得拿道德去觀照這個宇宙,學問不能增進,藝術亦無法拓展新境。

 

新人文主義一樣是從人出發,而不排斥知識科技,而是以一個新價值觀念為前導,來建設新的中國藝術。

 

不能盲目仿古,要廣泛吸收:而觀念的建立,便要多多讀書。

 


自然與機械之審美

不為了改造世界,只在於了解世界 (羅素語)

 

現代繪畫已脫離了傳統的軌道,變得專橫跋扈。現代人缺乏一種安寧滿足以安身立命的哲思,而繪畫是人生的反映,現代人的生活與繪畫中的情形是一般的,居住在高度文明的城是,在心靈的安足上遠不如古代社會中茅屋裡的鄉下人。

 

藝術由最具人味的,就因為缺乏沉思,它只是一種新形樣的發掘。

 

創造化育,不著痕跡,而博大精深,與天地同功。

 

科技時代藝術的意識形態


兩次大戰之後,人類感受到比過去任何時代更深沉,更強烈的生存的苦悶。簡單的說來,此苦悶的源頭,一方面是近代科學的進展與人類精神生活的不協調;一方面是二次大戰後人類心理的疲乏空虛以及戰後世界政治現狀(冷戰),窒息了人類的自由意志與堵塞了對未來遠景的觀望之窗。

 

人羣中最富感受力的人,特別是詩人、藝術家,他們以藝術宣洩了此時代與前不同的苦悶,幾乎以一種徹底否定的態度來清點過去人類的文化遺產。

 

了解現代藝術的第一步,就要了解現代精神。

 

藝術家感於機械化社會的壓抑,卻走了極端相反的背棄機械文明的道路,回歸到原始,強調本能的衝突,強調即將凋亡的自我。

 

高更:「文明就是疾病,只有野獸才能恢復它的健康」

 

立體主義可以說是對空間的擴展;未來主義可以說是時間的延續,各種流派雖然彼此相反動,但在某方面的意義上毋寧說他們是彼此相啟發。

 

達達主義的出現。大戰中所表現出現代文明的破產,他們遂作一種消極的反抗與嘲諷,可謂為一種徹底的虛無主義。他們的精神就是「破壞」與「否定」 ,否定傳統、權威、邏輯、道德......一切的舊有的存在,破壞一切現有的文化,而提倡原始本能的衝突與尖銳的個性表現。

 

達達只是破壞,超現實主義有了建設。

 

美國有他適應現代機械文明的靈敏性,不像歐洲或東方古國受到深厚傳統的壓抑與既經養成的「老成」性格,而是富於創造力、富好奇心、活潑、一無羈束,能容納各方精華的。

 

當美國畫家不滿足於在文藝方面充當歐洲文藝的殖民地;不滿於成為歐洲文藝潮流的一個支流,他們推翻了過往,猛烈吸收歐洲藝術新潮的養分。

 

一個波瀾的起伏,必有其時空與人的因素。即使在你個人認為荒謬絕倫或艱澀不解的東西,只要他業已是一個真真實實的「存在」,我們便不能不正視它,不能不以思與感去接納它,批判的了解它。

 

藝術家是你我同樣的人,不是魔術師。藝術即人心,是一定時空中人的心聲。這不應有所懷疑。過分炫奇與立異,便遠離了人。

 

對於藝術家,我們認為一昧的守舊,會把自我埋沒,藝術也便朽敗了;一昧依附潮流,仰人鼻息亦一樣將喪失自我。

 

必須把握住藝術的本質,從自我忠實的感受中去認定,則潮流急遽的衝擊只會益增我們自己創作的活力,獲得啟示與借鏡,絕不至於使自己漂浮其波濤之上,無所適從或任由擺佈。

 

我們的信條應該是:不是肯定,不是否定,而是了解、批判,最後終是創造。



繪畫與哲學


文化無疑地是人類行為。包括二要件:一是具有目的的;一是具有意識的

 

不論各種不同的哲學主張有怎樣的的不同特色,學問總不應該叛離了人類自身的利益,反而成為像人類施威嚇、示炫耀的一套詐術。

 

每個人都有其哲學觀念。而哲學普遍在人生之中,它只是人對宇宙人生的態度之系統的見地。

 

作家對題材的感受與構思,作家用以傳達此感受與構思的手段

 

藝術史的演變
1.模擬的美感(模擬所見的一切自然物)
2.傳達的美感(傳達宗教與文學的主義)
3.表現的美感(現代繪畫之所著重者)

 

哲學家是判斷上的先知先覺,藝術家便是感受上的先知先覺,而兩者時常互相映發,而兩者時常互相映發、互相促成。在這個意義上,藝術不是孤立游離的,簡直就是整個文化之綜合的表現。


藝術行為之目的

 

莎士比亞所說:瘋子、愛人和詩人都是由幻想構成的。

 

「藝術家」在世俗眼中有時崇高,有時卻為嘲笑之對象,就因唯美主義使藝術家自囚於一個孤絕於社會人生文化之外的狹窄天地中,成為一羣困獸也似的特殊人物。不說俗眾投以不屑的眼光固無足重視,而藝術家與從事其他文化領域中的專家、學者之間,無法取得深切的了解與融洽的同情,卻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藝術家的靈感毋寧說是其藝術素養為某一時空因素所觸發的激情與頓悟。

 

一個藝術家對人類文化的體認,宇宙人生的觀感,文藝的修養,以及價值判斷之基本原則與感覺的銳敏性。

 

一個藝術家在從事創造時,不唯是感情在躍動,而且帶有批判的意識,他曉得通過什麼樣式的門道,他的感情與思想可以一個最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達到最深切而圓滿的程度。

 

所以一個作家或藝術家一生的作品,往往可以顯露出其思想風格與形式結構上變遷的痕跡。即使他一生中受到無數靈感的襲擊,但這些靈感在藝術中的表現,絕難逸出他的人格特質或審美情操的基本範圍,與無意識的瘋人的行為是絕然不同的

 

有意義的新奇,才是創造的本質。

 

通向一個偉大的目的各自有不同的路徑。藝術形式、風格、技巧之多樣,卻是每有一個固定的律則可資依循,更沒有一些闖作條規或畫法要旨可以機械地遵從。

 

即使在傳統工具與寫實技法中,只要有個性的創造,依然可以顯示出一個新天地。

 

藝術像大海,浮動於水面的浮漚與白沫雖然那樣鮮明引人注目,但瞬息即逝;而深海中的強流才是鼓勵潮汐的能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何懷碩 創造的狂狷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