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羽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17/07/28

 

前言:
 
現在的台灣人,剩多少人認識宮白羽的?我本來也不知道他是誰,只是在看武俠小說的時候,從新派往回去讀,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王度廬的鶴鐵系列,都是最先接觸到的經典,而這兩位又是北派五大家的一份子,很自然的會對另外三位有興趣。
 
鄭證因和朱貞木各有他們的特色,可是當我讀到白羽的一段話,讓我永遠記得這位作家,他是這樣說的:「一個人所已經做或正在做的事,未必就是他願意做的事,這就是環境。環境與飯碗聯合起來,逼迫我寫了些無聊文字;而這些無聊文字竟能出版,竟有了銷場,這是今日華北文壇的恥辱!我……可不負責。」
 
他口中的無聊文字,正是指武俠小說,而他又是以武俠小說家而聞名於當代,如此既不喜歡武俠小說,卻又只能靠它養家活口,這其中是多麼的無奈,多麼的矛盾。
 
白羽的代表作《十二金錢鏢》,在台灣算是絕版的書籍,目前有遇到的隨便都破兩千,它其他的系列,市面上就很少見了。偶然的機會,在博客來看到這本《白羽散文集》,當然馬上買來讀,想借此多認識白羽這位作家。
 
快樂的童年
 
從「我的生平」和「我的故事」章節裡的文章,可以看出白羽一直到19歲之前,生活還過得去,父親當時是中校營長,月入680元,親族戚故寄居者,高達37口,這些人靠著他父親一手支持二三十年,雖然已現在的價值觀來看,會覺得這些人都是吸血蟲,完全靠著他父親生活。
 
可是,在那樣清末民初的時代,一家族聚在一起,彼此有個照應,生活更容易熬過去,這樣大家族,雖然人多嘴雜,可是也為白羽,在之後的創作,提供了許多寫作題材,從祖父、祖母,到那兩位活寶一般的伯父。
 
大伯父,好苛禮,好咬文,有一種嗜好:喜歡磕頭,頂香,給人畫符。二伯父則不同,好玩鳥,好養馬,好購買成藥,收集「偏方」(P.34),這兩位鬧過許多笑話,也為年輕的白羽,留下只屬於他的故事。
 
就算只算是小康,但是一家人也平平安安度過亂世,而一切的變故,就是在父親因腦溢血逝世,整個大家族,樹倒猢猻散,最後只剩他們這一房還住在一起,過了這段時期後,白羽他的散文,文字禮隱隱透著「苦」的味道,小時候那種悠閒自在的態度,再也看不到了。
 
白話文紀實
 
那時的作家,或許可分為兩種,因為五四運動,由胡適為代表的文人,提倡使用白話文,也造就了一種是繼續堅持使用文言文,另一種則是嘗試學習白話文的,這邊並沒有想說誰優誰劣,只是做為後輩的,當然會希望近代的前輩們,都可以改寫白話文。
 
文言文看是看得懂,可是我還必須在腦中翻譯,有些明明就很單純的事, 一經過文言文「之乎者也」的轉化,就整個複雜起來,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先讀了還珠樓主和王度廬的散文集,還珠完全都是文言文,王度廬則是一半一半,來到白羽這裏,令我訝異的是,他的出生日期,和還珠樓主相近,可是他所寫的散文,全部都是白話文。
 
白羽他因為長時間從事記者的工作,在報社歷練過,因此他的文章,讀來都相當精簡,即使不超過兩千個字,但是都有抓到他所要說的重點,這本書裡的「良心話」、「良心話外」、「側面新聞」等章節中,都用很少的篇幅,為我們記錄著當時八年抗戰前後所發生的事情。
 
國際聯盟如何無能,日本如何跋扈,國民政府選擇先安內後攘外後,民間的人是怎樣的反應,在白羽的筆下,一一為我們寫下,當時一部分的史實,只是白羽本人,也因為筆鋒過於尖銳得罪了有關當局,最後在天津也待不下去,只能另謀他業。
 
白羽他所有的散文哩,我最愛的是「三國閒話」和「文學漫錄」這兩個章節,「三國閒話」裡的《桃園結義》、《孔明拔劍怒殺曹使》、《失敗先逃,馬謖死得不冤枉》、《劉關張未嘗結拜》、《論年齡關侯居長》等篇,都是從三國演義出發,佐以正史的史料,在探討小說和史實的差異。
 
雖然2021年的現在,市面上很多這類型的科普文章,但很多都是網路上整理後,拼貼湊出來的,白羽這種活在民初的人,所留下來的,才真正是出自讀書後所答。
 
而「文學漫錄」裡,就完全是白羽他對文學、對小說個人的見解,我在學生時期是一個很不受教的學生,對於文學方面,都是靠著自學,因此前輩們所說的話,對我幫助很大,尤其是白羽這樣,原本心中的理想是成為像魯迅那樣,有影響力的純文學小說家,可是最終因為現實所迫,他卻走向自己所看不起的武俠小說家。
 
他這樣心路歷程,對小說想必有他獨特的想法,他在《小說閒話》等文中,用他的方式,在為讀者說明,該如何描寫一個人物,還舉了紅樓夢的例子「寫十二釵,面目不同,性情不同,尤能於大同處,見出微異來。」
 
被動接受的現實
 
我們讀完白羽他前面的散文,也逐漸了解每一階段他所思所想,對他所經歷的一切,只能很感慨他的遭遇,也讓我想起一句話「貧窮人家的子女,沒有作夢的能力」,白羽在父親死後,就沒有一天是輕鬆的日子好過,每天都在為生活打拼。
 
凡事人總是要吃飯,而我也是個人。(P.30),因為貧窮,白羽他無法再進入大學求學,加上那時舉家南遷,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有資材,沒有了一切憑借,他只有一支筆!因此他立誓要借這支筆,來養活我的家和我自己。
 
只是現實並沒有就此饒過他,照樣往死裡鞭打他,政局不穩定,同事朋友的炎冷,加上頻繁更換工作,讓他逐漸養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對人抱著敵意,自己又不通世故也,加上窮途的刺激,格外增加了他的乖僻,白羽他會這樣完全都是因為環境所致,如果讓他生活環境有所改善,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旁人問他的生活態度是如何?創作態度又是怎樣?他的回答讀後,讓人深深嘆一口氣,他是這樣回答的:
 
我對人生的態度是「厭惡」。
我對創作的態度是「厭倦」。
「四十而無聞焉,死以不足畏也已!」我靜等著我的最後的到來
 
他寫下這段話的年紀,是41歲,正值壯年,可是他都被生活折磨成這個樣,之後他又這樣過了27年,到68歲逝世,他的一生有太多被迫接受的現實,他的追求和願望,大部分都沒有實現,他沒有想過成為報人、武俠小說家,然後為了生存,他在年輕開始,就不得不去成事這些他本來不願意做的工作。
 
同樣是對人生感到「厭惡」,我想到一位這幾年在台灣爆紅的作家,那就是太宰治,他的「人間失格」,所透露出的感覺,也是同樣對一切感到厭惡,可是和白羽不一樣的是,太宰治這個人是家庭很富裕,他的家族在青森那邊可是大家族,太宰治之後會這樣,完全是因為他選擇逃避,不敢去面對,他自己選擇讓自己過不好的,白羽他根本沒有機會選擇,他的人生都是被動去接受。
 
比起太宰治那種,自己將自己的人生搞砸,然後才在之後自殺,找女人和他一起殉情,白羽他面對這般悲劇的人生,他還是這樣過,設法用武俠小說養活家人,在47歲時,也找到了一項自己有興趣的事業,那就是從事「甲骨」研究,晚年他便沉迷在甲骨文的研究
 
即使到白羽過世,他都沒能以甲骨文的學者出道,但是我相信活在甲骨文世界的白羽,他應該是很快樂的,這至少是他少數自己選擇的志向,不再是那冷酷的現實逼迫他的,武俠的北派五大家,大多時候是還珠樓主和王度廬比較有名,在讀過白羽他的散文後,我私心會將白羽擺在第一,就算現在越來越少他的讀者,但他也列入我在二手書店,搜尋的目標。
 
結語:
 
未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白羽的認識,也只停留在維基百科而已,知道他是我另外一位喜歡的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取筆名的由來之一,剩下的就是這本書讀到的,關於白羽還有另外一段評語很有名,那就是出自白羽老友葉冷在《白羽及其書》一文中寫的:
 
「白羽討厭賣文,賣錢的文章毀滅了他的創作愛好。白羽不窮到極點,不肯寫稿。白羽的短篇創作是很有力的,饒有幽默意味,而且刺激力很大;有時似一枚蘸了麻藥的針,刺得你麻癢癢的痛,而他的文中又隱含著鮮血,表面上卻蒙著一層冰。可是造化弄人,不教他做他願做的文藝創作,反而逼迫他自摑其面,以傳奇的武俠故事出名;這一點,使他引以為辱,又引以為痛……」
 
如此骨氣的作家,在看向中國近來流行的躺平文化,現在的人,既沒有活在戰亂時代,吃的飽睡的暖,大部分的選擇都是自己所選,不像白羽那個時代的人,只能被時代帶著走,在養活自己之餘,不正是要拚盡自己所有,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不要說賺錢,更不談成為名人,光是能夠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然後將自己完全投入到裡面,不要談論結果如何,至少我們盡力去完成每一件事。
 
白羽那個時代的人,可是一點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呢!
 
arrow
arrow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