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講很多大道理,偏重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外化而內不化算是我目前最主要的目標
我一直以來所做得就只是外不化內不化...
而這樣的狀況,活在現在的社會中
就是自己太過有稜有角了,無意之中就會傷害別人而不自知
也因為外不化,讓人感覺我這個人太過固執死板
這是非常不好的情形,可是我從國中還一直以此為傲
真正可以讓我有自信得應該是內不化,這個要做的真不容易
我卻因為自己的固執,在無形中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這完全要感謝過去那個白目不聽話的自己
過去的你成就了現在的我,而如今的我會好好珍惜這一切

如果有耐心,細細品嘗這一篇裡的道理吧!




出自《知北游》篇: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這裡的「化」就是「變化」
而這種變化不是自然的變化,是對事物的 一種反應
所以叫「隨化」更為準確;
「內」,內心,這裡是指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的自然本性;
「外」,指人對內心之外的所有事物的態度以及外在行為。
所以「內外之化與不化」探討的是
如何處理人的自然本真與外界事物的關系的問題。

「內化」就是改變內在的自然本性,如追慕權貴、屈委逢迎等
「內不化」反之,是保持內心的本真;
而對外物的順應叫「外化」,反之則為「外不化」。
莊子主張的是什麼呢?是「外化內不化」,就是順應外物而保持本性。
而我們一般的理解,順應了外物往往要改變本性
比如孔子講的「復禮」就是對社會制度的順應,
但「復禮」的同時前提卻是「克己」無疑是對內心自然本性的傷害
「外化」和「內不化」豈 不是非常矛盾的了嗎?
其實並不矛盾,非但不矛盾
並且「外化」和「內不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內不化」容易理解,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做變化
關鍵是對「外化」的理解。
 我們說過,「化」是對事物的一種反應,是「因之而化」。
那麼是因為什麼做出的變化呢?
如果我們不能夠理解莊子所要求的認識高度
那就不可能準確理解「外化」。我們先來看看都有哪些高度或者叫境界。
 
我們可以參照《大宗師》裡「外天下」和「外物」的說法
「外天下」就是能夠超越而到社會生活之外
不入世不流俗
「外物」就是能夠超越到萬物之外而能夠「以道觀物」。
這樣我們就可以找到三個層次,意思最低的層次,就是「天下」。
這個層次就是我們 熟悉的世俗社會;
第二個層次就是「外天下」,超越世俗的境界
達到了「物」的境界,這時候就是「以物觀物」了;
再高就到了「外物」
這時候就是《齊物論》 裡說的「萬物一齊」,「以道觀物」了。

那麼「外化」是指哪個層次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先看「天下」層次,這時候的「外化」是對世俗社會的一種反應
即受到禮法制度、道德規範的約束
這當然是對精神自由的傷害,屬於「內化」了
顯然不是莊子所主張的;再看「外天下」即「物」的層次
 這時候那些世俗的東西已經約束不了了,而是隨萬物的變化而變化。
但這個時候因為是「以物觀物,自貴而相賤」,還是有「成心」的干擾
這種「外化」也可能會 表現出偏執;
而到了「外物」的層次,則「萬物一齊」
從而形體的外化表現為「與道游」。
這才是莊子所說的「外化」的境界。
所以,「外化」
是超越世俗甚至萬物的、在「道」的層面的對「道」的順應
這時候是順應已經與世俗毫無關系了。那麼和「物」是什麼關系呢?
因為到了「道」的高度,萬物之間就沒有了區別
都成為「道」的載體,所以也可以說是對「道」的層面的「物」的順應。

說到這裡
我們應該明白所謂「外化」其實就是「處物」的一種態度和方式。
所以
《知北游》裡接 著就說:「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
「外化」是對物的順應而不是對抗,人和物就成為和諧的關系而互不相傷了
那麼,內心受到傷害了嗎? 當然沒有,因為物的變化就是道的運行
人與道隨化,內心的本真不用刻意保持而得到了保持。
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化」恰恰是「內不化」的前提
而「內不化」 則是「外化」的結果。
所以,《知北游》說:「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就是說
與物隨化的「外化」,就是「內不化」。
這句裡的「一不化」就是「內不化」。

那麼,為什麼「天下」層次的隨化會對內心形成傷害呢?
熟悉老子哲學的朋友都知道
老子認為人類 社會自身的發展規律也必須遵循大道
但由於人類的「有為」而造成天下失道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總之一出現問題就「有為」
越「有 為」天下越亂。在這個過程中
人類社會就產生了很多的人為的規則
比如法律制度、道德規範甚至人情世故。
而這些東西在莊子看來正是對人性的束縛,是必須擺脫和超越的。
如果超越不了而隨之化,去適應這些人為的規則。
一旦對世俗規則順應就必然造成內心的扭曲
甚至以個體的生命、自由、尊嚴等為代價
內心的自然 本性就不可能保持了
這不就成「內化」了嗎?所以「內不化」就具有重要意義了
只有堅持「內不化」才能抵御世俗的人為規則
才會超越「天下」的層次而達到 「道」的層次。
從這個意義上講,「內不化」又是「外化」的前提
而「外化」則成為「內不化」的結果了。

這就是「外化」與「內不化」相輔相成的關系
兩者互為前提,而又互為結果。
甚至「外化」的程度 也決定著「內不化」的程度
反之亦然。當然,前提是莊子必須允許「外化內不化」有程度的存在。
實際上,「外化」是「化於道」
而「內不化」是「守於道」, 內外一也
這個人就成為「得道」的「至人」了。

我們理解了「外化內不化」,自然就理解了「內化外不化」了
那種以違背內心屈從於世俗人為規則的人,不僅內心沒有「守道」
行為也沒有「遵道」,精神自由完全喪失殆盡
在莊子看來是「俗人」,在孔子看來是「小人」。

劉安《淮南子·人間訓》有一段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外化內不化」
 得道之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其身也
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
所以貴聖人者,以 其能龍變也。今卷卷然守一節,推一行,
雖以毀碎滅沉,猶且弗易者,此察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也。

「內有一定之操」說的就是「內不化」
「外能詘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說的就是「外化」。
劉安說這樣的「得道之士」可以「龍變」
「龍變」大概如莊子 所說的「逍遙游」了。
劉安還說
現在那些僅僅能夠「守一節,推一行」的人,「內不化」不徹底
「外化」也不完全,所以只是「察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也」。
這些理解還是比較準確的。

《淮南子》要旨傾向於道家,但畢竟是多家雜糅
在理解上難免略有偏差。
比如劉安說「內不化,所 以全其身也」是很有道理的
但說「外化,所以入人也」則偏頗了。
所謂「入人」就是「入世」,劉安把「外化」理解為隨人事而化
顯然是儒家思想的體現
而莊子的「外化」是必須超越世俗社會的,此說不符合莊子思想。


於丹《我讀經典,感悟中成長》中的解讀為

所謂外化就是一種最大限度的順應,要去適應社會的規則

要去接人待物合乎禮俗,要有自己的職業角色,要與人交往
在社會上擔當責任。
而所謂內不化,就是一個人有生命的執守

有自己我之為我,永遠不更改的那 一點稟賦
有自己用全部精神世界,九死未悔堅持的一個信念。
其實一個人有了他的外化,這一生會很有效率
他跟這個世界,可以做到和諧相處;
而一個人有了內不化,這個人的心靈才會堅強
他才會有未來;所以內不化給了我們理想,外化給了我們現實。

外化而內不化是講時代在變遷當中,需要與時俱進
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還是社會都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做出一些變化
要學會融入!但內不化就是原則就是每個人內心所堅持的東西
這個時代作為年輕人最需要堅持什麼?那就是夢想!
這個世界上有一樣東西永遠不用交稅,那就是夢想!
有一樣東西別人永遠偷不走,那也是夢想!
一個人外在的相貌會變,性格會變,身材會變
總之外在的東西都可能會變
但是內心的執著、最初的夢想不改變!
生存可以隨遇而安,但生命要有所堅持!

君子合而不同。為人處事隨和禮讓,待人接物溫文而雅
凡事順而少爭執,這是外化的表現。
但君子不是沒原則,君子更能堅持內心的信念
原則問題不會讓步,這是內不化的表現。
外化內不化,堅持並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並而行
有取有捨,有進有退。
這就是君子做人的張力和定力,一切任憑心智。
  
【近義詞】:思隨真理,言順大眾



看完這篇就要特別噹一下我媽,她總是說我會變
這讓我很覺得很生氣,養我這麼久還不知道我是怎樣的人
就像這篇所說的
一個人外在的相貌會變,性格會變,身材會變
總之外在的東西都可能會變
但是內心的執著、最初的夢想不改變!
生存可以隨遇而安,但生命要有所堅持!

以前的我總是外在和內在在作戰,也因為這樣讓自己變得非常脆弱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終於進化成內在與外在的我都已經和好
且準備攜手一起面對未來所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知道根本沒有什麼好怕的,最難過的一關我已經過了

只要不牴觸到我的原則,所有的事情我都願意改變
只要可以改變,我連面子都可以不要

最初的感動,擴展成最初的感動,也成為支持我撐下的動力

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