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四樓
時間:2014/10.17~2015/04.26



展覽簡介:

蒼茫開闊的海灣內海—臺江。
幾經政權嬗遞,卻仍為政治重鎮—府城。
懷舊氣味與流行風潮的混搭城市—南都。

17世紀以來,臺南的土地與人文面貌幾經結構性地改變,層層疊疊,成就此令人留戀的文化新都—大臺南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位處大臺南市的中心地帶,近年來,我們透過文物典藏的積累、實際的田野研究工作、相關展示的舉辦,積極地與臺南的土地與人群互動,挖掘了許多深埋於臺南的過去、而現在仍不斷演進的故事,深刻感受到此地歷史記憶的豐富與深刻內涵。

「臺南進行曲」特展以家族文物為中心的「家族進行式」,以及文化風貌為主題的「南都風情」兩大展示主軸,把珍藏的臺南故事展現在眾人的面前。透過臺南地區古今家族生活軌跡來看世代的傳承與記憶,並反映臺南特有的文化品味,藉此與懂得臺南、或對臺南有興趣的觀眾們,一同分享。


家族進行式

我們以家族故事的發生時代為順序,呈現台南地區幾個別具濃厚歷史記憶的家族文物。從截然不同的家族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台南社會發展的時代歷程,也可以感覺到族群的多元與文化的混雜。

現居於東山東河里(吉貝耍)的段家承載著特有的原住民族群記憶;世居府城五條港的石鼎美家族,以科舉文獻典藏著由商而紳的家族記憶;玉井竹圍江家,經歷了噍吧年事件的波及與社會重組,是鄉野闢地而興的官紳家族聚落;善化小鎮牙科醫師兼業餘攝影家陳崧波,用影像記錄了1930-1960年代間臺南人的生活記憶;自中國山東來到安平落腳的王家,透過60年前搬遷來臺的家族器具,述說他們的遷徙故事。

心得:
像新板特區附近的林家花園、台北新生公園旁的林安泰古厝一樣,台南也有很多這樣的家族古宅老房,每次參訪時,我最大的好奇,便是,為何他們的宅邸會被保留下來,而一般的民眾,就必須面對拆遷的命運,而又為何,他們得以形成這麼大型的家族體系,我的原生的父母系,都無法呢?

實際思考、整理之後,就能夠清楚發現為何他們會被保留下來。

因為,他們的祖先不是從商巨富,就是在朝為官,說白了,也不過是背後有經濟力,和政治力在撐腰保護,才能夠讓他們的房子這麼大,還有園林、小橋、流水等,一般的窮苦百姓,有一個地方得以窩著,就已經很感謝了。

當然,也不能忘記他們自己家族的向心力,好像沒有歷經什麼分家產的考驗,大家也都以身為家族的一份子為榮,為著家族的未來,努力打拼著,回憶我自己的家族史,既沒有成功致富的商人,也沒有以賤賣美夢為業的政治人物,有的就只是些,安分守己,認真工作的人。

最常聽到的事蹟,不是賺大錢,而是被某某個好朋友倒會錢,好吧,我也不想說什麼,在我回憶當中,他們都是一群很可愛的人,雖然沒有形成像別人那樣的大家族、大豪宅,但他們的歡笑、哀傷,都陪伴著我長大。

看似充滿距離感的歷史,卻因為家族的故事而近在眼前。這些故事不但成為家族記憶的一部分,更成為下一代開展文化認同、另闢生命軌跡的起源。

南都風情

零碎而和緩的海岸;遼闊的瀉湖、廣袤的平原、與時遷異的河道,台南特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農商社群至此安身立命,迅速成為在地化社會,也奠定建都立府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歷史變異歷程中,台南留存諸多層次分明、形式互異的文化遺跡,卻又能融合成並行不悖的城鄉風貌,有行的古蹟、美食、舊巷老屋,到無形的人文生活習慣,不但成為台男人的文化標誌,也引領著台灣近代本土風格的走向。

相對於家族延續的概念,府城內有些留存至今的建物、人事、物件,已呈不同的面貌,也發生了概念的轉換,在此以「港道」、「曬鹽」、「祭祀」、「食茶」、「歌聲」等五個主題,概述人與環境的關係、人與信仰的關聯,乃至於生活餘韻中的品味與娛樂層次,這些臺南生活的吉光片羽,反映了溫暖的人情風貌,更是新舊臺南人引以為傲的文化底蘊。

心得:
來台南超過一年,大台南該去的都去,講到港道就會想到悠悠留著的台南運河、五條港,講到曬鹽就會想到日正當中、白花花的北門營盤田、七股鹽山,講到祭祀便會想到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的媽祖、保生大帝、關聖帝君等的民俗活動,講到歌聲就會想到舊情綿綿、懷念故人的關仔嶺之戀和安平追想曲,這些東西,每一個都形成助長成長為台南文化的其中一支。

要說什麼,會讓我聯想到台南,我可能會回答,一個公園、一座籃球場、夜晚涼風、幾個年輕,外加一個大叔,其中有一個高中生,讓大叔魂牽夢縈、奔流詩泉,為她撰寫了一本詩集,當然這是我自己的台南,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南都風情吧!

那可以視為意象,會是換個解釋,稱為對於一個城市的回憶。我旅程上,都是一個人,大部分都是孤獨陪伴著我,但也因為這樣這些風情,才被很深刻地烙印在我的體內,未來,如果有未來的話,帶愛人或孩子們,又會有不一樣的回憶。

雖然我是很喜歡以前那個時代,所有照片裡看到的東西,可是這樣總是迷戀他們,說實在是很病態的,只能抱持著一種,懷古而不守舊,以前有以前的美的地方,現在當然也有現在美的地方,我會比較喜歡以前,也是因為我很難,實際體會到以前醜陋的那一面,而現在的,則是我難以忍受的,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情節。

最好還是持平的看待兩者,把兩個時空交錯在一起,比對思考,看有什麼方法,讓現在變得更好,既能夠享受著繁華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能夠保存各個城鎮鄉的獨特性,以前的能力還沒到那邊,接觸的領域也不如現在寬廣,那麼這個工作,就交給當代人來煩惱吧!

arrow
arrow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