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的時候,利用博物館日,將已經觀望了很久的郵政博物館,從上到下逛了一遍,在網路上搜尋郵政博物館,還會多跳出台北館出來,那時就對這裡,留下記憶。
從忠泰美術館結束,我再來是鎖定「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做為自己主要的目標,在停好車,走過來的時候,便發現這附近有好幾個,都很吸引我,而且還發現郵政博物館台北館就在這裡,既然都遇到了,當然要走進來一探究竟。
氣派的外觀
現在的公共場館,分為舊式與新式的建築風格,而舊的裡面,又以日本時代最為氣派,我們先將其他擺到一邊,單論氣派這一塊,不管新式蓋得多麼大,都不會讓我感到有多氣派,但是舊式的,小小的就很氣派。
我在新建案,也有看過運用石材的,但是給人的感覺,就不太一樣,新的建築思維,主要是將石材,又來當作裝飾,通常只會有一小部分,其他主結構,還是鋼筋混凝土,而台北館所能看出,將石材用作支撐,樑柱都是用整塊石頭,而那個走廊也極為特別,半露天的形式,光是欣賞建築,就令人賞心悅目。
看一旁的介紹,它上一次整理是在103年,經過了十年的風吹雨淋,讓台北館的外觀,恢復到某種舊舊的時代感。
我想對於仿古的復舊,在老街裡看到令我不喜歡的點,或許是因為它們維護的時間,距離我到現場還很接近,時間尚不夠讓它,將外表套上舊的容貌。
如果要我選,台北館最讓我喜歡的,就是那外圍走廊,一圈又一圈的拱門,以台灣建築來說很少見,用相機拍那種內外的空間感,是我覺得舊式建築,吸引我的點。
還在使用中
走進,台北館很快就能看到,它一樓的部分,還是作為郵局在使用,我還蠻羨慕,這種能夠在古蹟裡上班的體驗,不過搞不好它們郵局的工作人員,反而會更希望,能夠在新大樓上班也說不一定。
南海路的郵政博物館,因為樓層多,所以展區也很多,但台北館,在一樓只有對建築部分做介紹,主要展區都在二樓。
而二樓部分,也沒有很大,大概是外部建築所看到的一半,其他部分,全部都是辦公的地方,二樓展區,一間是特展,以及郵政的常設展,相較於南海路,這裡算是非常小。
這裡,最讓我覺得有趣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郵筒,還有參考之前,受到颱風的吹襲,而彎腰的郵筒,不過是小積木所拼成的。
接連參觀郵政博物館,在台北的兩個據點,看到裡面的展覽,會讓我很感慨,因為從快遞的普及以後,郵局已經算是從我的人生裡消失,日常生活裡根本用不到,現在會需要郵局的,也只有投稿某某文學獎,會需要掛號郵寄而已。
想想也很正常,因為舉辦文學獎的,大部分都是公家機關,郵局現在很大的業務,都是由公家機關在支撐。
現在因為這幾次的參觀和看展,讓我有點懷念起,童年時集郵的樂趣,郵票也和郵局一樣,從我的人生裡,暫離好久好久,明明都在我家附近啊,是真的該找時間,去郵局那邊晃晃。
餘韻
相較郵政的資訊,郵博的台北館,最吸引我的,還是它那特別的古蹟建物,尤其那多拱門的走廊,光看到就會想要多看幾眼。
會到這裡算是意外啦,因為我主要目標並非這裡,但是既然都路過,我現在都會把握機會,將能看能探索的,全部都去體驗。
對於這樣旅途中,意外收穫,我有越來越上癮的傾向,那麼就繼續享受旅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