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好久沒來故宮了,記得上一次,已經是疫情前了吧?其實在沒有陸客以後,故宮人潮減少,來參觀就變得非常舒服,記憶中曾遇過陸客團,他們將翠玉白菜那一間,擠得滿滿的,超影響參觀情緒的。
這次我們是平日過來,比較不同的是,從離開士林捷運站以後,我們選擇直接搭乘計程車前往故宮,以前我是會搭公車,到它的大門下車,再徒步走進大廳,而這天的天氣晴朗,頂著那太陽在那邊走,別鬧了,搭計程車多舒服,直接就到了B1的門廳。
對於故宮,我個人有一個特殊回憶,大一的時候,我就讀文化大學史學系,入學沒多久,學校發了一張故宮的學生免費參觀票據,為期一年,結果怎麼樣?在那一年裡,我一次都沒有跑到故宮,明明就山上山下的關係,都已經那麼近了,我卻選擇在宿舍玩遊戲,如今回憶起來,真的感慨萬千。
有那麼好的機會,擺在眼前,結果我卻從來沒有去使用,之後每次來故宮參觀,我都會想起這件往事,多少是在提醒自己,有好的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才行。
和其他地方的博物館不同,故宮全名是「故宮博物院」,這個院代表著它更高一階的身份,整體建築風格,是取材北京的紫禁城,有著縮小版的殿前廣場與正殿,傳統帝王宮殿的規模。
對於傳統帝王宮殿,這裡我會留下很大的遺憾,因為共產黨的存在,我完全不想踏入中國的國土,打從心底厭惡這個國家,然後看著故宮,又會覺得味道差了點。
不過,故宮就是故宮,和我小時候、以前來的時候,外觀都沒有多大改變,它的佔地因為前廣場,真的幅員遼闊,我好奇的是,如此廣場之下,是實地,還是有著無數的儲物空間?
要知道即便現在有故宮南院,故宮的館藏多到連續展覽,之前看到的新聞:「目前故宮總近70萬件文物,若以一檔展出3000件、一年展出20檔,並把安全因素、文物養護時間都排除在外,最快展完也需要11年的時間。」
這麼多的文物,平時都藏在哪裡啊?是廣場之下,還是故宮背靠的陽明山所挖的山洞裡?以前沒想過,這次看了大廣場,還有故宮背靠的山,突然聯想到的。
這次來故宮,同時期大約有十檔展覽,照上面的資料,這樣才展出3萬件文物,那麼其他60幾萬的展品,會擺在那裡?又是由誰在保管的啊?
好萊塢的電影,或是電玩遊戲裡,都有幾個系列,是針對文物、寶藏、秘寶來創造故事的,台灣故宮可是有著海量的文物,難道都沒有人想要盜取那些文物,有想要偷的,自然會有負責保護文物的,雙方圍繞著故宮,展開激烈的爭鬥,哈,我覺得這很有趣啊!怎麼沒有人對此進行故事創作啊?
沒人寫,那麼就我來吧!
故宮真的很大,這次來參觀,也只能挑選幾個特別想看的,將它們先看完,然後我們就準備離開,根本沒有將它全部看完,主要還是常設展很久沒看,自然會想要從頭將它看完,而特展部分,則是能看的全都看了。
這次來故宮,還不只看展覽,我還連四樓的三希堂人文空間,將它一併體驗了,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突破,因為如果我一個人來,了不起只會看展,完全不會考慮四樓,因為這次得以完整。
故宮除了外觀獨特以外,我覺得建築部分,最有看頭的,是大廳走進來,那位在中間部分的大階梯,如此面寬還鋪滿紅色地毯的階梯,是那種來過一次,便會記得這裡。
故宮的展區,除非很早就跑過來,不然根本逛不完啊,這次又沒逛完,看之後又換新的展覽,再找時間吧。
故宮還有兩個點,很吸引我目光的
首先是,故宮在文創商品這塊,真的經營不錯,稍微逛一下,就看到好多紀念品都會想要,從縮小版的畫布、掛畫,以及更貴的卷軸畫,後面這個真的是很吸引我,有種圖窮匕現的即視感。
還有大量的小玩意,因為都是由館藏展品,進行再創作,這些商品,我就會比較想要購買,最後是買了一個縮小版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在紀念品當中,有一特別的分類,會讓我考慮的商品,那就是故宮所出的館藏書籍,會猶豫主要還是貴啦,薄薄一本沒幾頁,就需要外面大部頭書的價格,即便很喜歡,最後還是忍了下來。
另一點,就是故宮這周圍,應該還有其他餐廳、茶坊,以前都沒有去在意,這次因為去了四樓的三希堂,用餐體驗很好,便會開始注意其他的餐廳,數一數至少有三家吧?
還有我幾次來故宮,都只在正殿玩耍,一旁那個行政大樓裡,到底有什麼,一直沒有機會走進去探索,就先記著,下次如果有來故宮,那邊先走過去。
對於故宮,我現在最大的好奇,就是那海量的文物,存放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一探究竟,怎樣身份的人才有機會啊?大作家藝術家行不行?這算是一個我會想要實現的夢想之一,對它們充滿著各種幻想,希望有一天能夠身歷其境,和它們面對面。
那是屬於故宮隱密的部分,而它檯面上的展館,我今年應該還會再來,因為有自己想要看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