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花蓮縣光復鄉光豐路86號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就去為了這個點,決定跑來花蓮光復的。

記得它是2023-08開幕的,那時我一滑到這則新聞,我馬上查它位在哪裡,看到是在光復,我心裡便先留了底,想說下一次到花蓮的時候,再來這邊參觀。

而這次台東之旅,我前兩天把整個海岸線從北到南,分兩天跑完,這完全是鐵人行程,再搞下去,我第三天一定會跑山線,只是自己想要跳出框架外,那時就在想,還能去哪裡旅遊?也就在那時,這裡浮了出來。

可惜的是,這裡禮拜一和二都是休館,不然我能在光復待久一點時間,再回台東,結果我只能在最後一天來光復旅遊,實際在這邊逗留,只有三個多小時,是真的蠻可惜的。

我出光復車站以後,馬上租了機車,先跑去加油,然後確認太巴塱的位置,看路線要穿過光復鄉鎮,過橋以後,就能到達太巴塱,而文物館就在太巴塱裡。

 

太巴塱文物館 (33).jpg

太巴塱文物館 (34).jpg

 

光復鄉很小,我很順利照著路標,找到那條通往太巴塱的馬太鞍橋,過橋以後,應該算進入太巴塱部落的範圍,太巴塱部落是屬於阿美族的,我一直對原住民族文化有深厚的興趣。

讓我不解的是,大家同為阿美族,為何還要分成某某部落?感覺就各自為政的樣子,並沒有聯合起來,對外就稱為自己為阿美族,然後對內才在分,這只是一個數學集合論的想法。

 

太巴塱文物館 (30).jpg

太巴塱文物館 (31).jpg

太巴塱文物館 (32).jpg

 

只是在外來文化到來以前,他們還是保持各自獨立的狀態,並沒有聯合起來的意思,針對這點,我是一直感到很困惑,難道就只是因為孤島效應,所以大家並沒發展出吞併的想法,了不起出草割幾個人頭,然後就坐下來談。

台灣有這樣的情況而,而紐西蘭的毛利人、北美洲的印地安人,都有同樣的問題,各部落共存,沒有出現征伐融合的情況。

我在太巴塱這邊逛了一下,發現他們街道,隨處都可以看到木雕,只是應該是單純的裝飾品而已,並沒有多少歷史價值,我是邊騎邊看地圖,但還是跑錯地方。

 

太巴塱.jpg

 

太巴塱文物館 (1).jpg

太巴塱文物館 (2).jpg

 

最後來到一個看起來像部落集會場所的地方,然後旁邊一棟像活動中心的,只是和我預期,文物館的造型不同,才看地址,我已經到了啊,原來眼前這棟建築物,就是太巴塱文物館。

 

太巴塱文物館 (3).jpg

 

真是小小的文物館啊!

我很快的鑽進文物館,才發現和我來之前,所預期的完全不一樣,應該是整理當地族人所提供的文物,然後展示出來。

 

 

太巴塱文物館 (5).jpg

太巴塱文物館 (4).jpg

太巴塱文物館 (6).jpg

 

文物數量真的沒有很多,這點讓我很失望,在展場內有看到太巴塱部落,他們所使用的獵弓,還有獵刀、長矛等武器,還看到了樹木衣,這個樹皮衣,我記得這幾年在花東,都有人嘗試,想要還原祖先們所製作的古法,最後也有做出成品出來。

也有看到頭目的裝飾帽,因為文物真的沒有很多,我一下子就看完了,剩下主要是在拍,各展示物,他們的阿美族族語,是怎麼拼,我自學阿美族語,也一段時間,最大的問題是,所能接觸到的教材並不多。

我反而覺得文法那些還好,重要的是單字量很少,而且一開始也搞錯方向,我該花時間學的是聽和說,讀寫真的還好,因為後面這兩個,使用羅馬拼音只是方便學習,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聽的懂,然後還能說的出來。

 

太巴塱文物館 (9).jpg

太巴塱文物館 (11).jpg

太巴塱文物館 (12).jpg

太巴塱文物館 (13).jpg

 

我目前根本還做不到。

大老遠跑來這邊,才發現這只是一個小小文物館,是有點小失望,但很快也釋然,它就好像一個指引,如果沒有它,我根本不會臨時起意,決定要從台東跑過來。

如果沒有它,我也不可能跑來太巴塱,還有對面的馬太鞍,看這邊的位置,我那時環島花東是走縱谷線,可是我完全對這邊沒有印象,估計是為了趕路,一閃而過,到瑞穗牧場那邊,才有逗留。

 

太巴塱文物館 (16).jpg

太巴塱文物館 (17).jpg

太巴塱文物館 (18).jpg

太巴塱文物館 (19).jpg

 

所以還是要感謝這個點,多虧它在這裡,才能吸引我過來,順道在太巴塱這邊晃了一圈,看了人家重建中的部落集會場所,看起來裡頭是豐年祭舉辦的地方,我到現在還沒參加過阿美族的豐年祭。

那時剛搬到台東的時候,應該是最好的機會,但是卻沒有跨出那一步,現在搞得想要參加,還需要請假,然後大老遠跑過來,才有辦法參加。

 

太巴塱文物館 (26).jpg

太巴塱文物館 (27).jpg

 

對於豐年祭,我先將這個念頭擺著,等之後有機會再去完成。

再來我又跑到太巴塱租屋外拍照,因為這邊需要預約才能參觀,我是臨時起意,而且時間有限,當然沒辦法入內,只能在外拍拍照便離開。

我算因為太巴塱文物館,才和這個地方有了連結,雖然文物館本體很小,但是光復這邊,會覺得應該還有很多關於阿美族傳統,可以慢慢探索。

 

太巴塱文物館 (28).jpg

太巴塱文物館 (29).jpg

 

這次我接觸阿美族的文物,有一個問題冒出來,在外來文化到來以前,原住民族他們的文明,到底發展到怎樣的程度?

有簡單的農業,會使用鐵器,但只有少數幾個族群,有發展出用鐵鍛造裝備,那麼他們應該是處在鐵器時代,但是就沒有再往上。

看他們的文物,也都是很基本的木製,或是鐵製,不然就是用手編織而成,也會一點燒陶技藝,但這方面就這樣,看不出是何時發展至今,然後長時間停止,沒有繼續像更難的領域研發。

 

太巴塱文物館 (20).jpg

太巴塱文物館 (22).jpg

太巴塱文物館 (24).jpg

 

這塊,我會找與原住民族有關的文獻,還有研究論文來讀的,我就去對原住民族卡關,沒有成功研發出來,感到很困惑。

會跑來這裡,自然心裡有疑問,想看這邊有沒有解答,沒有也沒關係,至少讓我人來太巴塱和馬太鞍散步,從他開幕以後,就一直想要過來,實際成行到這邊,整個光復鄉的環境,以及太巴塱部落的氛圍,都帶給我一些靈感的觸發。

很棒,2024估計還會再來花蓮一趟,到時候路過光復的時候,再來這附近走走。

 

太巴塱文物館 (7).jpg

太巴塱文物館 (8).jpg

太巴塱文物館 (10).jpg

太巴塱文物館 (15).jpg

太巴塱文物館 (21).jpg

 

arrow
arrow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