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伊索寓言,記得是小時候讀過,現在又會重新找書來讀,很大程度是我在學習,如何創作童話或寓言。
我想童話和寓言最大的分別,寓言會給出結論,他們故事說完以後,作者會出來總結,點出他想要帶給人的想法。
而童話則是,作者會將那些話,融入到裡頭角色所說的話,但並不會下結論,實際上是依靠故事劇情,來讓讀者們自己進行思考。
這次應該是我真正意義上,認真讀伊索寓言,在讀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幾點共同點:
1.大部分都是以動物為主角,不然就是人與動物的互動。
這樣一篇篇讀下來,感覺我們在動物園裡,所會遇到的動物,全部都被寫進寓言當中,我甚至覺得作者寫出獅子、老虎這種,只是某種代名詞,因為這些動物大家都認識。
伊索寓言這方面很取巧,他不需要去介紹那些動物,等於直接借助每個人,各自對那些動物的想像力,他們有怎樣的習性、外表又是如何。
四條腿還是兩條腿、會不會飛、草食性還是肉食性動物,這些基本設定,在寓言中完全省略,他不需要去為讀者介紹,就專注在劇情的描寫,也讓每一篇寓言,篇幅都不少。
寫設定雖然有趣,但是讀者們不一定會感興趣,與其刻意花篇幅,我是追求藉由劇情發展,而人物角色在裡面的應對,慢慢帶出他的人設是如何。
2.動物比起他們原有的野性外,有融入各種人性。
這應該算是將動物你人化的手法,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昆蟲動物植物這些,雖然我們人類無法和它們溝通交流,可是這也不能代表,它們彼此之間無法對話。
從古至今的創作者們,都認為萬物是會彼此交流的,這也造就了他們既本有原有的性格,例如動物的野性,植物的趨光性、昆蟲的夜行性等等,但它們在這些本有的習性上,有增添了人性,人性有善惡分別,和它們原有的習性交融以後,就讓各篇寓言顯得十分生動。
這是擬人化的巧妙,我在讀寓言的過程裡,思考的一個點,那如果是將人類擬物化,也能同樣活潑有趣嗎?這樣實際上是上面的反其道而行,在人性的基礎上,加上野性、獸性,以及植物、礦物、昆蟲等習性,因為人性是很多變,不可能只有幾種臉譜。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習性,這才造就出多樣豐富的社會,在人類身上有同質性,自然也有各自獨特之處,並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創作者,便是要捕捉那個人性的多變,透過文字和故事,將他們在故事裡活起來,這是我認為文學創作,最難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我現在還沒辦法,做到長篇幅複雜的人際關係,那麼就從篇幅簡短的童話、寓言,甚至是詩歌裡面來下手。
3.故事集和韻文的形式
寓言實際上都是小故事,篇幅很多,但它很巧妙的將人性的某個點,黏貼在動物身上,然後以快節奏的方式,呈現出衝突感。
我查伊索好像是世紀前的古希臘人,那麼說這樣的小故事,搞不好是西方文學的起點或啟蒙之類的,以我手中這本書為例,他的形式分為故事集,以及韻文。
這種韻文說故事的模式,上一本法國童話裡,也有得到相似的,我對這種韻文詩,又或是寓言詩,最早是從法國詩人拉封丹那邊開始,記得是自己在台南的時候,於二手書店裡遇見它的寓言詩,那時候便覺得很有趣,也試著創作散文詩,那應該是我最早創作的,寓言或是童話故事吧。
只是持續沒有多久,到了台東以後,我就沒繼續寫,要我現在來寫,這當然沒有問題,我不打算去拼量,就穩定每個禮拜產出幾篇,然後持續下去即可。
多年以後,又與這種寓言詩,或是散文詩遇見,我想這其中應該是有緣,那麼在創作童話的同時,我也可以試著創作。
只是韻文本身是有押韻的,等於有一定遊戲規則,那麼我就照著玩,將這種格式,放入我的作品當中。
隨筆
比起故事書,我想伊索寓言目前對我來說,是參考書,更是工具書,就無聊可以拿出來翻閱,可以從中得到靈感,我只需要靈感,就能產出自己的作品。
我有自己想玩想討論的事物,現在更需要學得是表達方式,就是能讓更多人願意看的形式,這也不是迎合什麼的,就是寫的東西,要讓絕大部分人都能看的懂,有太多作品,雖然題材材料不錯,結果連好好說一個故事都辦不到。
其他的都還好,我只追求能夠把一個故事好好的說完,並且設法將故事越說越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