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實際上是兩個古蹟,但是兩者靠在一起,我將它寫在同一篇遊記裡,它是我在高雄旅遊簡介裡看到的,因為就在輕軌西子灣,徒步就能到達的地方,我很自然的選擇來這邊看看。

 

新濱・駅前 (3).jpg

 

圓圓胖胖的春田館

首先我看到的是春田館,這邊我一走過來,看到它建築外觀,立即聯想到嘉義美術館,樓高或是規模也許是林百貨較為壯觀,但是建築風格是一樣的,嘿,我就是喜歡這樣的風格。

 

新濱・駅前 (1).jpg

 

新濱・駅前 (2).jpg

 

新濱・駅前 (4).jpg

 

和當代的建築,所流行的垂直線、直角不同,很輕易便發現圓弧形,我因為這幾年看太多台灣的集合住宅,早就厭煩那種死板的模型,會比較喜歡春田館這樣,圓圓胖胖的,給人一種很可愛的感覺。

建築風格同樣來自於人性,為何當代會發展出直角?稍微細想也能明白原因,因為可以對空間做到完全的利用,看平面圖也能明白,圓弧形外觀漂亮歸漂亮,但是卻有許多空間,被浪費掉,這也是為何在台灣的集合住宅,會以垂直線、直角為主,誰也不希望自己家裡的空間變小。

 

新濱・駅前 (5).jpg

新濱・駅前 (6).jpg

 

外觀是像嘉義美術館,但是走進春田館後,裡面的格局,讓我聯想到位在台南的林百貨,林百貨那邊像是老式的百貨公司,大家可以搭乘電梯到最上層,然後逐層逛下來。

春田館也是這樣,比較可惜的是,林百貨還可以上到頂樓去,那邊有一個小神社,然後還可以從樓上,向外欣賞週邊的景色,春田只有在建築物內,我上到四樓後,一看到是冰店,就想要坐下來休息,在我之後也有遊客上來,一看到菜單,就馬上離開。

新濱・駅前 (11).jpg

 

新濱・駅前 (14).jpg

新濱・駅前 (16).jpg

 

 

我點了一個葡萄柚的雪花冰,價格當然比外面貴,但那個時刻,我就想找個地方休息,再怎樣我也是從棧貳庫那邊,一路走來這裡。

 

新濱・駅前 (19).jpg

新濱・駅前 (20).jpg

新濱・駅前 (22).jpg

 

他這一層樓有挑高,而且屋頂是鏤空的,所以坐在那邊,能享受著更加開闊的空間感,現在一般的房子只有三米,我覺得會有點壓迫,果然還是要挑高才能比較舒適。

走進春田館的時候,頭腦就在幻想著,如果自己能住進這樣獨棟的老透天,那該有多好?一樓就當做車庫和會客廳,然後二三樓則是臥室和客房,來到最上層,我應該會將這裡打造成,個人的書房。

 

新濱・駅前 (13).jpg

新濱・駅前 (18).jpg

新濱・駅前 (23).jpg

 

想要在室內,抬頭還能有這樣開闊感,可能只有樓中樓才辦得到,就是因為以前看過,所以我才會喜歡如此的環境,最可怕的還是,他那沿著圓弧牆面,所排列整齊的對外窗。

 

新濱・駅前 (17).jpg

 

新濱・駅前 (13).jpg

 

我也是這時才發現,這棟建築的奧秘,這一層居然完全沒有柱子,一般房子都會想盡辦法,要將柱子包起來或藏起來,看到照片才知道,這一層完全沒有,等於它的屋頂,光看單邊支撐,就撐了起來。

也是這樣的開闊性,讓我一走上來,便很喜歡這層給人的空間感。

 

新濱・駅前 (24).jpg

新濱・駅前 (25).jpg

 

往樓下走,看到一整排的對外窗,首先採光和空氣對流,保證很好,現在房屋根本很難遇見,房間內會有如此多面的窗戶,這樣晴天的時候,即使屋內不開燈,室內也是很明亮的。

 

新濱・駅前 (26).jpg

新濱・駅前 (27).jpg

新濱・駅前 (28).jpg

 

如果不考慮價錢的話,我完全不會想去住高樓大廈,更喜歡透天,然後透天裡又分為新房和舊房,我比較喜歡老房的空間感,只是這樣的物件,目前都不太可能釋出,要不然就是掌握在政府機關手裡,所以也只能聞香而已。

 

新濱・駅前 (9).jpg

新濱・駅前 (31).jpg

 

春田館4樓是冰店,3樓茶房、1、2樓則是販賣文創商品的地方,我對於這種紀念品,我現在也僅是走過而已,這樣的商品,真的台灣各地都看得到,為何能夠流傳這麼廣啊?

新濱・駅前 (8).jpg

新濱・駅前 (33).jpg

 


新濱・駅前

這裡才是我最早會想來這邊的主因,本體原本是三和銀行舊廈,建築和隔壁的春田館一樣,都是日本時代的建築。

 

新濱・駅前 (34).jpg

新濱・駅前 (35).jpg

 

在高雄旅遊這幾天,然後結合過往的經驗,會發現到一個問題,會讓我們觀光客留戀的古蹟或是建築物,全部都是荷蘭、明鄭、日本時代的建物,大清國就不用說,並沒有很認真的治理台灣,最具特色的,應該就城牆、砲台、碉堡這些。

而之後的民國政府,他們所蓋的公共建築物,一間比一間還醜,要我特別寫遊記,我都不想寫,尤其我又是住在台灣的首都雙北地區,那感覺更為強烈,民國以後的建築風格,都沒有自己的特色,尤其這幾年新蓋的,唉真的是只讓我感到同質性,毫無特色可言。

 

新濱・駅前 (36).jpg

新濱・駅前 (37).jpg

 

我並不是貴古諷今, 而是以前的建築物真的比較有特色,現在除了外觀顏色不同,然後稍微變一下造型,可是還是同樣的線條,從地面長出來。

我想這就是集合住宅的通病,雖然外觀盡可能做到不同,但是本質上還是沒有改變,就是住宅型的大樓。

來看新濱・駅前就能明白,他是舊銀行,這樣建築外觀,全高雄搞不好找不出五間,就是因為少,所以才稀奇,不常見才會讓人耳目一新,我是不懂,許多地方明明外觀就跟別人不一樣了,結果裡面還是在賣文創商品,全台灣都在文創,可是各個領域通通走下坡。

 

新濱・駅前 (38).jpg

新濱・駅前 (39).jpg

 

新濱・駅前為何特別,因為獨特、唯一僅有,無法取代,對吧,以前的歌手演員為何能那麼有個人魅力,而且還能紅那麼久,因為他們都獨具特具特色,大家聽到他們的歌、看到他們的戲,就能聯想到他們。

這其中有很強烈的連貫性,台灣當代我只感覺,還沒吃過什麼苦,資本就已經在後面推,大家有網路都很精,你所推的人設,那麼明顯,也沒有多少人會喜歡。

像我去看101、八五大樓,也只會覺得他很壯觀,但是並不會常常想要進去,新濱・駅前就很不一樣,如果今天他是開在我家附近,我應該會很頻繁上門消費。

 

新濱・駅前 (40).jpg

新濱・駅前 (47).jpg

 

原址是銀行,走進去後還是能看出很明顯,銀行內外的分別,這裡現在改裝成咖啡廳,我因為想留肚子給丹丹漢堡,所以和店家說,我只是來拍照的。

從建築外觀,也能看出以前的人,在蓋房子的思維,完全和現在人不一樣,這樣的建地,然後只蓋兩層,這擺在現代的,怎麼可能,現代的建商,做什麼事都會考慮投資報酬率,現在根本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房子。

 

新濱・駅前 (46).jpg

新濱・駅前 (48).jpg

 

由我來看,會覺得這裡是家很有特色的咖啡廳,這裡又和隔壁的青田館不同,可以看到好幾根柱子撐著天花板,這種蓋法果然是舊式的風格,不然現在的建商,都會想盡辦法將柱子藏起來,

二樓有一部分是樓中樓,面馬路那邊則是外陽台,先說樓中樓,想要家裡有樓中樓,要嘛是透天,要嘛需要將上下兩層買下來,然後自己蓋,至少不是每個人家裡都能有的,站在樓中樓的欄杆往下看,很有君臨天下的意味。

 

新濱・駅前 (43).jpg

新濱・駅前 (44).jpg

新濱・駅前 (45).jpg


再來是外陽台,也能算是開放式的走廊,我目前還沒有在新式的高樓大廈裡,看過這樣的設計,可能要那種一層一戶,然後超大坪數的豪宅裡,才有機會遇到,因為這樣等於犧牲了大片的坪數,去將他劃分為戶外,現在建築更看重的是戶內的坪數利用,喜歡陽台的人真的不多。

 

新濱・駅前 (42).jpg

 

新濱・駅前 (41).jpg

 

這種開放式的走廊,有兩個缺點,因為是在戶外,會遭受蚊蟲的煩擾,再來就是下雨作颱風的時候,這裡等於完全沒用,只能起到一個緩衝的功能而已。

真要說整間新濱・駅前裡,我會最喜歡這裡,因為自家剛好有這樣戶外的走廊,沒有新濱・駅前這走道這麼寬,但也浪費了數十坪的空間,目前被我利用來種花花草草,也是因為這樣,我一看到這裡,就有種熟悉的意思。

 

新濱・駅前 (12).jpg

新濱・駅前 (30).jpg


我不是當地人,感覺觀光客並不能,完全品味到新濱・駅前這兩棟建築,全部的底蘊,無法待很久,代表只能拍照留念而已,雙北地區只要認真找,應該也有這樣的地方,我之後再花點心思,去探點吧!

 

 

arrow
arrow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