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寫了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現在來借一本雜誌的名字,抒發自己的想法,它的雜誌名稱,讓我一遇到便很喜歡,那就是「旅讀台灣」。
旅行是現代人很重要的娛樂之一,旅行時有人還會閱讀嗎?我是會的,行李裡總會放著一到兩本書,陪伴著我一起去旅行。
甚至還會在旅途中,和更多的書本相遇,因為我到了一個地區,只要有空,都還跑一趟當地的連鎖書店或是二手書店,看看當地流行的是什麼類的書籍。
以前還會傻傻地,在當地買書本回家,這樣就變成本來的行李之外,我又在裡面塞了好幾本書,根本不需要這樣,現在會覺得,有些書本錯過就錯過,圖書館裡面沒有的絕版或孤本,也不用再那麼在乎,因為好書是怎樣也「讀不完」的。
我從閱讀的過程裡,能夠激發一些新的想法,只是這邊雖然引進了部分活水,但是整體就像水庫一樣,會呈現淤積的狀況,活水一直在引入,但是整體的水質還是死水的狀態。
而這時出外旅行,就是拋開「當下」,讓環境來帶給我更不一樣的想法,我已經不只一次,得益於旅行了,也因為嚐到甜頭,讓我開始頻繁地出遊,想要水保持流動的狀態。
我其實沒有很喜歡坐飛機,那很有壓迫抑鬱的感覺,而且長時間都是屬於緊張的狀態,要一直到落地的時候,才會解除, 而且會覺得飛機票好貴好貴,即使去照機加酒,飛機票一樣是最貴的開銷。
在台灣旅行,便成為我的最愛,國旅大家都會喊很貴,可是平日飯店照樣爆滿,到底是哪些人,平日在到處出遊的啊?
我現在一反前幾年的想法,不再窮遊,不同的旅遊模式,看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樣,我想要追求卓越,但不會逼著自己一定要成為,但是會試著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事情。
旅遊是短暫的,我不可能去徒步環島,那種旅行的方式,根本等同於苦行僧,我創作就已經很苦了,還用那種方式來折磨自己,苦上加苦,到底是有多自虐?
出去旅遊,總會有回家的一天,而閱讀才是持續的狀態,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外旅遊,人都可以閱讀,我們可以用腳來畫台灣地圖,當然也可以用身體來閱讀台灣。
到不同的地方,看以前只有在書本上才能讀到的人事物,最早旅讀台灣的靈感,我是來自於多年前齊柏林所拍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看到不同的航拍照片,我第一次驚訝的發現,自己對這座生活多年的島嶼,是如此的不熟悉。
就是在那一刻,決定我要台灣各處看看。
讀書是一直都在讀,但是旅行卻沒那麼容易,我剛出社會的那幾年,薪水很低,想要到處旅行根本沒那麼簡單,那時我便想到自己想要到外地工作,透過勞動來換取生活費,藉此能到處旅遊。
這個點子是好,可是我個人的能力,只能去做很粗重的水電工作,等於我為了在異鄉生活,都是很底層的狀態,我才維持了一年,便受不了那樣的生活。
到這邊旅遊就斷了,只剩下讀書,有出去玩也是跟著爸媽才能出去玩,是好多年之後,自己的經濟狀況改善,我才慢慢找回,那個喜歡旅行的自己。
旅行是這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晚,反正景點都在那邊,等待著你的到來,而你除了旅行之外的時間,也是可以不斷的閱讀,來提升自己,一方面增廣見聞,又同時讓自己的內涵,變得更加深厚。
旅讀台灣,是一個持續的狀態,不斷在動與靜之間切換,動則在台灣四處旅遊,靜則是博覽群書,兩者不停的輪轉,將各種舊聞新知捲了進來,忽快忽慢,長久下來,也是能讓自己,在旅讀的過程裡,遇到意想不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