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翻看介紹古蹟的書,曾在書上看到十四張這個地方,我那時就有記下這裡,因為自己還能來過,沒想到這次來新店工作的時候,位置剛好面對這個古蹟。
人家園區有營業時間,我早上來的時候,先去一旁的公園散步,中午本來的休息時間,我刻意走進這邊逛逛,整個園區是免費的不,我也是走進這裡,看介紹才知道,這些建築原來是別人的古厝。
歷史建築園區內,共保存了3棟古厝,分別是
新店劉氏家廟(啟文堂)
新店劉氏利記公厝
新店大坪林劉氏文記堂。
因為我也是姓劉,所以刻意看了人家的介紹,他們這一脈的劉氏,來自福建泉州安溪,阿哈,看到安溪,才發現我和古厝的主人,他們是同鄉啊!該不會那個時候,還是搭乘同一艘船,渡過台灣海峽的吧?
原來這三家古厝,並不是在這裡,是。因應捷運環狀線及區段徵收,古厝拆遷重組,選址在十四張歷史建築園區內,唉,說實在既然原地無法保存,移到一個不影響任何的地方,重新整理起來,也是一種不錯的保存方式,總比一些老房子,說好聽是維護,實際上將原始的老房子,全部打掉重建,都這樣搞,還能被稱為古蹟?
原來2024-04才重新整理好,開放給別人,我之前是有在下班的時候,經過這裡,但是那時我下班心切,並沒有多做停留。
走在人家的古厝,更多的是感慨,人家的祖先在那個時候,就能住進如此規模的大房子裡,那又是何等的有想法,現在真的覺得,一個人的努力,並不完全是為了自己,也有為後世子孫打天下的意涵在裡頭。
祖先們越是認真,想方設法的擴大,自己所累積下來的財富,那麼後代子孫,就能過得很輕鬆,而這份福份是能夠累積下去的,我雖然可以不用努力,就能享受比別人多,但是我還是會在其他領域努力,希望藉由自己的努力,也能在那個領域開花結果,這樣我的下一代,或是下下代,都還能繼續過得很滋潤。
祖先留有這些古厝,想必後面的新店劉氏,也能將這些更加擴大,所以我覺得對一個衣食無缺的家庭來說,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不要求子孫,能夠多麼成功,至少要懂得守成,然後去做一些投資報酬率,較保守的事,這樣家族的產業,才能夠長久延續下去,不太會出敗家子的情形。
看著人家這樣的古厝,那麼他們來台灣的時間,大概比我家早了吧?因為我家的古厝,就不是長這樣,也不知道是從來就沒有過,還是分家以後,便回不去了。
對於這些中式四合院形式的房子,我並沒有喜歡這種有護龍的,因為整個大家族,大家都住在一起,想必階級分明,那麼生活在裡面的男男女女,都會被各項規則給約束著,想想就很不自由。
人家的古厝建築我還好,反而是羨慕,他們的祖先有頭腦,而後代子孫也是有想法,前面的人打天下,後世子孫一方面守住財富,同時將財富向外發展。
我自己,在祖父那輩其實是有機會的,但是祖父祖母,沒有讀過書,只懂得努力工作賺錢,一方面沒有投資的想法,同時在子女的教育上,並沒有很用心,最後讓家裡的發展,達到一個高峰後,便開始緩慢的走下坡。
沒事,爸媽他們只是持平,並沒有多少損失,我可以背後這些資源,盡全力去努力,設法讓自己再往上爬,只要我的工作,能夠發生改變,就能反向讓爸媽先過好日子,至於推動整個家族,說這些還很遙遠,不如先繼續努力下去,等有所成果的時候,再來思考下一步。
這個歷史建築園區很大,可能因為我是平日過來,所以園區內,扣掉工作人員沒超過五個人,在裡面散步,品味古色古香的氛圍,哈哪裡需要去到什麼老街,或是某某古鎮,這邊的歷史味道,已經足夠濃郁,靜待遊客細細品味。
真是的,好羨慕住在央北重劃區的人,他們可以同時擁有公園,以及一旁的歷史建築園區,真的好幸福,說什麼房價地價如何,住在這裡,堪比住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旁邊呢,甚至裡面的設施,還比大安森林公園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