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了這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而跑來北門這邊的,這邊除了之前的鐵道部以外,一年之中會跑來這裡的機會,本來就很少,是偶爾看到,這邊裡有一個展覽,是我會感興趣的,所以在逛完兩個美術館以後,便決定到這邊走走。
對於攝影,與其說是對那些攝影師,或是攝影技術感興趣,最吸引我的,反而是舊照片,因為攝影自帶鎖定時空的能力,那是最直觀的,就能看出現在與以前的差別。
這次國家攝影中心,便展出一系列,日本時代的舊照片,那時看到展覽資訊,就很想看這個展,也是因為這樣,才會刻意跑過來。
一來才知道,這裡原來也是古蹟,舊址設於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一般在台灣的日本建築,有民居、有公家機關,再來便是這種株式會社所留下的。
這裡建築風格最喜歡的,是那一根根的柱子,所形成的走廊,現在的公家機關,或是集合住宅,都會選擇將走廊,擠在房屋以外的地方,盡可能擴大房子內的空間,所以這種帶有屋簷的走廊,越來越少見了。
我說的不是那種店家的走廊,而是在現代建築裡,慢慢消失的騎樓,主要還是建築思維的改變,日本時代的房子,會讓我覺得,有一種退讓,給予所有人方便,就像眼前這樣的走廊,因為有屋頂,所有人都能來躲雨,而現在的房子,誰有在乎別人的?只要求一二樓空間,能夠越大越好。
我想這也是為何,比起現代的建築,我更喜歡以前的房子,因為從中能看到,處處為別人著想的想法,而不是那種唯我獨尊的自私,這是建築外觀。
走進攝影文化中心,老房子那種,大廳就能看到大樓梯的設計,撲面而來,現在除了博物館美術館,哪有人會將樓梯蓋在一樓大廳的?雖說這裡以前是會社的辦公室,但是現在因為有了電梯,那些大型的辦公大樓,進到大廳,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等搭乘電梯的梯廳。
以前電梯還沒有普及,為了方便前往上下樓層,所以樓梯一定是,整個建築物裡最顯眼最占空間的地方,到了攝影中心,我總感覺建築物各樓層的起點,大多是由樓梯開始,然後再向外擴充到其他房間。
從一樓餐廳的格局,也能看出,房子呈現扇形,而兩邊各有一個長方形的空間,扣掉不能參觀的辦公室以外,展覽圍繞著樓梯,在二樓和三樓,呈現給遊客。
展區受限於建築本身,不能說很大,但是因為這裡是攝影中心,所展示的大多都是一些老照片,照片很省空間,而且大部分都很小張,這也是來這裡看展,不會讓我感到無聊的地方,因為展覽裡的老照片,相當豐富。
因為是攝影中心,一樓除了餐廳、文創小店以外,還有擺出好多關於攝影的書,對於攝影,我並不會想要深入研究,是會觀摩別人的攝影作品,單純看別人如何取景,拍出好的照片,也就僅此而已。
關於攝影技巧的書,我沒有興趣,會想收集的購買的,一直都是關於老照片,單純想透過照片,看看以前的世界,長什麼模樣。
繪畫強項是傳遞感情,如果要論及寫實的記錄,還要是攝影,這也是為何,我會跑到這個攝影中心,無非是想要看,這裡有什麼好東西,能讓自己未來利用的。
現在只要有接觸到,老照片的書籍,我都會記錄下來,先看看圖書館裡有沒有,如果沒有,先擺一段時間,等有閒錢的時候,便會考慮將它買回來。
啊,有預感這個攝影中心,之後還會再次回訪,應該是目前我所碰到,難得以攝影為主題的場館,因為感興趣,所以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