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這樣,它一直都在這裡,只是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人來說,沒有多少意義,甚至會不自覺地忽略掉。

今年的博物館日,我選擇到史博館這裡旅遊,然後在頂樓的荷悅餐廳用餐的時候,從窗戶望出去,就看到一棟老建築物,隱藏在植物園的邊緣,看建物上的「教育之聲」,我很快聯想到它是什麼。

 

教育之聲 (1).jpg

 

它一直都在這裡,從來沒有移動過,而我則是從小就會來史博館、植物園這邊玩,以前也不會去注意它,是做什麼用的。

等之後和家人分開以後,我才繞過來,來到它的正門口,看看它,這裡是教育廣播電臺的台北總台,對於廣播,也只有小時候會聽,後來有了遊戲以後,就不會在聽,不過永遠記得,那時透過廣播,收聽棒球比賽的實況轉播,現在應該也只剩長輩,體會過廣播的魅力。

如今網路時代,都已經有各種podcast電臺,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內容,讓我們能夠去選擇的,不過即便有podcast,我也不會固定收聽。

這單純是個人習慣,有人喜歡透過聲音、影片,來接收新資訊和知識,而我只喜歡閱讀,有聲音的,只會想要聽歌、追劇、看電影動畫這樣,並不會想要收聽podcast,那種聊天的形式。

 

教育之聲 (2).jpg

 

很顯然,我並非廣播的固定用戶,對於教育廣播所說的內容,大多是愛莫能助,教育的問題太大,也不是我一個人,能夠改變的,即使多說什麼,也是無意義的。

來到教育廣播電臺的建築物前,最讓我有感觸的,就是「它一直都在」這點,過去我從未接觸過,但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它是一直都在,直到我接觸過,才會了解,之後才能多留點心眼。

將這個點放大,在我所處的周圍,是不是也存在著,許多「它一直都在」,不過因為我沒有接觸過,或是不感興趣的,進而被忽視掉的領域、知識點等,我想一定有。

上面也說了,我對於podcast,其實興趣缺缺,只喜歡閱讀,自己思考,可是一個人會有極限的,經由和其他人互動交流時,過程中自然會有所收穫。

那又是一條路,而我現在走的則是另外一條路,這裡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每個人都能選擇,他所喜歡,覺得自在的生活方式,不過還是需要保持對「它一直都在」的好奇。

 

教育之聲 (3).jpg

 

我感興趣的,一直都是ACGNM,也就是動畫、漫畫、遊戲、小說、電影,再從這些向外延伸到文學藝術等領域,這些領域,教育只能教個入門,後面的修煉求進步,還得靠自己。

人即便求學時期,沒有認真讀書,但是只要想學,現在有太多途徑,都能讓自己學習到新知識,廣播或podcast也只是其中之一。

因為小時候,假日都會來這附近活動,可是都過了三十幾年,我才發現到教育廣播電臺,原來在這裡啊,它比我年長,當然存在的時間比我久,可是我一直到現在,才第一次來到它面前。

我想對於看東西看事情,負面的都會說眼界狹隘,或是目光短淺,這兩個當然是我的缺點,不然我也不會「它一直都在」,結果自己到現在才意識到,它的存在

 

教育之聲 (4).jpg

 

我不想一直這樣,現在除了閱讀以外,還會多安排旅遊、以及多去看展覽,都是為了在固定的日常生活,慣性思維裡,做到跳出去的動作,人活著很容易進入一種習慣,看事情想事情,都存在著慣性,想要跳脫本來就沒這麼簡單。

當從荷悅餐廳上,發現教育之聲的時候,我就意識到,自己對於周圍,存在著某種認知盲區,透過走到建築物面前,這樣的動作,我會時刻提醒,要看遠一點,運用想像力,將事情想廣闊一點,多去接觸,自己過去未接觸的領域。

 

教育之聲 (5).jpg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覺得「它一直都在」,察覺當下有驚喜,也有一絲遺憾,為何我到現在才接觸到,如此有趣好玩的內容,錯過太多太多。

為了讓自己能不斷經歷,如此驚喜和遺憾的,我需要更努力才行,教育電台這裡還有一個聲音故事館,這次沒能參觀,之後再找時間過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