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作者: 康培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9/30

 

筆記reaction

台灣長官的訓令中,規定南島語族人口的遷徒與移住,是需要向東印度公司駐地人員申請,不過,若從山區遷居平地,則無需申請,可自由遷居。這背後,代表公司在治理台灣殖民地時,對不同性質領地與屬民的假想
os
這段話有兩個關鍵,遷移需要去找東印度公司申請,但是從山區搬出來則不用,代表平地勞動人口並不多,所以公司那邊非常歡迎。

任何制度的運作,需上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互動、搭配,方能落實殖民統治
os
要如何做到良好的互動?媽的把所有反抗的人,全部殺掉就好,其他人就會因為害怕而噤聲,殖民統治都是這樣的。

台灣王(Coninck van Formosa)

地方會議-南北兩路

頭人

文明與野蠻

瑯橋君王統治,首領擁有高度的尊嚴,統治如同國君;首領本人不論在屬民播種、收割或狩獵所得都有其份,有如收稅一般
os
這邊全部都是使用假設的用詞,「如同」、「有如」,很抱歉我覺得對於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假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也找不到證據阿,考古和歷史,同樣都是看證據在說話的,沒證據誰相信啊!

大員灣附近原住民群龍無首的社會狀態時,瑯橋人首領的權威性與資源分配能力

原住民毫無理由地騷擾唐人,是群不講理,只循其習俗與腦袋所想的傢伙,認為戴著人數讓人敬畏的士兵去拜訪對方,才是馴服其任意暴行和番性的好方法

認定當地原住民是 無秩序、番、有惡意、懶惰、貪婪的人民;不期望能從他們那裏得到什麼利益,與對方保持和善友好的關係,只是為了避免將對方逼成敵人
os
這幾段文字,最讓我好奇的是,最初的時候,外來的唐人,是如何和原住民對話?兩邊的語言等級很有落差,而且原住民看不懂文字,那是如何教育的?唐人可不像傳教士為了傳教,會去了解原住民的語言,這樣兩邊是如何達成溝通的啊?哈真的太有趣了。

小琉球係藉由炫耀其視為最珍貴的人頭和頭骨,展示出其勇氣和男子氣概。4年後,總督范迪門於1640年下令清除殘留在小琉球的島民時,認為公司不可能從40名殘留在小琉球的魯莽人群那得到任何利益。相反地,一但對方再次繁衍,新的麻煩可預期而知

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

遭東印度公司逮獲的小琉球男人,大多送到爪哇的巴達維亞從事築城等苦疫,當中多數人隔年即死亡;女人'小孩分散至新港社人家中,徙民墟地後的小琉球,1639年開始由公司出讓給唐人謀利
os
這幾段文字,記錄一段往事,只要外來的殖民統治者想的話,是有辦法將一個地區的原住民族殺光,就像小琉球上曾發生的憾事,最初那邊是有原住民族,可是後來卻被屠島,而小琉球也從那時開始,慢慢發展成現在的模樣。

錫蘭其實比不上台灣,後者氣候佳、空氣潔淨、土地肥沃,處於強大政權管轄外,住著愚昧、無知的異教徒人民,住民貧困、懶惰、無所奢求,公司若能降伏島上反抗的原住民,將大有可為

粗野原始、好色無恥、我行我素的字由,是對方普遍的準則;正確的貞操美德、正義或合理,不存在於住民之中

離島淨空與平原移住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金獅號船員登岸,小琉球住民與父祖昔日一樣的作為,卻導致截然不同的命運,猶如老天跟小琉球人開了大玩笑

1636至1639年間,送去爪哇的小琉球人計191名,散入新港社的人有482名,交給荷蘭家庭收養的兒童計24名,亡於征伐戰役者計405名,小琉球原住民至此絕跡
os
我還沒有機會去小琉球,現在知道這個事蹟,會很想要去當地走走,如果有相關的遺跡古蹟,那一定會走進去的。

村社代表會議

如果公司雇員娶了台灣女子,等於與殖民地共結連理,即使日後與公司約滿,終究會打消返回荷蘭的念頭
os
這樣的人有多少?還是到最後,都融入到漢人群體了,我覺得應該是後者,畢竟只有少數幾對,並不會對整個群體,帶來多大的改變。

蘭嶼的淨空政策無疾而終

部落整併

村社規模大小或人口多寡與部落勢力消長息息相關
os
我對於在東印度公司,以及漢人到來以後,對於本土部落的勢力,帶來怎樣的此消彼長,感到很好奇,有機會的話,會進一步找相關的書籍來閱讀。

鳳山八社

原住民「村社」係由數個共居的親屬群所組成,親屬群的地理空間分布若呈現集中趨勢,即成外人眼中的一社。反之,若成散狀分布,就成了數個社,若親屬群以其要人為名號,則成了外人以為的社名
os
這樣的村社,到底是原住民本有,還是因為外部帶來的影響,自然而然形成的?這邊先保留疑問。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120-121)

1650年代後半已形同蛇尾。此時,規模大小不一的部落仍能維持主體,甚至傳聞加入叛離荷蘭人的勢力

親王旗與藤杖

殖民地或殖民政權的建立,一般多依循異文化接觸、武力征伐與權力鞏固等不同階段;其中,殖民者往往憑藉其優勢科技、相對團結的社會組織運作,即對文化符號的優勢操控等因素,擊敗殖民地人民的初期反抗,達成殖民地統治的目地。之後,殖民者即透過統治制度的設立,鞏固殖民地政權。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在荷蘭國家議會授權下,除了享有獨占好望角之東、麥哲倫海峽以西地區貿易活動的權利外,並可以代表荷蘭政府在當地宣戰、媾和、訂約、佔地、築堡等

親王旗的持有,象徵原住民村社對公司的臣屬

原住民在面臨公司突如其來的武力衝擊時,係採取持有親王旗的策略,以避開兵災

每社需依人口多寡推選1至3名的頭人與首領。獲選的人,每為可以得到一襲遮身用的黑絨布袍及一根藤杖,這就是村社首長制的濫觴

原住民除了是藤杖為社際權力角逐的工具,村社內部的人際關係也對個人是否持有藤杖形成一股張力

殖民與牽手

荷蘭17董事會

依新港社習俗,長老本身是不審判婚外情的,丈夫發現妻子紅杏出牆,一般是暗中找機會拿斧頭或砍刀砍傷婚外情的對象,藉此得到滿足後,再拿走所有先前給他出軌妻子的財產,並離他而去
os
所以以前在平埔族裡,是不約束婚外情的?卻又開放報仇,那麼其他幾族又是怎麼樣呢?到底有多少書,等著我去讀啦!讀一本就能聯想出這麼多問題。

獵財婚姻

歪哥兼帶衰

海洋會隔離外界,也能連接外界,其功能與交通要件、世界潮流等息息相關

紅毛先祖

相互結盟或彼此攻擊。
麻豆與蕭壟二社,人口介於1500至2000人之間
新港、目佳溜灣:人數在1000上下,則需依附強者或援引外力以求自保
大目降,在1637年10月才達到500名,是個微不足道的小社
os
我看過很多文獻,原住民族都這樣人數少少,然後同時並存的,就從來沒有一個很強大的核心,將一群人集合在一起,你說這種情況,有可能形成國家?連部落聯盟都很困難了。

 

隨筆

可能以前讀太多,我對荷蘭人、西班牙人來以後的台灣歷史,其實沒有多少興趣了。

因為就滿滿的血淚屈服史,更多感興趣的是,外來勢力來到台灣以前,台灣這座島上的原住民族,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

再加上沒有文字記錄,只能依靠口傳,還有各領域專家的研究,只不過我並不是想要做研究,而是想從中挖掘出,能供自己創作的素材。

一本本書的閱讀,過程裡一定會有想法,然後產生更多疑問,經由那些疑問,我又會去找更多的書來讀,同時將所思所想,都寫進自己的創作裡,就這樣不斷反覆循環,也沒為什麼,純粹是因為自己的興趣,然後寫出有趣的故事。


創四川
唐建光主編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01

 

筆記reaction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

西漢陽雄《蜀王本紀》

康熙《成都府志》

異域文明與古蜀文明也在不斷的交流中碰撞、迸發
os
文明的發展與進步,都需要不斷交流和碰撞,我想所有孤島類型的原住民族,都因為欠缺與別人交流,所以才導致沒有進階的發展。

而這裡有個古蜀,讓我好奇的是,現在所看到的原住民族,幾百甚至幾千年前,他們就是這樣的嗎?還是有曾經的一個古原住民族,可是他們並沒有流傳下來。

南方絲綢之路:出成都至雅安,越大相嶺至漢源,在逾小相嶺至瀘沽、會理,經雲南昆明、楚雄,從晉寧至通海,循盤龍江(清水河)直抵交趾。

靈關道:從成都起步,經邛崍、廬山,翻越大、小相嶺,跨過安寧河谷,渡金沙江到雲南

五尺道:順岷江水道而下至樂山,經宜賓、鹽津、昭通入滇

五尺道、靈關道在祥雲交匯

永昌道:經昆明、大理、保山、騰衝南下西亞、南亞,因古道穿越永昌郡、跋涉博南山,也稱為永昌道或博南道
os
這些是四川雲南,幾條重要的通道,台灣這裡有名的有淡蘭古道、還有通往東部的北路、南路、中路,其他較小條的古道,當然也有,我對它們是感到好奇,可是自身並不喜歡爬山,所以暫時不太會去探索。

滇人占據滇池
昆明人以洱海為據點
哀牢人據哀牢山自立
os
我一直對人類學、歷史學裡,「人」、「族」名詞的使用,感到很困惑,用人數去計算,可是山頂洞人沒多少人啊,而台灣原住民「族」,為何不是使用人,而是族啊,這到底是統計學的問題,還是單純翻譯問題,真的很想不透。

秦法:有罪,遷徒之於蜀漢

邛崍盛產一種「大如蒜子」的鐵礦

一位偉大的詩人,除卻天生的才華和勤奮,還要行地無疆,吸取天地之精華
os
是吧,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

李杜都勝在把盛唐文化的浩然之氣內化為自己的血肉、靈魂和精神。
os
那我所融入最核心部分,會是台灣文化,而什麼是台灣文化,我這些年一直都在了解整理,中華文化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分支,並不能作為代表。

西蜀不僅絲織品馳名天下,紙、大邑的瓷器、劍南燒春(劍南道綿竹),都是上層社會中風行的奢侈品。

綿竹在宋代生產的酒名「蜜酒」或「鵝黃」郫縣的郫筒甜酒,用天然竹筒代替酒器,甜美清冽,從唐代一直流傳到清代
os
因為中國曾經有好幾個帝國存在,再加上人民和地方有很親密的聯繫,才孕育這種類似地方特產的酒,那麼台灣原住民族呢?除了口嚼酒以外,是否也有其他的,我很好奇。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一個人若誕生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麼他往往能得益於天地間豐沛的靈秀之氣的滋養。

李白獨一無二的個性和天才,杜甫對題材和組詩的擴張,使詩歌成為了一種個人的、社會的、文化價值觀的藝術
os
李杜要感謝的是,他們生活的年代是大唐帝國,而不是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每天996就夠它們受了,還寫什麼詩歌啊?

三萬蜀人把它們的生命毫無保留地投入到戰爭中,人生卻不曾厚待他們,歷史也永遠地遺忘了他們,甚至連它們為之奮鬥的國家,也在若干年後,重新滅亡。

虎禍。據記載,當時「有耕田行路,被老虎白晝吞食者,有鄉居散處,被老虎夤夜入食者;及各州縣,城垣倒塌,虎亦有逕行闌食者」。康熙初年,由廣元入蜀赴任的四川巡撫張德地,在川境內行數十里,就發現絕無炊煙。
os
這個是在說,四川因為戰亂,人口急遽下降,因為這樣讓野生動物的數量,反過來大量出現。

凡流寓願墾荒居住者,將地畝給永業

一旦上路,就意味著可能終生與親友訣別。沿途靠販賣布匹兼行醫賺路費。而對於沒有特殊技能,僅靠一身力氣的普通農民來說,只有幫助別人肩挑背馱,打工幹活,維持路上生計。面臨各種艱難險阻,移民們的進取慾望讓人驚嘆。
os
中國那邊曾因為戰亂,好幾個省人口不是逃亡,就是被屠盡,才會發生好幾次人口遷移的運動,是官府推波助瀾,也是不得不而為之的選項。

很多文獻會說,台灣原住民族移居海外,問題是什麼樣的推力,將他們從台灣這座島嶼推出去,難道以前的人,會喜歡冒險?哀,我真的覺得這樣的研究,非常的怪,完全沒有將原住民族的祖先,當作人類在思考。

 

告訴我你吃的是什麼菜,我就可以說出你是什麼人,或至少你想做什麼人

os

很有趣的想法,大概可以無限制發想,喝什麼酒、讀什麼書、關心什麼等等等。


隨筆

我對四川、貴州、雲南這三個省,都有很濃厚的興趣,可是只要中共政權在的一天,我根本不可能踏上中國,也就無法到那邊去旅遊。

這真的是很無奈的一件事,只能透過閱讀,來吸收一些知識,並且定期更新相關資訊。

一個從未去過當地的人,該怎麼撰寫當地的作品,只能靠想像,再搭配描述、形容,讓人感覺就好象身歷其境一般。

這很難,非常的難,但很有挑戰性,這本「創四川」完全是寫與四川有關的幾則歷史事件,上從大秦,一個個寫下來,我更傾向架空歷史的撰寫,閱讀文章收集資料,整理想法以後,將它們放入創作當中。

這工作會持續一輩子,很高興我是自然而然,踏上這條路的,繼續加油繼續努力,相信我的創作,會隨時間穩定進步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