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到白米甕砲臺,現場有旅遊地圖,就看到隔壁的山頭,有一個燈塔,既然都已經到附近了,自然要過去那邊旅遊。
因為兩個山頭,山路並沒有相通,所以我又繞了下來,走到正確的路,開始往上尋找,有砲臺和燈塔,更能說明基隆,以前港口的作用,現在即使有衛星、海圖的協助,但是燈塔的功用,依然沒有被取代。
以基隆港的方位來看,白米甕到球子山燈塔這一片,是基隆的左護龍,我終於到了球子山的路口,看起來真的很荒涼,入口看起來是營區,只不過已經廢棄了,我順著路一直走上去,終於來到了球子山燈塔。
好吧,其實我看不太出來,它是不是完全沒在使用,因為荒煙漫草的,全部都封了起來,只是塔頂的照明燈,好像又有在維護的樣子,海邊山頂上的燈塔,是我第一次遇到,從去年到現在,我去了鵝鑾鼻燈塔、國聖燈塔,鵝鑾鼻比這兩個大很多,而且下分的建築物也比較齊全。
國聖燈塔在海邊,旁邊什麼都沒有,而球子山燈塔,可以看出本來旁邊是有營區營房的,但是現在整個搬遷,徒留一個燈塔給遊客參觀。
空有景點,完全沒有規劃,從步道走上來,就只有燈塔可以看,旁邊什麼都沒有,而且也沒有廁所,這樣的景點,台灣還真是到處都找得到呢!很不及格吧?雖然這裡只有燈塔,至少其他基本的,也應該要有吧。
魔鬼藏在細節裡,台灣觀光會被自己國人嫌爆,不就是因為很多該注意的點,沒有去注意嗎?然後這些景點,又歸政府機關管理,所以溯源到頭,還是議員審預算、公務員是否有執行的問題。
去的地方越多,也能從中明白,為何台灣的觀光不吸引人,根本不是體質的問題,而是出在沒有好好規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只是一個喜歡旅遊的人,觀光好壞,又不會影響到我。
上來球子山燈塔的時候,在旁邊發現一個有趣的聚落,再來的下一站便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