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參觀文博會後,最後一篇,從空總開始,之後的鐵博、松菸,再到華山,我個人的喜好,是很明顯,我喜歡空總和鐵博,那樣純展覽,對於後面兩個文創產品展,就有點興趣缺缺。

 

文博會in華山 (19).jpg

文博會in華山 (20).jpg

 

華山這裡,相較於松菸那邊文創品牌,給我的感覺,有種追求高單價的意味,只是我會馬上聯想到,高單價?那不就是名牌了嗎?

在這樣的展覽散步,就讓想到一個有趣的點,台灣有所謂的知名名牌嗎

 

文博會in華山 (1).jpg

文博會in華山 (2).jpg

文博會in華山 (3).jpg

 

我是馬上腳踏車的捷安特,還有其他的嗎?不要說積體電路那些,那些又不能使用,只能賺錢而已啊!有沒有可以使用的名牌?

電腦方面,華碩的ROG算一個,其他生活領域,還有沒有?

大家聯想到歐美,可以出現許多運動、品牌服飾、香水那些,還有數不盡的精品,然後針對這塊來腦力激盪,我發現自己說不出十個名牌。

台灣那麼多的觀光工廠,大家好像都只專注在餐飲、生技、化妝品,還有很常見的民生用品,並沒有那種具有國際知名的名牌,這又讓我聯想到,以前看過的論點,台灣人並不擅於經營品牌。

可是我在文博會上,走了兩個文創品牌的展覽,那其中有著大量的品牌,但大家所追求,好像就不是想要打造國際知名品牌,而是足以養活自己即可。

我沒經營過品牌,所以也不知道這件事有多困難,我們會想要歐美的名車、名牌包、香水,但是台灣自家的產品,在這點就毫無記憶點。

 

文博會in華山 (5).jpg

文博會in華山 (6).jpg

文博會in華山 (7).jpg

文博會in華山 (8).jpg

 

當然也有可能,我見識淺薄,這點我承認,因為我找百貨公司,定期的目錄來看,百貨公司會上架的,大多都是國外的品牌,也沒有幾個台灣品牌,這不就說明了一切,在國內經營品牌,搞不好連自己的國人都不支持。

從松菸到華山,我是感覺,不用將目光只侷限在文創品牌,一方面要和國外的品牌最競爭,同時也要吸引自己國內的消費者願意買單,講這些名牌,其實我毫無說服力,因為自己不太熟啊!

說一個我熟的好了,我最關注的是台灣的ACGMN,這裡面除了電影還行以外,台灣就沒有一個能打的,都滿足於做一些小品牌,像七龍珠、海賊王、火影忍者、鬼滅之刃、咒術迴戰這種,一個都沒有。

到底是沒想要將自己的品牌做大?還是只滿足於炒短線?以我自己的經驗,覺得是後者,因為台灣的創作者,好像就只是在交作業而已,我端出作品喔!受眾買不買單不干我的事。

文博會in華山 (11).jpg

文博會in華山 (12).jpg

文博會in華山 (13).jpg

文博會in華山 (14).jpg

 

我覺得這點「買不買單不干我的事」的態度,就是全台灣的創作者普遍的通病,我們沒有小學館、集英社那種編輯審查的機制,所以會出現各種無法商業化的作品,而市場小的關係,我們想要走純文學,根本養不活自己。

人家日本,每個世代,都會有接棒的人出現,可是我們台灣呢?遊戲只專注代理和博弈,漫畫動畫直接死去,應該我沒有很嚴格吧?他們文創品牌就是為了商業化而生。

結果只有產品,產品是吸引人,可是背後也不是每個品牌,都有故事將他串連起來,並且讓顧客對這個品牌,產生死忠的信仰。

然後再穩定推出產品,獲得粉絲的贊助,這樣品牌才能成為正循環,越做越大,人家國外的品牌,能夠來到台灣深受大家都喜歡,自然背後代表著,它們是國際品牌。

 

文博會in華山 (15).jpg

文博會in華山 (16).jpg

 

想到國際品牌,讓我去查了2022台灣最佳國際品牌價值」榜單前10名,呃,這些都是些什麼跟什麼,沒有奢侈品,或是生活日用品。

1到10名,依序為華碩電腦、趨勢科技、旺旺、聯發科技、研華、巨大集團、宏碁、國泰金控、中信金控、美利達。

第11至25名,依序為中租控股、台達電子、聯強國際、美食達人、統一企業、正新橡膠、微星科技、喬山健康、威剛科技、克麗緹娜、創見資訊、技嘉科技、桂盟國際、元太科技、上銀科技。

其中美食達人是85度C,美利達是自行車,克麗緹娜是美容產品,這些自然都很賺錢,可是其他國家有車有香水有品牌包,我們的都是些什麼??

台灣人不會做品牌,就是我今年看了文博會在松菸、華山,這兩個文創品牌展上,最大的收穫,我也懶得去管別人怎樣,目前是將自己當作一個品牌,拼命努力著,希望能夠站上世界的舞台。

 

文博會in華山 (17).jpg

文博會in華山 (18).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文博會 文博會 華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