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聲音—李敏勇詩帖展
2022-08-26~2022-11-27
我寫詩,也愛用手寫,用鉛筆用毛筆,更用心在寫,可是我完全不會想要成為台灣文壇的一份子,在學校的時候,是被老師放棄的學生,出社會也處在被淘汰的邊緣,而這些就是我會開始寫作的起點。
想要透過寫作,逆天改命,不會去迎合讀者,而是寫創作我所喜歡的故事,如果自己的故事,能剛好受人喜歡,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二二八、白色恐怖真的太過遙遠,很多都是從書本上讀來的,我親身經歷的是台灣教育下,老師以成績優劣,來看待一位學生,而社會也不問能力,全憑學歷在判斷你這個人,好煩啊!這才是屬於我這個時代的聲音,乖乖聽話認份的人,是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但那些反抗不服從的,卻只能背負不光彩的過去,苟活在人世間。
我手寫我心,這就是我人生最後的奮戰,拼到死也不會服輸。
成為人以外的—臺灣動物文學特展
2022-05-05 ~ 2022-06-07
這世界,領域這麼多,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全部都去關心,關心越多,只會讓自己越分心,對於動物,更多的是無能為力,在從職訓到搬到台南的期間,我曾經對動物的處境,感到同情,也因為這樣想,讓我自己決定吃素,想要吃素,無關宗教信仰,單純的是我不想和其他人同一掛。
結果維持了一年多,在我開始做工地時,自己取消吃素的決定,因為那時勞動量大,光只吃素,能量根本不夠,等於還沒到飯點,肚子就已經在餓了,這真的是相當難受的一件事,所以對於動物的處境,之後也沒想那麼多。
這個展,還有台灣文學館裡的大部分展覽都一樣,到最後都會變成介紹文學家的展覽,我雖然讀文學,自己也嘗試寫文學,可是一點都會不想要認識自己國內的作家,他們給我的感覺,就是小圈圈內的取暖,完全脫離了市場。
台灣會變成西洋、日本翻譯文學的開心農場,他們也要負責任吧?那些創作出來的作品,連自己國人都不想看嗎?我想要寫出到了國外,也會熱賣的台灣文學,當我這樣的心態,會不到到最後,自己的作品,也沒人要看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2022-07-22 ~ 2023-05-21
我寫的還不夠多,未來會怎樣?隨便啦!我只想一直寫下去,有沒有人讀,有沒有共鳴隨便,反正對於成為作家這件事,不抱持任何希望,寫是每天都會寫,該投稿參賽也會去做,但這都只是過程而已裡,最後能不能出版,又不是我決定的,是由市場決定,回歸市場機制吧!
而不是什麼文學獎,名人推薦什麼的。
所謂的兩大五小
兩大是聯合報、中國時報
五小是
林海音「純文學出版社」(1968年)
姚宜瑛「大地出版社」(1972年)
隱地「爾雅出版社」(1975年)
詩人楊牧、弦和葉步榮、沈燕士合資創立「洪範書店」(1976年)
蔡文甫「九歌出版社」(1979年)
在網路時代,出版社的身份早已受到弱化,兩大五小的影響力,還不如網路的傳播速度,文學館會如此在展覽中,想要介紹台灣的作家,不就是他們雖然有作品,但是銷售量反應出來的結果,和那種期望是有斷層的,出版社紅的時代,已經過去,台灣並沒有很商業化的文學週刊,就是透過自己的作品,爭取連載的機會。
既然人人都是出版社,那麼該思考的是如何開創時代,過去的老路已經證明會失敗,我認為台灣文學,應該要參考日本漫畫的連載機制,由市場由讀者來決定一切,受歡迎的作者,才能繼續連載,而讀者票選下降的,長時間處於低迷狀態的,就只能接受被腰斬的結果,而不是被文學獎或某名人的裙帶關係,所影響出版的書籍。
我還沒走到出版那個階段,但是已經改變創作的方式,目前開始讓自己習慣,以連載的方式創作小說,而不是一次性的,將小說完成後再更新,這是我目前試出來,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
對於科技時代,展區裡有一段話「讀者即作者、全民自媒體。」這是不是代表著,隨著教育普及,讓我們更不想去看別人所寫的文章呢?每個人都是創作者,背地裡都會有見不得別人好的心裡?
我文學的起點有三家出版社:漢聲、桂冠、志文
我不想看,只是因為不服輸而已,認為自己一定能夠寫得比別人好,即便孤獨前行,還是會堅持這條路走到底。
展場內有兩段話很喜歡
對愛情
對夢想
我就是想要成為這樣的人
時間的弧線:臺灣歷史事件文學主題捐贈展
2022-05-18 ~ 2022-11-27
對於台灣歷史,我更加好奇的是,這次展區所列的1625年之前所發生的事情,這部分因為原住民族只有口傳歷史,那麼其中有很多可供創作的題材,這是我已經在做整理的部分。
當然對於台灣史的部分,慢慢整理,也可以從中挖出自己感興趣的,因此每一個人的台灣史,應該都不一樣,這裡展區所標的,只是較著名的歷史事件,這些前輩們都用爛的,即使是小事件,或是完全無名的人事物,還是可以帶入,某些有趣的論點,只要經過包裝,一篇趣味性的故事,就這樣產生。
有些台灣的大事件,是我曾經參與過,或是正在經歷的,這裡面當然有許多可供創作的題材,最重要的還是我個人的「感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