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和
 
台灣最強的時候光漫畫雜誌就有三、四十本,2000年以後就一本本收了。
 
編輯和作者創作的溝通過程,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呢?
大部份作者我都只溝通大方向不討論細節。早期會討論很多劇情人物個性,現在只討論大方向,例如作品屬性、你針對的讀者群、作品大概多長,甚麼時候交稿。
 
我們要的不是過去的市場,要的是未來的市場。
 
那些歷任總統大方針都是對的,立足台灣、放眼世界,但是要怎麼做到卻很難。
 
陳正益
 
台灣則是除了出版之外,很少人把資金和資源往(漫畫)產業投。
 
我在台灣原創漫畫遇到最大的難題之一其實就是作品的改編。困難的點不是輕小說原作這邊,而是漫畫作者這邊。因為台灣的原創漫畫作者都是選了畫原創這條路,就不會想去畫別人的故事。我曾經聽過漫畫家跟我說「如果要我去畫別人的故事,我乾脆去同人場畫二創就好了啊」所以改編作品很容易遇到就是找不到願意畫別人作品的漫畫家。
 
當時只要每家出租店願意進這本書,出版社就不會賠本了。所以那時候出版社什麼書都敢出。可是之後出版社的出書種類少了很多,因為出租店後來覺得要精簡、要省錢,漸漸地開始不全盤收購所有的書。
 
一個市場如果要能夠蓬勃發展,面向要夠多,市場要多元。
 
有些事情不是沒辦法做到,而是環境決定了很多事情。
 
台灣其實是一個長久以來一直對動漫產業歧視的國家,但日本的資金不會歧視,他們的動漫還是能有各式各樣的改編。這些都需要錢、需要有人投資。出版並不是利潤很高的產業,所以如果沒有出版社以外的資金去支持日本也不可能去撐住那麼多相關產業,包括改編動畫、遊戲、生產周邊產品之類的。
 
近來很常見的動畫製作委員會,就是很多家公司注資在這個計畫裡面,各個公司就能夠拿走某部分的權利去做其他產品效益。
 
沒有這些資金的注入,就沒有人做任何多媒體改編。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動漫產業似乎並不是一個適合投資的對象,甚至是台灣的政治圈或媒體圈,都有人一直對這個產業施以打壓以及歧視的態度。
 
畫二創的很少會去畫原創、畫原創的很少會去畫二創。畫原創的這群人,他們畫太久自己的東西了,突然叫他們畫別人的東西時常就是覺得會很彆扭、畫不出來。
 
陳家翊‧陳致安
 
得獎不代表出道,這中間還要培養,養成一個漫畫家順利的話也至少要花兩到三年。其實重要的是在得獎之後,我們會跟作者溝通和規劃,新人會提案,編輯會看市場的調性和作者討論,並不是得獎就會出書。重點是放在公司對得獎者未來的規劃,再來就是看作者個人的努力和提升,要確定作者未來也是有意願想繼續畫漫畫,以及公司覺得有發展潛力的,公司才會投入資源。
 
我也會提醒新作者必須要有市場性,例如那些題材會引起大家的興趣,因為你的創作就是要給大眾看,若是不在意大眾喜歡什麼或在意什麼的話,怎麼引起人家要看你創作內容的興趣?
 
我們「尖端」一年約略出版二十六本以上原創動畫。
 
市占比的話,整個台灣原創漫畫出版數占比大概年平均不到百分之五,市場總量不到百分之二,之前的圖書發展調查報告上都有寫到。
 
紙本出版的萎縮是全球都在發生的現象,因為數位科技的發展,真的造成很大的影響。
 
現在娛樂性的東西太多,如何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是很值得作者去深思的。而首先,作者也要能一直堅持下去,不停地創作!但內容不吸引人時,就要停下來思考問題所在。
 
為了因應市場,作者也需要去培養他的信徒,經營自己的粉絲團,因為這些人才是會去支持作品的人,要去跟粉絲互動,並且刷自身的存在感。
 
因為作者來來去去,每年都會有異動,編輯才是產業繼續維持的核心。
 
日本他們對外來的作品接受度其實不高
 
日本漫畫市場成熟,也夠大,一部暢銷漫畫可以延伸出許多改編與周邊效應,漫畫家算得上是一種明星職業,競爭激烈不乏人才。
 
我認為台灣在其獨特多元的文化、既短暫又悠遠的歷史背景及複雜政治等等因素下,是一個極其適合培育出色文創人才的環境。
 
楊季敏
 
本土漫畫被所謂的「台灣原創」給綁架了,過度地強調台灣和本土、只畫給台灣人看的漫畫。或許台灣人看起來很有感覺,但是其他地方的人看起來就沒感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編輯 台漫不死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