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絲竹知多少

第一段介紹吹管樂器
第一段演奏彈撥樂器
再來介紹擊樂器



最後將所有樂器運用合奏方式呈現,在音樂的熱鬧氣氛中
了解各個樂器在樂團合奏中的地位和功能



樂器材質分類


八音

金-金屬銅、鐵類
堂鑼

石-石頭和玉類
編磬

絲-絲類
胡琴

竹-竹子類


匏-葫蘆類


土-瓦器、陶器類


革-動物皮革類
堂鼓

木-木材類
梆子

樂器演奏方式

吹拉彈打

吹管樂器-口吹


拉弦樂器-弓拉絃振動
胡琴

彈撥樂器-手指或甲片撥動絃振動
琵琶

擊樂器-手拍或棒子敲打樂器


樂器發生首先振動部分做分類

H-S分類法是將所有樂器分類,自1914年出現後,逐漸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具科學性及客觀性的分類法。

氣鳴樂器
利用空氣振動管身發聲,多為吹管類樂器
包括曲笛、洞簫、排蕭、笙等樂器。

絃鳴樂器
利用絲線構造發聲,多為絃類樂器,包括拉絃類及彈撥類樂器
包括二胡、琵琶、阮、古箏、三絃、古琴等樂器

體鳴樂器
利用自身材質發聲
包括編鐘、編磬、鑼、鈸、木魚等樂器。

膜鳴樂器
利用皮革材質發聲,多為鼓類樂器
包括單皮鼓、大鼓、堂鼓等樂器,屬於八音中的「革」類

中國樂器介紹

笛子
又名橫笛。
傳統的笛子為竹製,有六個按音孔,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
音色呈現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表現力豐富
笛子種類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崑曲和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
習慣上將他們稱為「曲笛」和「梆笛」

笛子的種類繁多,較常見的有曲笛、梆笛及崑笛
崑笛,橫吹、有膜孔,六按音孔、二後出音孔、吹口上端有笛塞
管身較粗長,一般以絲線分段纏繞(加黑漆)以保護笛身
為崑曲、江南絲竹的主奏樂器。
梆笛,形制、結構與崑笛相同,唯笛身較短,也不纏絲線
發音也較高而嘹亮。為河北梆子、秦腔、平劇之主奏樂器


為直吹管樂器。
吹口成V字形,吹奏法與笛類似,音孔有六個,前五後一。
音色較為低沉。音域有兩個半八度

蕭為直吹的竹管樂器,現在通用的全身修長,指孔有六(前五後一)下方又有數個發音孔
蕭的發音柔而弱,適用獨奏或重奏,尤其長和琴重奏
南方的蕭叫洞簫或南尺八,管徑較粗,以竹根為底,用於南管及其他南方樂種
是唐代尺八之遺制,可以和傳到日本的尺八對照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
傳統笙一般為13、17或19簧,經過改良後21、24、26、36簧等多種
笙常作為伴奏樂器,由於它音色清晰發亮,音域寬廣,亦可做獨奏表現
笙是以簧片振動笙音,吹吸皆可演奏,音同時可吹出兩音以上,故可吹奏和聲

嗩吶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地區的樂器
流傳至今演變為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俗節日中,它成為主奏樂器
流傳各地嗩吶種類甚多,可模仿唱腔音色,表現力很強。

二胡
二胡在中國南方是指獨奏用或在國樂團使用的一種樂器;在北方則稱為「南胡」
民國初年,劉天華先生根據西方小提琴的優點,改良成現在國樂團使用的二胡
並確定了二胡的定絃為內D外A,改變了過去自由定絃方式。

二胡在國樂團中是主要的旋律樂器之一,音色呈現優美、表現力強
能獨奏也能合奏,或是伴奏:在民間戲曲則多為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

二胡又名胡琴、南湖、嗡子、胡胡等等。是最常見的拉絃樂器
我國拉絃樂器約在唐代已經出現,稱為奚琴,宋代又稱嵇琴。
今天的胡琴類樂器與奚琴頗為接近,又攜手使用了別種型制樂器的馬尾弓
乃是多種樂器綜合發展的產物。

低音渾厚、柔和,高音明亮、剛健
發音可持續不斷,強弱變化自然,還能做出獨特的模擬效果,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明清以來,隨著各種地方戲曲的勃興而有長足的發展,形成今天的多種樣式
二胡琴筒用紅木、紫檀、烏木、花梨木製作,呈六角、八角或圓形

前口蒙蟒皮或蛇皮,後口裝置音窗,有木質或骨質的鏤空花紋
琴桿也用硬木製,琴頭雕龍頭或呈彎脖、坪頂形狀,有軟絲絃繞軌的千斤,木質或竹直琴馬
張絃兩根,馬尾弓拉奏。五度定絃,音域約四個八度

京胡
自清代乾隆以後,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民間傳統拉絃樂器的基礎上改製而成
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音色明亮,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早期京胡琴桿短
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用軟弓(弓桿柔軟)拉奏。近半個世紀以來出現硬弓(弓桿堅實)
現在使用的京胡,用五節紫竹或白竹做琴桿。琴筒用毛竹製,蒙蛇皮
琴桶裡面的末一竹節上,開長方形對穿的風口,產生複共鳴,兩軸用黃檀木或黃楊木製
張絃兩根,五度定絃,設有千斤,用馬尾弓拉奏,音域約兩個八度。

三絃
三絃又名「絃子」,由秦代的「絃」發展而來
在民間說唱音樂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
南方的「清音」與「道情」等,均是主要的伴奏樂器之一
音色表現鏗鏘有力,在樂團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也能作為獨奏樂器


屬於彈撥樂器
相傳晉朝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
經改良後,現有大、中、小,即低、中、高音阮的樂器分類
常見於民間戲曲及說唱音樂中。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多為伴奏用

阮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一直流傳於民間
傳統阮共四絃,每兩絃定為同度音
有大阮、中阮、小阮、低阮四種形制
中阮、小阮音色圓潤柔和,大阮和低阮音色低沉豐厚



現經改良,由13、16絃不等而發展到21至25絃
除了獨奏外,可作為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和舞蹈的伴奏用

箏在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傳,於秦國尤盛,故又名秦箏
五聲音階定絃,最低音可G或C起始,音域達三個八度
近代民間箏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流派風格
如煽動、河南、浙江、廣東潮州和梅縣等

琵琶
琵琶的形制有許多種,演奏方式為用手指彈撥
可分直抱與橫抱二種方式
據傳是在西元五世紀時,由波斯(今伊朗)經絲路傳入中國,隋唐時期已在宮廷中被廣泛使用
琵琶以顆粒性的音響表現為主,由於音色獨特且演奏方式靈活多變

琵琶是古老的彈撥樂器
現代琵琶也固定規格,有絃槽,置四軫,琴頭上的「相」和面板上的「品」數目不一
近代民間有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各種形式
「相」用象牙、牛角或紅木製作,品為竹製
琵琶定絃法有數種,一般音高訂為A、D、E、A四音,音域約三個八度又四個音
低音區渾厚、低沉,中音區明亮、柔美,高音區清麗、堅實,可演奏多種和音、和絃。
經改革的琵琶為六相二十五品,十二半音具備,轉調方便,用鋼絲絃或尼龍纏鋼絲絃

揚琴
揚琴是打絃樂器,又名洋琴、打琴
相傳其前身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一帶的古擊絃樂器
約於明代末年(十六世紀)傳入我國。最初流行於廣東沿海一帶
以後逐漸傳至內地。發音清脆悠揚
廣泛應用於民間器樂合奏、說唱和戲曲伴奏,也可獨奏
善於演奏大跳、琵音,宜於演奏快術速、輕快的曲調

現代揚琴的結構是,琴身呈扁梯形或蝴蝶形的寬闊音箱
琴頭(指琴身左右兩側寬厚的木板)可安裝絃軸,絃釘
側板、底板用色樺木製作,面板用楊木、白松木製作
琴身左右兩側有直線形或鋸齒形山口,面板置長條琴碼
多使用鋼絲絃或銅絲絃。另置擰轉絃軸的鑰匙調音
雙手持琴竹擊絃,琴竹又稱琴箭,敲擊琴絃發音
常用揚琴有八行、十行和十二行等多種,音域在四個八度以上

大鼓
大鼓也叫大堂鼓。為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
由木製的圓筒上下端蒙以兩塊面積相等的豬皮而製成。
一般擺在四腳的木架上演奏,演奏時用兩根木槌敲擊面而發音
音色低沉而厚實

單皮鼓

又稱板鼓
鼓圈使用極厚實的木料,上面黏以厚豬皮,發音的鼓直徑只有5、6公分
演奏時將鼓身懸於架上,以兩根藤或竹製的鼓鍵敲擊鼓新,發音堅實清脆
單皮鼓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伴奏之中,也可以獨奏,在合奏及伴奏時常居於指揮的地位

大鑼
以銅製成,圓形且面平,中間有一圓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