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展覽是介紹,在傳藝裡,有哪些植物,以及植物的種類,對於植物,原本會很好奇,想要了解他們的種類,還有習性。
但是,後來發現時間不夠,去了解這麼多,並不會讓自己賺錢,就減少時間的投入,不過我還是對植物感興趣,就算只認識表面的也行。
目前對植物,還很籠統的,停留在「花草樹木」的階段,光是能夠從枝葉,就辨認出是那種植物,我就覺得非常困難,雖然現在有手機App可以輔助,只是練成這個好像也沒什麼用?更多是自己自娛罷了。
在展區有兩個,讓我記得,分別是大樹公和樹皮衣,先說大樹公,在雙北這個情況,因為人口密集的緣故,比較少見,但是到了中南部鄉下,因為地廣人稀,我就曾看過在鄉鎮的中心,有一棵大樹,它恰好又是老樹。
那樣的老樹,在當地就成為當地民眾,日常打屁聊天的地方,我在台南和台東的時候,都有看過同樣的場景,只不過怎麼記得,會在那邊聊天的,絕大多數都是老人?
樹木因為自身的年紀,能夠在一個地方活得非常久,人們在附近生活,自然而然會與它有了感情,所以大樹公的故事,在我的認知裡,是很美的一件事。
樹皮衣,那時我在台東,就遇到相關的資訊,說有人打算要重新阿美族祖先,他們是如何製作樹皮衣的,所以對這件物品,有了印象。
要知道,我們現代人生活中能遇到樹,在古代,那時候的原住民,可是被樹木包圍,他們免不了會對樹木,創造出很多使用法。
樹皮只是外皮,那麼樹木、樹幹、樹幹、樹葉,還有樹汁部分,原住民又會怎麼運用?我其實抓不準,台灣原住民族大概發展到怎樣的狀態,因為荷蘭人來的時候,面對的是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
沒有文字還好,可是怎麼沒聽說,原住民族有留下壁畫、圖騰、雕像等,能夠扛得住時間磨損的物品,樹皮、木頭這種可能容易腐爛,但是其他的呢?石頭或某某塗料,能夠扛很久的,怎麼台灣就沒有,這樣的史前遺址。
不要說台灣啦,中國那邊好像也沒有,壁畫圖騰雕像的史前遺址??這部分,我需要再確認。
樹木出自於大自然,差不多是取之不盡的物品,以前的人曾面對,現代人也面對著同樣的植物,如果他們有靈,總覺得會更加有趣。
樹有樹靈,花有花靈,他們面對著過去與現在的人類,單單相處就能產生許多有趣的故事,我現在接觸什麼,都會不自主地,將所有的事物,都寫成故事,目標是有趣,而這樣的努力只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