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十分車站,我算是正式回程,這條平溪線,以我這樣旅遊的形式,那味道還是不夠濃,人家說鐵道,應該是坐火車來才是,我這種算是直接跑火車站的玩法,有點作弊。
十分那邊我還有點印象,大概以前到了十分瀑布以後,還有多走過來,連同老街和車站,也一塊玩了,但是平溪火車站,真的就是第一次來了。
每年春節的時候,遊客應景放天燈的地方,應該還是在平溪,因為我在這裡,看地圖的時候,有看到一個天燈廣場,大概活動會辦在哪裡。
和十分老街不同的是,平溪火車站和平溪老街,呈現的是十字交叉的方式,而不是十分那邊,兩者平行共生。
我是從平溪火車站當作起點,然後散步走到老街,平溪車站就一個小方格,一樓是車站大廳,因為只是區間車站等級,所以非常袖珍,而二樓看起來是有展覽空間,但是並沒有開放。
因為老街在另外一邊,所以月台旁,也沒有其他攤販,筆直的月台,呈現在我的眼前,照今年鐵道環島的經驗,西部好像比較沒有這種,直接在山邊的車站。
至於南迴-台東-花蓮這段,我記得因為距離山,還有一點距離,所以也沒有,過了宜蘭,穿梭在山林間的車站,一下子就變多了,像是深澳線的八斗子車站,以及平溪線的各站,這還得多虧地形,以及以前需要,才會開闢這條鐵道線路。
平溪這邊,以前出產煤礦,而平溪線最初便是為了運送煤礦,而誕生的,說起來應該有關係,往瑞芳那邊,九份金瓜石以前產金礦,而同一個山系的平溪,則是煤礦,我想這樣的結果,與地底下的地質變化很有關。
我是在平日跑來,大部分的遊客都在十分車站那邊下車,真正到平溪這裡的人非常少,這情況到了平溪老街更加明顯,我來的時間已經是下午,整條老街上,有開店營業的店鋪,大概只有五分之一。
來的時間不對,再加上被十分車站,吸走了人潮,讓平溪這邊,我所遇到的,應該都是當地居民,其實我有時候會很好奇,住在旅遊景點的居民,在旅遊旺季/淡季切換,心態上會有怎樣變化?哈,可惜我不是記者。
本來是以天燈著名的,結果人家都跑到十分那邊去放,不過也是因為這樣,讓我能走進人煙稀少的老街裡。
所謂的老街,大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街道狹窄,平溪老街這邊,馬路的寬度,勉強只能通過一部車,這還得是路旁沒有車輛,臨時停車才好走。
住在這樣的老街裡,最先會面對的,就是停汽車需要停很遠,然後再找回家,還有老街的外觀,一般都不太能做變更,畢竟老街追求一個整齊就是美的風格,突然一家給你蓋高樓大廈,那老街給人的味道,全都變了。
走了一圈,我收穫的感想是,住在老街,生活一定都不方便,是有雜貨店,但是便利商店還必須跑到外面的大馬路,而老街都是一些小店鋪,賣的是紀念品,並非生活用品。
我一年下來也去了好幾個老街,老街老街,就是以前的人生活,所形成的街道,可是到了現代,那些街道,一點都不適合居住,會住在其中的,大多只剩下老人。
一個是一個人一輩子居住,然後形成的街道,而變成觀光景點以後,反倒將年輕人趕了出去,因生活而產生的觀光價值,最後因為觀光,榨乾了其中的生活機能。
我只是突然有感而發,因為來平溪的時候,遊客很少,所以能看到屬於老街日常的模樣,那模樣是寧靜、漫長,雖有令人著迷的點,但真要人住進去,應該也沒有多少人願意。
在老街逛了片刻,讓我更感興趣的,還是那些老房子,人家的窗戶和大門,都還是舊時代的,窗戶我以前小時候,家裡學校還是那樣的,而用來擋門的門板,這個我就沒有經歷過,就是看到這些,更能體會這就是老街,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只是那個樣子,充滿了很多不方便。
有利有弊的情況下,我自己會選擇在繁華城市裏,尋找老房子來住吧?新的有新的便利性,但我更喜歡老房子的味道。
在平溪老街逛得差不多,我沿著原路回頭,找到我的車,前往平溪線的最末站-菁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