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看似距離我很近,因為我很常會喝手搖杯,但實則卻又離我很遠,我並不知道茶是如何種植,又如何從茶葉,經過怎樣的步驟,成為我所喝到的茶。

去年在苗栗,曾到過天仁茶文化館,那邊就曾為我介紹,許多茶的種類,還有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但是那邊更多都是圖板,不然就是已經是成品茶,展示在我面前, 因此在出發前,我先選定角板山以後,在安排回程的景點時,滑地圖時看到這個老茶廠,當下它就成為我準備要來參觀的點。

 

大溪老茶廠 (1).jpg

大溪老茶廠 (2).jpg

大溪老茶廠 (3).jpg

大溪老茶廠 (4).jpg

大溪老茶廠 (5).jpg

 

在角板山往溪口吊橋的步道,走到自己元氣大傷,那時身上穿的衣服,早已經濕透了,原本覺得要不就直接回家休息,可是想到自己久久才來這裡一次,來都來了,不跑完行程著實有點可惜,不再猶豫,滑地圖抓緊時間出發。

經由指標引導,我來到大溪老茶廠的停車場,看著它的建築,長方形還有大量的窗戶,會讓我聯想到軍營裡的宿舍、學校、工廠廠房等。

 

大溪老茶廠 (72).jpg

大溪老茶廠 (5).jpg

大溪老茶廠 (6).jpg

大溪老茶廠 (7).jpg

大溪老茶廠 (8).jpg

 

後來在裡面看到圖板介紹,這裡算是老舊廠房的活化,改造成觀光工廠,如果是這樣形式,那麼改的不錯,至少該保留的都有保留下來,這點就和其他地區的糖廠、酒廠、菸廠,過去都曾經是工廠,後來雖然業務結束,但是整個廠房都完整呈現給遊客。

 

 

古老的製茶器具

一樓走進去,直接就是販賣部,這還真是開門見山,但是我更感興趣的是後面,買票以後就能進到工廠裡,販賣部旁就是以前工廠的所在。

雖然不像屏東菸廠裡,大型機具那樣壯觀,但這些用來煮啊翻攪的機器,我看了很有親切感,因為自己家以前是鐵工廠,過去工廠裡,隨處就能找到這樣的機具,而我就是在那樣環境裡長大的。

 

大溪老茶廠 (68).jpg

大溪老茶廠 (69).jpg

大溪老茶廠 (70).jpg

大溪老茶廠 (71).jpg

 

比起看文字圖板介紹,我更想要親近這些「真正」用來製作茶葉的機具,即便它以前廢棄,或是有年代感,但是實體再怎樣還是勝過文字敘述。

它長條形的廠房,差不多有一半,都陳列著過往舊茶廠,所會用到的機具,可能為了真實,有些機具裡,爐渣廢油就那樣固定在那邊,展示給遊客看。

 

 

 

大溪老茶廠 (11).jpg

大溪老茶廠 (12).jpg

 

看這些機具,我大腦會自動切換,它們的出現,都是為了取代人力,或是增加產量,有那個需求在,才會有這些機具的出現,最早加工茶葉,絕對只能用人工,使用木頭所製作的工具,隨著時代發展,進入到機械時代。

這個老茶廠,所展示的就是這個階段,還需要人工去操作,讓茶葉經過不同工法,逐漸煥發茶葉裡所隱藏的甘甜,我想世界各地的傳統古法,或許會有些許的不同,但是過度到機械,甚至之後的全自動,多少有殊途同歸的意思。

 

大溪老茶廠 (53).jpg

大溪老茶廠 (56).jpg

大溪老茶廠 (58).jpg

大溪老茶廠 (59).jpg

大溪老茶廠 (62).jpg

 

在展場裡有製茶的流程,從採茶葉開始,依序是萎凋-揉捻-解塊-發酵-乾燥-篩分-成品,這幾個步驟,即使時代再怎樣進步,想要將植物模樣的茶葉,變成能夠沖泡的茶葉,都還是需要這些轉變,萎凋需要時間,發酵乾燥同樣都需要時間,所以說需要時間慢慢來的,是能夠扛過時代進步的。

 

大溪老茶廠 (50).jpg

大溪老茶廠 (51).jpg

大溪老茶廠 (54).jpg

大溪老茶廠 (55).jpg

 

大溪老茶廠 (63).jpg

 

我會很關注一些,不會因為時代進步,而被取代的,雖然自動化可能節省人力,但是那裡頭「等待時間」是必須的,再怎樣都無法被省去。

或許這邊,也有在暗示說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時間等待,細心呵護,不會因為時代進步,而有所變化。

 

大溪老茶廠 (13).jpg

 


舒服的乾燥室

來到二樓,可以看到寬敞的乾燥室,這邊應該是運用自然乾燥的方式,有大量的通風設備,以及敞開的窗戶,這個空間所有的建材,都完整保留它原本的樣貌,走在其中,拍幾張照片,真的很有感覺。

我個人是喜歡木頭,看到這樣全部使用木材,透過樑和柱子,所構築出來的空間,待在裡面非常舒服,而左右滿滿的窗戶,並非對開或是左右橫移,是整面窗戶,可以直接敞開,這樣的窗戶,現在根本見不到了。

 

大溪老茶廠 (14).jpg

大溪老茶廠 (15).jpg

大溪老茶廠 (16).jpg

大溪老茶廠 (17).jpg

 

那畫面拍起來,呈現出來的開放空間,會讓人耳目一新,乾燥室有這樣的窗戶,就能讓我將這個大溪老茶廠,記在心裡了。

 

大溪老茶廠 (18).jpg

大溪老茶廠 (23).jpg

大溪老茶廠 (33).jpg

 

在二樓乾燥室,還有一個意外收穫,那就是我看到舊時代的電源開關,每一處都有裝保險絲,這種陶瓷保險絲,到現在都還有在使用,不過個體已經縮小很多,因為自身是從事水電工作,看到它會覺得非常有趣。

 

大溪老茶廠 (19).jpg

大溪老茶廠 (61).jpg

 

我想自己現在會如此喜歡,乾燥室這樣的開放空間,完全是受現代建築風格所迫,因為目前的新建案裡,除了一樓大廳以外,很難有機會遇到,如此寬敞的空間,等於人都有被壓縮在狹隘的空間裡。

處在狹隘空間,久而久之人是會感覺不舒服,進而嚮往著寬敞、沒有壓迫的遼闊空間,當然這邊因為是工廠,並不能和集合住宅擺在一起討論,但是我主要是認為那個空間的問題,在現代越來越嚴重。

 

大溪老茶廠 (20).jpg

大溪老茶廠 (24).jpg

大溪老茶廠 (25).jpg

大溪老茶廠 (26).jpg

大溪老茶廠 (27).jpg

 

只是政府在這方面,完全的放任,財團和建商聯手,也沒有人會約束它們,搞一些大而無用的公設,結果屋內的坪數越來越小,真是夠了。

 

大溪老茶廠 (30).jpg

大溪老茶廠 (31).jpg

大溪老茶廠 (35).jpg

大溪老茶廠 (36).jpg

大溪老茶廠 (37).jpg

大溪老茶廠 (38).jpg

 

 


餘韻

大溪老茶廠,扣掉一樓的展區,還有二樓的乾燥室,販賣部裡,也有許多有趣小玩意,其中會讓我想要帶回家的,是茶葉罐,因為我主要是愛喝紅茶的,一直以來都是喝手搖飲,自己也覺得既然那麼愛喝,差不多該進步到自己泡紅茶了。

 

大溪老茶廠 (72).jpg

大溪老茶廠 (42).jpg

大溪老茶廠 (43).jpg

大溪老茶廠 (44).jpg

 

雖然我有拿起來看,但是並沒有真的買,現在就很尷尬,賺得沒有很多,所有收入扣掉貸款,全部都預備當作旅費,因此在紀念品部分,我都會自動採煞車,不是錢不夠,而是想要去的地方太多太多,為此我願意在小東西上節省。

老茶廠一樓,還有餐廳,只不過我都平日跑過來,裡面還是客滿,不太想等,也就算了。

 

大溪老茶廠 (46).jpg

大溪老茶廠 (47).jpg

大溪老茶廠 (60).jpg

 

這邊以觀光工廠的角度來看,新穎的東西少,不過保存較多老機械老廠房,而我又對復古、陳舊的事物特別著迷,所以這個點,我很推薦。

 

大溪老茶廠 (39).jpg

大溪老茶廠 (40).jpg

大溪老茶廠 (41).jpg

大溪老茶廠 (42).jpg

大溪老茶廠 (44).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桃園 大溪老茶廠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