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1:從聚落到國家,鬼氣森森的時代
作者: 楊照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03/27
筆記reaction
「疑古」有了愈來愈強的動機,其中最強的動機就是救國。要讓中國從虛偽中解脫出來,用科學的方式面對真實、面對自己。
Os
也適用現在的台灣,結果成大歷史學系,沒有人報考。
造史:為了現實需要而創造歷史的例證。
Os
南島語族,在我看來,就是為了對抗中華民族,以造史的想法孕育而生的。
居住區因為會不斷反覆使用,後來使用就改變、抹去了前面居住的痕跡。
重複居住的居址通常不容易挖掘。
Os
上面這兩條,我在想,是不是正是台灣原住民族的遺址找不到的原因?因為他們的後代,就是住在祖先以前所居住的地方,因為這樣不斷反覆使用,舊的被拆掉改成新的。
隨著時代的推演,舊的生活環境,被新的所覆蓋,一代代如此,等到原住民族和外來勢力接觸的時候,可能沒剩下多少舊的,都已經被近代所取代。
考古不是單純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長期累積經驗開創出來的分析工具。
Os
我想不是只有考古,而是所有技藝類的能力,都需要長時間累積經驗,等經驗值上來,就能夠事半功倍。
19世紀的歐洲人懷抱巨大的知識野心,要用科學方法找到宇宙間所有的規律。這個野心來自於累積多年對於物質世界的研究。
Os
有野心很好,但可是不能只停留在空想,而是要有相對應的行為,某個野心背後,一定需要累積點什麼,而這也是野心,會為個人帶來改變的原因。
要預見未來,得先整理現實及過去的材料,從對這些材料的研究中找出規則來。
Os
對於未來我並沒有特別想要預見,因為眼前就已經很混亂,世界只會更加混亂,事情並不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考古需要耐心,也需要運氣。
Os
同理不只有考古,做任何事,一開始可能是興趣愛好,中期維持便需要耐心,
最初燒陶土是為了製作器具,隨後人類發現,陶土還有更多用處。既可以在陶土上畫圖,還可以用陶土做具象造型;可以將陶土捏成眼睛看到的東西,也可以試著去畫那些具體的東西。看到一樣東西,想要把它畫下來,這正是文明發源的一種衝動。
Os
台灣原住民族的祖先,好像就沒有這樣強烈的衝動,是有人會製陶,但也只停留在製作器具,還沒有上升的工藝的程度,是很讓我感到好奇,為何別人的祖先會,而台灣的不會?
夏商周不是或至少不全然是前後接續的朝代,它們是不同區域的三種文化,這就吻合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的考古架構。
Os
歐洲使用朝代,是因為他們王國與王國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這樣一代一代才說的通,中國改朝換代,大多時候都是把皇帝砍了,只有少數幾個有血緣,我對於中國學別人稱呼朝代,是保持懷疑的態度。
,
Lineage(世系)和Clan(宗族)是人類學裡兩個類似但不完全一樣的概念。
世系是家族系譜
宗族有一部分仍然很像族譜,只是在來臺之前,會在前面加上或許是福建長樂的世系。
OS
一個是幾代的家族,另一個則是要回溯到根源出處。
部落是人類最早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集合形式。
Os
我覺得最有趣的,部落到部落聯盟,隔壁的中國幾千年前就跨過去了,結果台灣的原住民族主流,一直到幾百年,都還是停留在部落。
是什麼讓原住民族祖先,停下進步的腳步?我對這個問題很好奇。
進入酋邦組織後,就出現一位酋長。
Os
這個想法,我會參考魔獸世界的部落放設定,不同種族聯合一起,而他們會推選出一位部落大酋長。
不同中心的競爭中得以成長。相互競爭與防衛,加速了互動,也加速了彼此學習。
Os
台灣原住民族是不是沒有競爭,再加上沒有外部壓力,才會發展到某個程度以後,就停滯下來,這也說明外部的競爭,對成長多麼重要,我不是說學校那種競爭,更多是回歸到個人,拿比自己強,怎樣都無法打贏的目標,不服輸的想要與之競爭,這樣自然會刺激主動學習,學習也會帶來成長。
同一個聚落裡,有些人一無所有,有些人卻擁有那麼多。
Os
這就出現階級,原住民族裡有沒有發展到這樣的程度,我不太能夠確定。
農業讓人等待,逼人儲存,不只改變了人與自然、人與季節的關係,也連帶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生產的儲存,成了別人掠奪的對象。
Os
照這句話的邏輯,那麼台灣原住民族應該都還沒完全進入農業,所以他們才一直停留在自給自足,不會想要冒犯征服別人的狀態,人與人之間關係沒有,大方向也不會改變。
戰爭掠奪使得各個原本自給自足的部落,開始出現階級劃分,有一部分的部落變成奴隸,生產出來的東西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和享用的,而是被管制統轄的主人拿走,集中在主人那裡。
Os
台灣原住民族好像沒有奴隸的想法,所以他們並不會想要征服其他部落,讓自己變得更壯大,沒了征服的欲望,各部落都差不多強,就這樣和平相處著。
農業發展和工具精進帶來這個循環:透過戰爭和掠奪,把別的聚落的人搶回來;有了足夠多的人,就可以築牆;築了牆,就可以有效保護自己,別人無法來攻擊我,我可以更肆無忌憚地去侵奪更多的聚落,綁來更大量的人力,做更多的事。要維持這個循環,涉及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能從奴隸身上榨取勞動力,能有效地管理奴隸。
Os
這部分很讓我感到有趣,因為中國在夏商周就進入這個狀態,但台灣原住民族,甚至是其他國家的原住民族都沒有,同樣是人,只因為缺少了刺激和需求,就發展停滯下來。
國這個字,是從城內城外分野的本意開始,慢慢擴大其意義的。
Os
台灣原住民族,保證沒有國家這樣的想法,有也是晚輩附加上去的。
文字使得累積和記錄成為可能。
Os
台灣原住民族族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單純用來溝通,沒有文字的需求,也不會有人發展出來。
每一件事都是從試驗、錯誤中做出來,要不然就只能藉由人的移居慢慢地傳播出去。
Os
試錯我覺得是比背答案、考試,還要重要的能力。
文字作為一種記錄工具,本身也慢慢在發展,愈變愈有用,愈變愈複雜,複雜有用的文字才能承載複雜有用的訊息。
Os
不說文字,原住民族的族語,以我的角度來看,還停留在很簡單,類似小朋友的狀態,代表著過往的幾千年,發展速度很緩慢。
目前能有把握解讀的古文字系統,只有一個文明,只有一個社會,其文字系統沒有走表音的路線,那就是中國古文字。
Os
我對那些已經失傳、失落的古文字、古語言,深感興趣,不是為了背書,單純覺得很有趣。
敬字亭:寫有文字的東西有一種無法言明的神力,不能隨便將之丟棄。
Os
語言會有所謂的言靈,而文字也有,真的很有趣。
中國前文字、類文字和準文字系統的出現,來自於要辨識你是什麼人,你和我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Os
這是文字的幾個階段,很遺憾的是台灣原住民族並沒有進入到這個階段,還距離非常遙遠呢。
張光直發現了商人崛起,成為共主的另一項條件。他們可能比其他民族更善於組織,更能妥善處理自己內部的問題,形成更大、更緊密的系統來運用資源,運用權力。
Os
這段話說的是組織能力,台灣原住民族裡,較著名的有排灣族、卑南族,平埔族應該也有,我是看到別人運用原住民和外來勢力對抗,發展成小說帶來的靈感,進而覺得台灣原住民族也同樣是大寶庫,等著我去挖掘。
光靠肥沃的土壤、豐富的農產,不足以出現突破性的文明。這裡的人找到用農產去交換其他物品的方法,克服了缺乏多樣性的問題。貿易就成為這個地區最主要的社會組織動力,以及政治權力運用原則。
Os
我們原住民族的祖先,就是沒有跨越過這道坎,所以才沒有才讓原住民族,沒有更豐富的多樣性。
原始的部落和酋邦,絕對無法動員、組織那麼多人來進行農地耕作、工程建設或工藝製造。
Os
台灣了不起只有大片的古老民居,可是並沒有再往上發展。所以我認為台灣原住民族,都停留在原始部落,連酋邦還遠遠到不了。
對商人來說,鬼城比人城來得重要。商人的生活是以鬼、而不是以人為中心。
Os
這個想法,帶給我很多聯想,台灣的原住民族最初是祖靈信仰,可是因為後來認為,外來到神明比較強,漸漸信仰祖靈的人越來越少,也讓祖靈信仰逐漸在台灣絕跡,是還要流傳下來,但是並不好找。
西伯利亞薩滿教,美洲馬雅文化所見的信仰系統,這兩個文明最突出的特徵,就是相信人的生命和周圍大自然的種種力量、種種現象,彼此之間是連續的,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也就是人和人以外的現象是一體的、連續的。
Os
我很喜歡這個想法,也會採取其中的點子,融入到自己創作的故事裡。
周人侵蝕了商人的權力威脅:我可以靠我的祖先威壓過你的祖先,我可以讓你的祖先降禍於你,不保佑你!學會用卜相和相土溝通的周人,這時可以挑戰商人的威脅了:你的祖先不必然都聽你的吧?
Os
這個想法超有趣的,由此就能輕鬆的解釋,為何漢人只不過是來台灣短短幾百年,就能擊敗在這座島嶼上,已經生活了千百年的台灣原住民族。
求神問卜本來就是漢人所擅長的,再加上那個時候還有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帶來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在瓜分信徒,原住民族的神明和祖靈,會變弱也是能夠想像的。
周人最大的特色,是不斷的自我懷疑。他們在商人的巨大勢力陰影下崛起,而且是有意識地模仿商人,偷用商人的統治絕活和獨門功夫。對於商,他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落後與渺小。周人從來不曾建立過「我應該勝過商人」、「這天下該屬於我」這樣的民族自信。
Os
我很喜歡這裡的:不斷的自我懷疑,懷疑或許分為兩種,懷疑自己不好,就這樣停滯下來,另外一種自我懷疑,反而是自己明明沒有這麼強,卻不斷的自我懷疑,進而發瘋似的,不斷學習和練習,這是持續且漫長的過程,不會因為自己得到一點成果,而停止下來,只會照往常一樣,繼續寫下去。
只有文字能夠有效記錄每個人相對的宗法位置,以及相應的封建責任。若沒有文字,這套制度無從建立,更無從維繫。
Os
前半部我認為沒有文字,應該還是能夠維繫,畢竟台灣原住民族還是有親戚階級稱呼,而後面的封建,原住民族壓根沒有發展出這些想法,怎麼可能會建立制度?
如果站在需求的角度來思考。原住民並沒有使用文字的需求,自然沒有發展出文字,但是它們的語言,照理來說發展的很好才是,語言不應該只限於人與人對話,應該還包含了人與天地萬物互動的能力,這部分我認為原住民族,一定比漢人更加優秀。
隨筆
這本書名是不一樣的中國史,這一集聚焦在夏商周,這幾個還不是帝國,就是部落酋邦,開始進程到王國的一連串的過程。
我現在讀歷史,都是站在台灣人的角度在思考,同樣是人,原住民族祖先卻沒有經歷過這些,可能沒多少人注意到這點,我會去思考,為何夏商周的人,他們有辦法發展,可是台灣原住民族就是沒有。
這本書我個人覺得最有興趣的論點有三個
1.居住區會不斷反覆使用
我整年都在台灣旅遊,除了屏東和蘭嶼,還有保存古原住民族居住過的痕跡,其他的原民部落,因為後代都住在原址,現在去旅遊,能夠找到祖先們流下的東西,非常稀少。
台灣能找到最多的是,史前遺址,從舊石器、新石器、鐵器都有,但是古老的原住民聚落,沒有幾個有名的,實際上就和這句話說所的一樣,舊的都被都更掉,而且後續子孫還不斷在翻新,讓那些地方,雖然曾是祖先居住過的地方,卻跟新的一樣。
2.我的祖先能夠壓過你的祖先
我思考的角度不是外來的漢人,而是原本長久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原住民族,他們會被征服,最終選擇屈服,換個角度,不就是因為原住民族的祖神、祖靈,輸給外來的上帝基督,還有漢人帶過來的中華神族。
嗯,我會在這方面多下工夫,同時將自己的想法,放到作品裡。
3.文字的誕生,是連續且緩慢的
書中有這樣的名詞,「前文字、類文字和準文字系統」,這是形容在真正在使用的文字出現以前,文字所出現的各各個階段。
我現在明白文字不可能是突然出現,也不是說由一個人,就能創造文字出來,倉頡造字的神話,實際上很多人的努力,全都加諸在一個人身上,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倉頡了不起只是「整理」前人所使用的,並不沒有到完全新創。
文字的誕生,是會經過很多過程,在使用中慢慢發展,絕對不是突然蹦出來,然後大家就都乖乖使用。
台灣原住民族連這樣的過程都沒有,不要舉很近代的,那些並不是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而是外來的傳教士,為了傳教而整理的,即便是現代的原住民族語言學習,也是使用羅馬拼音來作為表音的使用。
對於歐美語系來說,這些單詞都是沒有意義,因為會唸是會唸,但是字的意思,終究還是需要仰賴背書,我在學習原住民族語的時候,便發現這點。
原住民族族語,直接參考英美的方式,在進行表音文字的整理,可是人家英美語發展到現在,歷經了好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那些單字單詞,都是經得起反推的,可是原住民族族語的文字,只是這幾年整理而誕生的。
那並不是文字,哪有文字會比我還年輕的啦,我甚至懷疑,台灣原住民族連最古老的象形文字都沒有觸碰到,因為他們並沒有單一族所共同的「圖騰」。
這裡的圖騰,並不是編織製品上的花紋圖樣,而是能抵抗風雨侵蝕,雕刻在木頭或石頭上的圖案,我看了好多關於原住民族的展覽或場館,都沒有這樣的東西。
大家可以思考,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還有各個古文明,他們很早就在使用象形文字,這只能說明原住民族祖先們,使用語言的時,並沒有記錄、保存的需求。
應該只有少數幾族,有因為祭典儀式的需要,會有非常簡單的圖案,這也僅僅觸碰到象形文字的底部而已。
對於族語學習,羅馬拼音僅僅只是輔助工具,面對族語這樣等級的語言,最需要的還是聽與說的能力,另外兩個,祖先不會用,了不起只能算是學習語言的輔助。
這些只是我的一些想法,還不是結論,閱讀更多是幫助我思考的工具,而我主要還是想要透過創作故事,來將我的想法寫出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