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次來還是疫情前啊,因疫情停辦了幾年,重開後的書展,我是因為家裡書,呈現看不完的狀態,所以能減少買書,就盡可能不去買,對於書展也是一直沒有再過來。
親人裡有位堂弟,要我有活動都通知他,我就貼了書展的訊息,他對此有興趣,最後也決定成行。
我們是搭捷運過來,只是出了一點意外,忘了要去換車,最後在市政府下車,然後徒步走到世貿,好久以前台北只有藍線的時候,我記得想要到世貿,都是要這樣走的。
現在只要有旅展,我都會到世貿,只是從市政府那邊走過來,這還是近期的第一次,最後再經過繞遠路的過程後,總算讓我們找到賣票的地方,也成功入場。
逛書展和逛旅展是一樣的,是首先要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這次還單純逛街,並沒有考慮買書,所以就鎖定角川、尖端這樣的出版社,而其他的攤位,則是走過的時候,就停下來多看幾眼。
除了上述兩家,我還想到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攤位看看,原住民族相關的書,真的不太好買啊,至少我在誠品的時候,就沒有看到幾本,我現在對族語感興趣,同時對原住民的神話傳說,都感到好奇。
圖書館裡能借的,也找了好幾本來讀,但內心還是感覺不夠。
我和堂弟說了我的目標,就這樣我們從大門出發,從右半邊的攤位開始逛,我是看的很鬆散啦,因為真的不打算多買書,家裡的書已經接近看不完,反而是堂弟是第一次來書展,對所有看到攤位,都要進去繞一圈。
當然也不可能說不買書,就完全對書不感興趣,幾個攤位逛下來,手機裡也多了好幾張,想讀但目前還不能買的書。
在我的電腦裏,就有這樣一個資料夾,存放著那些我想讀,卻還沒有讀到的書,這樣的照片即使久久清一次,數量還是會慢慢增加,這也沒辦法,我去逛個實體書店,都能為這個資料夾,增加其中的存量。
這次來書展,最讓我有感觸的是,自己到現在還不是其中的一份子,這裡的一份子並非愛書人,而是更上一級的作家,會有如此感觸,因為書展裡,會安排大大小小的座談會,而登場的主角大部分都是作家。
這件事從十幾年前就在我腦裡盤旋,也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去挑戰,可是到現在依舊失敗,自認很會寫寫很快又怎樣,我寫的東西,根本得不到文學獎裁判的認可。
我現在了不起,只是自己作品的作者,可是那些作品,根本無法養活自己,並沒有追求多有錢,但是最低限度就是,能夠靠創作養活自己。
所以我來書展時,看到那些座談會,都會對主講者心生強烈的嫉妒心,因為人家擁有我想要的,這樣的情緒,可能要等到我真的得了文學獎,又或是真的能出道,才有辦法消除,現在我完全不會想和其他的創作者認識。
他可以我不行,這樣的想法纏繞著我,我一般也不會去碰他們寫的書,更完全不想聽他們分享創作過程,如何收集靈感的,我不聽我不聽。
我想也是因為書展很多座談會,才會讓我變得不喜歡來書展的,因為會讓不自主的,對自己過往的努力,感到很自卑,書本來是很單純輕鬆的,可是有這樣的想法出現時,其實很難快樂起來。
走過無數個攤位後,我總算來到原委會的所在,結果令我大失所望,它的展區裡並沒有在賣書,而是在介紹原住民族相關的資訊,關於南島語族的,我已經熟到不行,比較有趣的是,台灣原住民族他們的命名方式,這個我以前有看過,但現在已經幫我整理好,算很有用的資訊。
看完這個,剩下的書展就只剩下散步了,因為這次來,我已經確定好,自己決定沒有要買書,就當回味以前逛書展的感覺,以前我來的時候,還會買好幾本書,最後搞得很重,自己扛回家。
現在的書展,已經在旁邊都設有宅配的服務,方便人家購買大量書籍後,能夠直接宅配回家,這部分真的很方便。
但我是卡在書太多,讀得速度完全趕不上消化的速度,那麼只能從源頭關掉,然後抓緊時間開始消化,堆在家裡的書。
不買書來逛書展幹嘛?啊就無聊當來散步,至少有三年沒來了吧,反正門票也不貴啊,走一走看到自己有感興趣的書,很快的拍起來,對於書展的優惠,有沒有那麼在意。
逛的差不多,堂弟也買到一本他想要的書,看到他對獲得折扣,表現出如此愉快,他的價值觀,我實在不能理解,算了人各有志隨他吧。
說個結論,台北國際書展每年只辦過年檔的這麼一次,但是對於平時就有在買書看書的人來說,也不用特別跑來書展搶優惠,這邊的優惠都是靠數量堆疊上去的。
我單純來逛街的,以後如果還有,大概也還是會來,畢竟跟旅展差不多,還蠻不錯逛的,付點錢就能看到這麼多書,超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