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平埔族,你在哪裡?

平埔聚落遺跡的見證
──北投保德宮的番仔王爺與「平埔社」土地公

伊能嘉矩在《臺灣文化志》也提到:「淡水平埔番一部(自稱客他加〔凱達格蘭〕)的木製祖靈偶像,作為漢民古時崇拜后土後身的土地公即福德正神,自名番仔土地公。……平埔番原前自刻木為神,其狀如人,或耳目口鼻,或手足皆有,乃謂土地公也。」

由此可知,平埔族祭祀的番仔土地公,或與其頭目家門前的木製祖靈偶像有關;一旦轉化為福德正神,既說明平埔族人漢化的歷程,也失去對原有神祇的崇拜。
OS
這邊讓我最痛心的,便是「失去」與原有的神祇之間的連結,這連結一旦失去,就很難再找回來,這情況不只平埔族這樣,連山地原住民也都有同樣的情況。

因為這樣,讓我對現在市面上所能看到的神,都抱有一絲絲敵意,祂們等於是侵占過往的神明的地盤,然後將整個信眾全盤接收過來。

1876年馬偕到北投傳教後,部分北投社族人改信基督教,並於大正元年(1912年)興建北投教會;另外的族人,則遷至番仔厝定居,與漢人共同興建保德宮。

這座北投民眾的信仰中心,既是凱達格蘭族的歷史文化縮影,也是嗄嘮別社的文化載體,保有原住民傳說、地名、宗教信仰與漢、原互動關係,是臺北市極少兼具集中居住、地名完整、文化與歷史脈絡清楚的部落痕跡。
Os
這點真的很不優,因為天主和基督教,本身會有排外,信了他們,他們就會告訴你,其他的都不能信。

我雖然目前也算是半個基督徒,但我真的覺得,不應該如此排外,可以將上帝和主耶穌放在心裡,然後平等的接納其他的宗教信仰,以前的傳教的做法,真的有瑕疵,可是來到現代,看起來也沒有得到修正。

我真覺得這種到人家家裡,然後整個鳩佔鵲巢的行為,太過份了。

 

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50)

 

平埔族

山地原住民

 

統計

 

OS
這份論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平埔族和山地族,人口普查過後的統計數字,讓我驚訝的是,在外來文化入侵以前,他們兩者已經在台灣這座島嶼上,繁衍了好幾千年,結果卻只有這樣的人口數。

好少,不然就是人都跑到哪裡?即便是孤島的文明,但是在外來文化到來前,以台灣本島的規模,應該土地承載力,能夠養育更多人才是,結果卻只有這樣,我對此感到很疑惑,會繼續在這方面研究,同時創作自己的幻想。

 

「平埔族」名詞淺說

平埔:雍正6年(1728年),陳倫炯在〈東南洋記〉云:臺灣「西南一帶沃野,東面俯臨大海,附近輸賦應徭者,名曰『平埔』土番。」(收於《海國聞見錄》),此為「平埔」一詞最早出現的文獻。平埔,是相對於山地,泛指平原地區。

平埔族: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先是延續清
代官府及民間慣習,稱原住民為「蕃人」或「生蕃」、「熟蕃」,並以此作為戶口調查、戶口制度中登錄身分的根據。大正12年(1923年),東宮太子(即日後的昭和天皇)訪臺,在觀賞總督府安排的各種原住民節目後,認為「蕃人」一稱有歧視之意,建議改為「高砂族」。昭和10年(1935年)第四次「國勢調查」時,「熟蕃」改名「平埔族」、「生蕃」稱為「高砂族」,大部分公文書或學術論著也開始跟進使用。


祖靈崇拜:〈番俗六考〉記錄澹水(淡水)各社祭祀歌,其詞曰:「虔請祖公,虔請祖母,爾來請爾酒,爾來請爾飯共菜。庇佑年年好禾稼,自東至西好收成,捕鹿亦速擒獲」,可知北部平埔族也祭拜祖靈。
Os
祖靈的信仰,應該普遍流行於台灣的所有原住民族裡,可是因為現在的外來宗教的影響,還有在祭拜祖靈的人,真的越來越少。

在這點上,我特別關注的是,那些祖靈祂們應該是非常孤單的,因為自己從小就處在被排擠的狀態,所以就會在乎那些一樣是邊緣人的神明和文化,我會將自己這些想法,寫入作品裡的。

 

馬偕牧師在宜蘭、花蓮向噶瑪蘭人傳教時,曾多次勸導他們放棄傳統信仰與祭祖儀式。光緒16年(1890年),馬偕在花蓮的加禮宛村落訪問,約有500人將家裡的神主牌、神像、香、金紙等丟到籃子裡,挑到廟前焚燬。
Os
唉,馬偕這樣的行為,可能就是所有傳教士,在台灣在山區的一幅縮影,真的有點太超過,怎麼只因為信教,就要人家放棄傳統信仰與祭祖儀式。

當然也不要說以前,現在也是一樣,天主和基督教都存在著非A則B的想法,雖然在台灣沒有到很盛行,但是原住民族們普遍信仰這兩個宗教,傷害早就已經造成了。

 

昭和11年(1936年),人類學者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指出:神主牌之類的文物是很好的歷史記錄,遺憾的是多數傳教師熱衷於傳播教義,不考慮信徒的立場與需要,對舊有文物傾向於破壞。所以,噶瑪蘭族自古留傳的文物,在接受新宗教時大多遭到湮滅了。
Os
這真的是致命傷,自古流傳的文物,非常有研究的歷史價值,可是只因為外來宗教,結果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第四期 原住民族影音文獻

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及電視
對臺灣原住民的呈現

《離島山胞生活改善》中,講到政府如何重視蘭嶼「山胞」的教育時,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在教學生跳阿美族的舞,而且整部片子從頭到尾伴著旁白的音樂,一直都是外族的音樂。

當然,這旁白在今天來看,正反映了國民府強迫原住民漢化的教育政策,造成雅美族年輕一代喪失母語與文化的嚴重後果。
Os
原住民族文化很慘,先是宗教和傳統儀式,受到傳教士的衝擊,再來日本的皇民化,以及國民政府強迫漢化,等於所有的外來文化,都非常不尊重他們舊有的習性。

可是有趣的是,明明國民黨對原住民族並不好,但花東到現在,所支持的還是以藍色為主,這點讓我感到十分有趣。

但這並不表示「非我族類」的外人就不應當、也不允許他來拍攝原住民的題材。自我封閉對一個族群及對人類整體都不是好事。族群與族群之間需要良好的溝通,才能使族群關係和諧,人類文明才能更順利發展。
Os
對於創作,我也沒有到自我封閉,就根本還不入流,拿什麼和人家交流溝通。

對於台灣原住民族的發展,我想也只能用孤島效應來說明,可是當同一個時代,世界都打成一鍋,然後台灣這邊,大家卻都很和平,並不會有很強烈征服其他種族的企圖,以我後代來想,估計祖先壓根沒想過「要征服」別人吧?

我會拿這點來進行創作的。

 

龍男《很久》
在這齣音樂劇的製作過程中,龍男相當平實地呈現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方質疑這種透過想像所謂的「原住民音樂」,在沒有文化的脈絡下,並無法真正呈現所謂原住民音樂的內在生命力與實質文化內涵;

而另一方則站在創造的立場,認為將原住民音樂轉化成一種為大眾所能夠接受的舞台藝術展演形式,是一種原住民音樂的新形態與新機會。
Os
我最早是先學原住民族的族語,然後才開始嘗試用族語創作詩歌,後來接觸AI的時候,我看到AI的潛力,它不會糾結族語的意思,等於我寫什麼,它便會將它發展成歌曲。

我會繼續鑽研族語,同時運用AI,讓族語歌曲具有流行感。

 


第五期 火塘邊的約定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想像與真實

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故事和歌謠、諺語透過口傳方式經過千百年敘說,流傳到今天。從遠古時期開始,各族群因為面對的居住環境和氣候不同,也與異族往來互動,逐漸塑造出適合族人生存繁衍的生活環境和風俗思維,因此部落口傳的民間敘事文學往往呈現了各族群的民俗風情與文化精神。
Os
個人認為這段文字所提到,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真的有如未完全開採的礦脈,越是去挖掘,越能感覺到其的深度和厚度,我會將自己的收穫,創作成故事寫出來。

臺灣原住民族神話產生於古老的部落社會,與民族賴以生存的山川土地、天然氣候緊密牽繫。相對於稍晚出現的傳說與民間故事,神話的形式與內容較簡單,但卻是族群文化精神核心。
Os
我在創作時,應該也要緊抓族群文化的精神核心,而不是胡編亂造,就需要讀很多故事,翻閱各種研究論文,從中匯聚成自己的想法。

地貌景物傳說的區域性色彩,更是能彰顯不同族群或地區的地方性。這些傳說在臺灣原住民族群的蘊藏量極為豐富,也最容易與族人生活產生聯繫。
Os
我想這部分關於地貌的,應該不限於原住民族,還有後來的閩客,以及日本國民政府等,都有相關的傳說,我可以進行加工和料理,產出有趣的作品出來。

除了歌謠,諺語及謎語也屬於韻文口傳文學。諺語是廣泛流傳且在生活中使用,以簡潔凝煉並且定型化的語句,表達某種經驗智慧、族人普同化的觀察或忠告,通常以譬喻的方式表達。
Os
我其實很好奇,閩南和客家的諺語,想要接觸都很容易,唯獨原住民族的,不知是不是門路不對,其實接觸到的很少。

不然我只需要套用原住民族的諺語,實際上就能寫簡單的詩歌,再以此為出發點,就能創造出更多相關作品。

 

臺灣古典文學中的原住民文學史料

吳性誠的敘事長篇古詩〈入山歌〉
嘉慶19年(1814年)水沙連隘丁首黃林旺,勾結陳大用、郭百年及臺灣知府衙門門丁等,發動一場粗暴的劫掠行動。不肖的胥吏與漢人墾首聯手,入侵水沙連番社(日月潭一帶),大肆焚殺,佔奪土地,使得水沙連的土著族人流離失所,這就是知名的「郭百年侵墾事件」。
Os
我想關於原漢衝突,以及外來政權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在歷史長河中,還有好多好多,我很多都是讀書才知道。

現在只能繼續廣泛讀書,擴展自己的視野,同時到處旅遊,就能為自己帶來更多刺激,激發出新的靈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原住民族文獻 創意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