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滅亡
詩情呀,詩意呀,
悉為二十世紀文明輾斃了;
因而比一切重要的「心之視力」
遂日漸遲鈍日漸消散了。
喊科學萬歲吧!
說藝術再會吧!
煎著,熬著,
忍著,受著,
妻呀,子的,
柴呀,米的。
沒有感動。沒有感動。沒有感動。
沒有感動。沒有感動。沒有感動。
沒有感動。沒有感動。沒有感動。
沒有陶醉。
沒有神往。
沒有夢。
便是「舉杯」在手,
也覺得頭頂上的「明月」
不過是個衛星,
有什麼值得「邀」的?
賞析
詩情詩意,本來就和科技與科學發展向北,一個是有形的,另一個形而上的,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科學和科技快速發展,一切向錢看,其他的都要退卻,這也讓詩人有了輾斃的感慨。
因為外在世界,太過強烈太容易讓人分心,這樣使得本來具有的心之視力,日漸遲鈍消散。
我喜歡這個說法,可是我一直到出社會以後,才慢慢開始找回,這心之視力,可能是太久沒有磨練,所能看到的,也沒什麼值得一提的。
再來的寫法是拆詞,分別是煎熬、忍受、妻子、柴米,將詞拆開來變成單字,然後配上語助詞,排列整齊的寫下來,初讀到會覺得很有趣,但應該也不會想模仿,畢竟要有自己的創新才行。
再來接了12句沒有,裡面有9句重複了沒有感動,是可以明白是要加重語氣,但是換做是我,可能會寫成感動、陶醉、神往、夢,各自三句這樣,然後放在同一節。
我是覺得情感,應該要有層次遞減或遞增,這樣連續9句,等於卡在感動過不了,給人有種跳針的糾結,後面的陶醉、神往、夢也同樣重要,為何只獨厚了感動。
最後等於是將李白的「舉頭邀明月」拆解,重新排列組合成四個句子,看到是會覺得有趣,但這也不就浪費冗長的意思?
只為了帶出「不過是衛星」,生硬的額外多了三句,我認為這最後一節, 寫的並不好,還不如全部原創,而不是將李白的詩句,直接鑲嵌到句子裡,這樣一句能說完的事,拉長到三句,個人覺得很不優。
這首詩,前面最吸引人,中間乏味可陳,末節等於玩拆解、鑲嵌,但有種多此一舉,遠不如完全造新的句子。
隨筆
有了AI以後,詩歌算不算滅亡,畢竟只需要輸入關鍵字,AI自動能夠寫出詩句和歌詞,而且已經有AI能夠作曲編曲了。
AI都已經取代人到這樣的地步,那麼詩歌會滅亡嗎?在我當然是覺得不會,因為AI目前寫的作品,並不太能讓人感覺到它的感情。
人很容易受到內心情感的波動,而有積極向上,以及沮喪墮落的各種反應,這些我覺得AI是超越不了人的,還有文學藝術追求的,並不是完美,更沒有正確答案。
我覺得AI現階段只適合用在那些會有正確答案的,以及資料庫裡翻閱資料的工作,對於創作最多只有輔助,讓強者變得更強。
至於在高度發展的資本時代裡,詩是否會滅亡?其實看的歌曲和歌詞,到現在還是有一群人很重視它們,我就認為詩不會滅亡,最多喜歡它的變少而已。
我是很晚才發覺自己喜歡詩歌的,從那之後就會主動親近詩歌、接觸詩歌、讀詩歌,再到最後嘗試自行創作,我並不會覺得自己寫的,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我只是喜歡詩歌,然後對它充滿好奇。
我對詩的未來,沒有太多想法,因為到現在,我都還不能成為一名詩人,了不起只能說是愛好詩歌的人,詩人感覺是那種拿過很多詩歌獎,同時出過許多詩集的人,最主要是他們還能靠創作詩歌,養活自己。
我覺得在文學和藝術這兩個領域裡,不要說賺大錢出名了,首先至少要能夠養活自己,我不認為去領補助,是一件光榮的事,都需要去爭取補助,不就代表著,自己的作品,根本不具有商業價值。
這根本無關詩滅不滅亡,又或者是不是資本社會,活在當代,你都無法靠自己的文學和藝術,養活自己,還談什麼大道理?這是最基本,也是最應該做到的。
當創作者去領補助,就等於向市場低頭,就會開始慢慢變弱,我寧願去做工,反過來養著自己的創作,也不會去領政府的補助。
要說台灣為何創作不興,商業化不完全?我覺得就是政府給太多的補助,養出太多沒有靈魂的創作者,最終的結果,當然是詩的滅亡,而且還不只詩,連小說、散文、戲劇,還有整個環境,都走向滅亡。
要商業商業不過人家,要純文學結果只剩下政治正確,我吃飽很閒,對於詩的滅亡,和文藝的滅亡,只覺得干我屁事,我只是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滅亡了我一樣每天會做,就讓我用這樣的心態去進行創作。
失敗個無數次,我還可以承受,就別讓我贏一次,贏一次我可是會反過來,翻轉這個扭曲的價值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