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架構
1.寫明快哉建亭的位置
2.快哉亭命名的由來
3.總結;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賞析
第一段,快哉亭的位置,以及亭的歷史,最後則說明快哉亭,是由蘇軾所命名的。
第二段,透過寫快哉亭周圍的風景,從遠慢慢寫到近,令人讀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視線的移動,最後便感慨道,這就是為何得名快哉的原因。
第三段,引用楚襄王和宋玉的故事,可以視為最末段的前因,透過這個故事,才有辦法引出最後結論。
此段的精華是「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點名只有人才會有際遇的差別,因為為自身的際遇,看事情的角度,會有所不一樣,跟風有什麼關係?
最末端,經由遇與不遇之變,勾出自己想要寫的主題,那便是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觸?自然是和作者本人的際遇有關,黃州在湖北省,蘇氏兄弟會來到這裡,是因為在朝堂上還別人有衝突,因而遭到貶謫。
古人又不能直接指著皇帝,以及那些毀謗自己的人罵,當然只能寄情山水之中,然後又透過寫景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感情。
我是覺得古人說話,大多都是說反話,快哉快哉說起來容易,又有多少人真的隨遇而安?心胸能那樣豁達的?不就是因為辦不到,才會留下這篇文章。
哎呀,古人真是有趣,活得超級鬱悶的,那像現在我不爽就直接開噴,或請個假去把自己內心裡的髒東西丟出來,自然活得非常輕鬆自在。
隨筆
我不知道欸,現在的人,還會這樣感到懷才不遇嗎?以我自己的情況,我喜歡閱讀和創作,這方面和遇與不遇無關。
如果自己寫的東西,能夠被人喜歡,那是我的幸運,但沒人讀,也蠻正常的,我又不像古人那樣,是被迫承受不想面對的命運,這類的貶謫文章,唐宋年代真的大量盛產,真為那個時代的詩人或文人,感到不值。
我們何其幸運,是活在自由民主的島嶼,潛在的危險,只有隔壁的那個大國,但如果中國一直沒有打過來,我們不就完全自由的,想要完成什麼,就應該盡全力去做。
唯一會讓我心裡鬱結的事,就只有還找不到一位我愛他,他也同樣愛我的人,我對自己的成敗得失,漸漸覺得還好,但更希望能得到愛情,我不去管現在普世價值,是如何看待愛情的,但是它對我真的很重要。
每一個人,會遇到不同的考驗,像古人他們大多都是才華洋溢,但是進到朝堂裡,就受到挫折,我雖然未曾經歷這一塊,但是我也曾因為現實的壓迫,而對自己感到失望。
只是我和古人還是有差,他們是被迫的,我更多時候,是自己作死,明知不可為,還硬要往那邊撞,才讓自己經歷後面那麼多事。
平淡毫無起伏的道路,從來就不是我會去選擇的人生旅途,說到底,我都是自招,光這點就和古人很不一樣。
古人在寫景方面,是真的很值得學習的,這點也是它們環境所致,他們不能直接大白話,將自己所思所想寫出來,只能學會包裝,我永遠都是直白,誰在跟你包裝隱晦的?
這也導致我的包裝能力,非常拙劣,這一塊,只能靠自己練,同時向古人求教,但是在做結論這塊,我會覺得古人,能提供的幫助很少,這些文章能流傳下來的人,他們本身實際上都是考取功名的,單就這點,就和我差了十萬八千里。
他們的際遇是被迫承受的,所以看世界的角度,才會不一樣,我還是先想辦法,得一個文學獎看看,至於愛情的部分,這也強求不來,只能靠緣分的安排。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會聯想起蘇軾的詩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我在創作時,就和風一樣快意,我很喜歡自己與生俱來,能有這樣的創作能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