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
作者: 張鐵志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0/10/01
我已經準備好了。我一直都是如一個藝術家活著,所以我也要如藝術家般赴死。
Os
不知道呢,到底怎樣的人,能夠自稱或是被稱作藝術家呢?是一種生活態度,還是要著作等身才行,如果是後者,那麼我應該還不行,一直以這個目標努力著。
或許,現在還處在一個「準備期」至於要準備多久,只有天知道,唉,真的很感慨,再不成功我就老了。
喬希爾,擅長以一般人熟知道的宗教聖歌或民間曲調為基礎,填上簡潔但銳利的詩句,無論是揭露工人現實生活的壓迫與不平等,或是激勵他們起身為生存而戰。
Os
我到底想要創作怎樣的歌曲,現在還沒有一個想法,就很單純寫情歌,追求女生而已。
無論寫得多好的一本小冊子,都不會被閱讀超過一次,然而一首歌卻會被用心銘記並且一次又一次地被重複吟唱。
歌曲比書本更能以一種無形的形式跨越時空限制而穿透人心。
Os
是這樣沒錯,小說散文等文章的穿透力,遠遠不如音樂、歌曲,因為文章會有文字的阻隔,但是音樂並不會因為聽不懂,而無法得到共鳴。
從古典樂,再到流行音樂、宗教聖歌、民歌民謠,都有各自的力量,我樂理很爛,樂器也學不會,所以感受不到,什麼是音樂的力量,現在就單純喜歡接觸古典樂,然後學習寫歌詞這樣。
伍迪蓋瑞
他認真地學習各地人民所唱的歌---那些植根於具體生活的歌,並也開始為他們做歌。
Os
我一直活在團隊之外,總是寫著自己的文字,現在則是學習寫歌詞,產出的這些,真的對所有別人有幫助嗎?可能沒有吧,就是一個孤單的人,在那邊自言自語罷了。
他不斷地書寫、吟唱他所見到的世界,或者跟各地人群學習在地的民歌-----他希望歌曲能夠記載正在發生的現實。
Os
今年寫到現在,我也寫了幾百首歌詞,現在想要回歸最初,好好的研究民謠和民歌。
生命就是聲音,文字就是音樂,而人民就是歌曲。
哪裡有兒童在飢餓、在哭泣
哪裡有人們處在不自由的狀態
哪裡有人們在爭取他們的權利
我就會在那裡,媽媽
我就會在那裡
自己身上最欠缺的真實生活體驗。
Os
我剛出社會時,只是一個只會玩遊戲的玩家,當開始創作時,我驚覺自己對於生活體驗,是如此的淺薄,所以開始將注意力往外發展,可是這麼多年,真的有得到我想要的嗎?
這也只能在之後的作品裡,慢慢表現出來。
他永遠站在那裡唱歌,永遠站在正義與和平的一邊。
Os
我又和什麼站在一起呢?真的是越活越糊塗了,可能只能和自己想守護的事物在一起。
狄倫:我知道我想要說什麼,和我要對誰說。我想要寫出一首偉大的歌曲,一種主題性的歌。
Os
我只是一個粗俗的學店仔、水電工,這樣的我所寫的字所說的話,會有人聽嗎?可能也沒有吧,等於是說給自己聽,並且自以為是的說給上帝和主耶穌聽。
你相信你可以改變世界,而我(狄倫)知道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改變世界。
Os
剛出社會的那幾年,我也以為自己能夠改變是世界,去撞傷去被現實教做人,現在也逐漸一個人是無法改變世界的。
唯一能做的,是不被世界改變自己,我很幸運,至少這點還做得到。
辛克萊,他堅信搖滾樂可以推翻資本主義,「我們沒有槍,但我們有更強大的武器能夠直接和百萬的年輕人接觸,搖滾樂就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Os
搖滾曾經很有力量,但是觀看台灣的情況,大部分的反抗份子,最終都向商業化靠近,畢竟嚐到了甜頭。
然後獨立樂團,在受到矚目之前,又很難靠音樂養活自己,我的音樂能力還不行,更多研究的是文字書寫的能力,我希望自己一輩子,都會被商業化馴服。
並不能讓人們停止想像,因為,每一代的年輕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想像屬於他們的愛與和平。
Os
我們的年輕人是不是停止想像?應該不只年輕人,壯年中年老年都失去想像的能力,變成政黨財團的附和。
再加上資本的誘惑,好的是直播實況、YTer,壞的就淪落到詐騙行業,錢來的快去的也快,詐騙實際上和博弈是差不多,都是在利用人性的弱點,藉此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一座美麗的島嶼,淪落至這樣,政府的惡鬥,以及教育的失能,應該是最根源的問題,只是沒能改變整個大環境。
我選擇相信文學和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往往會超過當初創作者的原意。
Os
文學和藝術,是否代表著文化呢?應該不是,但文學和藝術是文化分類下,很重要的一環,不知道,因為從我開始寫作,並且研究文藝之後,我的生活並沒有獲得實質的改善,我依舊是一個底層的水電工,十年前是,十年後還是。
你說文學和藝術,有為我帶來了什麼?更多是讓我歡喜讓我憂,心理上承受龐大的壓力,想要寫得更好寫得更快,然後為此投注大量的時間和心力,但什麼結果都沒有。
文藝,抑或是更高層的文化,在如今的資本社會還有力量嗎?我不知道,因為我沒見識過。
在這裡窮困地生活著,但卻無比貪婪吸收城市的各種養分,用藝術把自己終日灌醉。
Os
首先我並沒有窮困生活,很多時候都是自己選的,選擇去做工,選擇接受那樣的薪水,能接受也就這樣下去,並沒有像這段話所說的,什麼貪婪吸收著城市的養分,我更多是和這種繁華的城市,保持著距離。
用藝術把自己灌醉,台灣又不流行賺不了錢的藝術,能過上奢靡生活的,大都是商業化很重的,他們是會將自己灌醉,可是那還能算藝術嗎?
惠特曼曾說,詩人的任務是瞭解人們的靈魂。所以我們要盡量努力做到這點,幫助你的觀眾找到他們的靈魂。
Os
我寫的詩歌,從來就沒有讀者和觀眾,他們不知道為何被我寫出來,有時也就一個感覺,不吐不快,很輕易就能完成。
我這樣並不會自稱詩人,最多是喜歡讀詩寫詩的人。
有了差異,才能結合為一。
Os
這裡用在國家、人民的意見都是如此,還有一個很重要,而且人一生都離不開的,那便是「家」,大家都是有些微的差異,彼此磨合才能成為一家人。
而男女也都是如此,所謂的合得來,也許是相同,但又往往會被完全不一樣的人所吸引,這裡面便存在著差異。
如果搖滾樂不敢質問大的問題,那還是搖滾嗎?
Os
只是在如今的社會,這樣不斷質問,真的還會有人聽?有人在乎那些事嗎?不會,到最後最在乎的,只有你自己。
搖滾最終也只能走向為自己而歌,能不能感動其他人,很難說,我現在只是寫好每一篇作品,其他的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
隨筆
每個時代,會有每個時代的主旋律,而主旋律以外,那些不受歡迎,而且不悅耳的聲音,便會被視為噪音。
對吧,現在想要聽到噪音,也是需要特別找,才能找到,對於音樂和歌曲,我不能說有多喜愛,口味很雜,喜歡動感的嗨歌,搖滾也只聽了一點點。
我會真正對自己所聽的音樂,產生興趣,還要等到出社會後,買了一本「民歌40」,緊接的被中國有嘻哈燒到,開始認真看待歌詞,之後就是磕磕碰碰,到了今年才認真學習寫歌詞,以及有關音樂的一切。
所以,我對音樂和歌詞,更多得是感到有趣,並沒有對它有過多的期盼,也不會想要借助它,讓自己如何如何,就單純喜歡寫歌而已。
我算是自然而然的開始寫,前面有漫長的準備期,而當一個引爆點出現時,我就一下子進入那樣的狀態,現在什麼都沒想,就只是想要一直寫下去,期許自己有一天,也能發出別人願意聽的噪音。
作家的使命我的戰後: 山崎豐子自述作品 1
作家の使命私の戦後: 山崎豊子自作を語る 1
作者:山崎豐子
譯者:王文萱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6/19
同樣的事物能被書寫數次,正和交響曲當中的第一、第二主題一樣,非常重要。隨著反覆聆聽(閱讀),作家的靈魂,更能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
Os
我所有的創作,都不曾受到別人喜歡,也不會有人在乎我的靈魂如何如何,也沒有遇過有所共鳴的人,我很清楚自己還不是作家,純粹喜歡創作而已。
我對人類的喜愛,絲毫不曾厭倦。我想要書寫的是,只有自己才能描寫出來的人類。也因此,我才會從事文藝創作。
Os
這是山崎他的想法,我並沒有對人類有很強烈的喜愛,因為不管是哪個領域,都會遇到以人為集合的團體,而團體裡就不可能永遠存在著公平這件事。
我待在團隊裡很難適應,也因為這點讓我出社會後,工作上都留下不好的回憶,我創作,更多的是想要擺脫團體,然後從團體之外,反過來觀察人類。
如果要問我為何創作,那麼離開團體,多半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小說家這種工作,是挑戰並書寫自己未知的部分。勇於接受挑戰的這份自傲,也許就是從空虛感中得到救贖吧。
Os
作者所這句話,其實有點沒說服力,因為他在創作前,會有大量的訪問和收集資料,都這樣做了,怎麼會是在書寫自己「未知」的部分?
也有可能是我自己認知的問題,他再怎樣也是創作寫實的小說,雖然沒有親歷現場,但也有各種資料可以參考,真正的未知,應該創造一個不存在的世界,邀請讀者進入吧?
我寫小說的原則是,內容不能夠無趣。但也不能不合道理、或是不符合科學。
Os
要有趣、合乎道理、並且符合科學,這些都很基本,我創作的時候,也會踩著合情合理的底線去進行創作。
為了要在層層累積的事實當中發掘真相,必須時時抱持問題。這除了每天不間斷地用功之外,別無他法。而且必須將發掘到的真相,刻劃成戲劇。我認為,這便是作家的創作功能。
Os
我現在覺得,什麼學歷什麼師資全都是假的,每天不間斷努力才是真的,努力即使短時間看不到成果,但是會緩慢疊加,雖然其中有運氣的成分在,但你想要擁有那份運氣,最重要的還是得你足夠的實力,才能讓流過自己身體的氣,延續下去。
日本漸漸成為經濟大國,日本人的心靈卻也隨之荒蕪。我發現,人們失去自然的思考方式,也忘卻怎麼熱愛自己所生長的國度、自己的祖國。
Os
愛台灣早就淪為選舉的口號,可是選戰結束,台灣並沒有繼續進步,而是一步步的在下滑,真是醜陋啊!
經濟狀況改善,然後心靈卻荒蕪,可是我倒是想問,即使心靈豐沛,可是這樣的人,被塞入荒蕪的團體裡,難道不會感覺到異常的痛苦嗎?
我改變不了任何人,只想要躲到團體之外,默默的喘氣著。
我心中抱持的,是身為作家的強烈社會使命。
Os
作家的社會使命?那也要成為作家之後,再來談論這些吧,我連靠創作養活自己都辦不到了,現在就談論那些太高的境界,是不是有點不切實際啊?
我所認為的作家,先決條件便是,能夠靠出創作來養活自己,不用繼續當家人的拖油瓶。
寫小說只有文筆好、素材好是不行的。重點是要表現出人間戲劇。所謂小說,就在於是否能夠完整地把人描繪出來。
Os
我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至於我所寫的人,可能取材過去的經驗,也有可能是透過照片,憑空描繪出來的,然後為他們加入一點人性,對於人事物的了解,大概會是一輩子努力的工作。
身為一個活在現代的作家,並不能只看重小說生命,而是希望能讓愈多人知道這部小說愈好。
Os
這段話先決條件,首先是你要是個作家,再來煩惱之後的事,成為作家這條道路,沒有這麼簡單,當然用騙的,誰都可以騙,但我還是想要成為真材實料的人。
能做到這樣,我想,或許是因為我心中一直執著,自己是個戰爭生還者的緣故吧。
Os
看到這段話,就會思考,那麼我在創作上,是什麼讓我能夠一直執著的呢?那源頭就是我是一個教育體制下的失敗者,我想要反抗,因為自己的懶惰,所造成的命運。
歌德:若失去財產,那麼再賺便有;失去名譽,只要振作也可挽回。但是,人如果失去勇氣,那麼還不如不曾活過。
Os
我會想要放棄人生,不想要繼續努力,並不是失去勇氣,而是根本不想要活,那是我心裡繞不開的心魔,要到這兩年才逐漸改善。
是一直振作起來,才比較活得下去,歌德所說的財產和名譽,我並沒有很想要,真正想要的,就是寫出真正了不起的作品,並且遇見一位我愛他,並且他也愛我的女人。
其他的,我都沒有很想要。
身為作家,我若失去勇氣去寫出應該寫的故事,那麼就等於我已死去。希望今後,我還是能夠帶著勇氣,持續書寫出那些該被寫下的故事。
Os
我看到這樣的話,並不會覺得有什麼,重點是他所寫的東西,有人願意讀願意買單,台灣存在大量養不活自己的創作者,面對現實的壓力,即便再有勇氣,久了也會被打敗。
身在活在現代的作家,必須將這些不可原諒、不合理的事情,透過筆尖流傳下去。
Os
我先煩惱能不能寫出大眾愛讀的作品,比較重要吧?作者的這段話,其實已經是成功者所說的言論,對尚未成功的人來說,毫無幫助。
我是在深究事實之後,以作家的架構力、想像力,將他們寫成人情劇的型態。這種作品才稱得上是小說,讀者也才能夠透過作品,見到人類的真實面。
Os
人類的真實面?我會努力觀察的。
我在採訪和書寫時,經常得花上非常多的時間。主要是為了寫出,讓自己也能夠接受的小說,並且不肯有絲毫的退讓。我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夠寫出作品的深度,也讓作品長久被人閱讀。
Os
我所寫的都是虛構的、天馬行空的奇幻小說,現在所連載的,都是如此的,一般我創作,很少會去做功課,可能也因為這樣,讓我的作品,流於表面而已,這是我自己加強的。
若沒有在每日新聞報社工作的經驗,我也不會遇到井上先生,更不會成為作家。若沒有當時培養出來的採訪及調查能力,我想也不會有今天的我。
Os
我會有今天的我,最初的源頭是,我被遊戲橘子解聘,之後才會被女友衰老,為此跑到永和遇到了國樂女孩,才愛上了文學和藝術。
這過程大多時候都是非常痛苦的,而且我這個人,有只願意自學,我現在會喜歡創作,也是因為想成為遊戲企劃,不斷培養出來,累積的創作能力,這些還無法讓我轉職成功,但是我不會再被外物給干擾。
我不斷地想,做為一個生還者,我應該做些什麼。
Os
如果套在我身上,「身為失敗者,我能夠端出怎樣的文學作品」是吧,我是很失敗,但是我從未放棄,反抗自己的命運。
演藝人員可以隱退,藝術家不能隱退。要邊寫,邊踏入棺材,那才叫作家。
Os
這些都是留給以後的自己去煩惱吧,我現在最這樣的,還是如何讓自己成為作家。
隨筆
這是山崎豐子的訪談、散文的合集,他所創作的大多是長篇小說,而且都是經過漫長的連載,我所好奇的是,台灣現在真的有作家,能夠靠「連載」,為自己增加知名度的嗎?
一般讀書的人,不太會去接觸臉書,以及IG等社交平台,他們會選擇的是,自己所愛看的書籍,我自己寫的爛我知道,但是其他寫的好的呢?純小說這一塊,我這種嗜書如命的人,都不會想讀自己國人所寫的了,其他人又是如何啊?
這本書裡,說了許多關於作家使命的話題,可是我現階段,並不是使命不使命,先讓自己轉職成為作家,再來想其他的吧?
而所謂的轉職,便是能夠透過「創作」,還有自己的「作品」,賺到錢吧?這是最基本最低階的要求了,其他什麼的,都是這之後的事,一個能夠靠創作養活自己的人,才能被稱為作家,這是我目前的想法。
作品好壞見仁見智,但是金錢是最實在的,那麼就用這個當作界定吧!讓自己早日成為能夠賺錢的創作者,什麼作家使命,等之後再來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