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近讀書時,書中提醒我的一種「可用」的創作方式,對於學音樂我最終目的,就是編曲作曲,而一首曲子最原始的模樣,便是組成旋律線的樂句。
節奏和拍子各有不同,如果以一首歌來看,主歌和副歌,以及前奏、間奏、尾奏,大約都是8小節,那麼我想要作曲,一定得從8小節開始,向上發展。
我只是音樂小白,但是如果是用寫作文,常用的修辭法,來思考樂句的話,那麼感覺能讓幫助我更快的入門。
我沒有想成為多厲害的人,純粹是想往作曲編曲這方面,進行嘗試,以下是我所知道,能夠拿來使用的修辭法,這邊的「樂句」單位都是一個小節。
我以小蜜蜂當作範例。
5 3 3 | 4 2 2 | 1 2 3 4 | 5 5 5
5 3 3 | 4 2 2 | 1 3 5 5 | 3 ----
類疊:同一個樂句,接二連三反覆地使用著,叫做「類疊」 。
疊句:同一樂句連接地使用 。
例:
5 3 3 | 4 2 2 | 5 3 3 | 4 2 2
這樣的編排,就是疊句,重複使用同一段的樂曲。
當然也可以進行變化。
5 3 3 | 4 2 2 | 5 3 3 | 2 2 4
這樣就產生不同的聽感變化。
類句:同一樂句隔離地使用。
小蜜蜂本身,就已經使用類句
例:
5 3 3 | 4 2 2 | 1 2 3 4 | 5 5 5
5 3 3 | 4 2 2 | 1 3 5 5 | 3 ----
533 422 間隔的使用,同樣是重複,和上面的樂句編排,有很明顯的區分。
對偶: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稱· 平仄相對的,謂之「對偶」。
對偶的話,小蜜蜂應該會被修改成
例:
5 3 3 | 5 3 3 | 1 2 3 4 | 5 5 5
4 2 2 | 4 2 2 | 1 3 5 5 | 3 ----
這樣上下兩句,便有了對偶的感覺。
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達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叫做「排比」。
音符裡有所謂的音節,彼此相差幾度,排比和上面類疊不同之處,就是將同樣間隔的音符,同時擺在一起。
稍微修改小蜜蜂的形式,
例:
7 5 5 | 6 4 4 | 5 3 3 | 4 - 2
6 4 4 | 5 3 3 | 1 3 5 5 | 4 - 2
這只是我亂寫的,盡可能遵照他所謂「同範圍」的表示方式。
層遞:將兩個以上的事物,從淺到深,從低到高,從輕到重的;或從深到淺,從高到低,從大到小,從重到輕,用文字層層遞進的逐次表出的一種修辭。目的是要把讀者聽者的感觸,逐漸引到頂點。
這裡的關於層遞的介紹,我關注的是從低到高,以及從高到低,這裡光看五線譜也能明白,最簡單的樂句,分為水平、上行型、下行型這三種是最基本的。
水平是這樣 2 2 2 | 3 3 3 | 5 5 5
上行和下行在聽感的差異,實際上就和爬樓梯,以及下樓梯的感覺很像。
上行 1 2 3 5 | 2 4 5 7 從低音慢慢往上爬。
下行則是高往低 5 4 3 1 | 6 4 2 1
這當然是最簡單的形式,但假如加入變化,便能夠讓整體樂句,同樣表現出上行或是下行的聽感。
頂真:前一句的結尾,來作後一句的起頭,叫做「頂真」。
連珠法:是句與句間的頂真。
例:
5 3 3 | 3 3 2 | 3 2 3 4 | 3 4 5
5 3 3 | 3 3 2 | 3 2 5 5 | 5 ----
這樣前一句和後一句的關係,大家應該一看就能明白。
連環體:是段與段間的頂真。
例:
5 3 3 | 4 2 2 | 1 2 3 4 | 5 5 5
5 5 5 | 4 2 2 | 1 3 5 5 | 3 ----
這邊我所做的是第4和第五小節的形式,這只是示範而已,真正運用上,段與段的頂真,應該會用在主歌和副歌之間,又或是主歌副歌和間奏、尾奏的連接處。
這種僅僅是整段的頂真,也能因為這樣個改動,有了不同的聽感。
回文: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好相反的修辭法,叫做「回文」。
有寬、嚴之別:凡文句中的前後兩句,其語詞排列的順序完全相反,也就是後句為前句的倒讀;這種詞序回環往復的修辭, 屬於『嚴式的回文』。
例:
5 3 3 | 3 3 5 | 1 2 3 4 | 4 3 2 1
5 3 3 | 3 3 5 | 1 3 5 5 | 5 5 ---
嚴式就是前後句,順序完全相反。
其次,如果前後兩句的句型相同,前句句首的詞語和後句句尾的詞語相同,前句句尾的詞語和後句句首的詞語相同,甚或在頂真的句串中,最後一句句末的詞語,和第一句句首的詞語相同,這都屬於『寬式的回文』。
例:
5 3 3 | 3 4 5 | 1 2 3 4 | 4 4 1 1
5 3 3 | 3 6 5 | 1 3 5 5 | 5 2 4 1
寬式就比較靈活,只要求頭尾相同即可,中間想要如何變化都可以。
錯綜修辭: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故意抽換詞彙、交蹉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叫做「錯綜」。
這個應該是進階的運用,將上面我所提的修辭法,先自然的運用在樂句編排上,但是到最後,卻盡可能的去進行「破壞」,將本來平鋪直敘的樂句,轉變成更具有層次感的旋律。
我還沒到這一步,只是覺得這種修辭法,以後應該也用得到,便將它列了出來。
隨筆
關於這些修辭法,我以前也沒有學好。
是無意間在一本書裡,讀到可以將他們運用到編曲作曲,再加上我這段時間,有嘗試對著鋼琴伴奏填詞,經過實務經驗,發現到一首歌裡,事實上樂句重複的次數算很頻繁。
既然這樣,讓我想通,或許一首歌我只需要寫兩個八小節,再經過排列組合,這樣一首歌就誕生了。
而且我也不用一開始就鎖定流行音樂來創作,因為一首流行歌,至少需要8個8,甚至更多,那對我來說難度有點過高,那我為何不先嘗試,創作1個8或是2個8的歌曲。
這種篇幅的歌曲,我想到的就是兒歌、童謠,這也是為何我這篇會以「小蜜蜂」為例,關於編曲作曲,我應該會從兒歌開始進行,等累積了足夠編排的經驗,以及對樂理和樂句的認識後,再來挑戰流行音樂的也不遲。
寫兒歌便是我目前給自己,所設立的挑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