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句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前因為印刷術還不夠發展,再加上教育不普及,識字率很低,別的不說,我的祖父祖母那一輩,就有很多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其他字也沒認識多少。

所以一般老百姓,以前是沒機會讀書的,而且他們生活壓力很大,更不用提什麼出外旅遊了,能夠讀書和四處遊山玩水的,只有富貴人家或是當官的。

因此這句話,在古代其實是非常狹隘的,因為真能這樣做的,非富即貴,一般平民哪裡有這樣的機會。

隨著教育普及,民智打開,這句話卻出現了反轉,變成了與其讀萬卷書,還不如行萬里路,不說國外的情況,台灣本就是文化沙漠,而且自己國家的人,在從學校畢業後,除了本科的書籍以外,其他書愛閱讀的人,少之又少。

也不是說閱讀,也多麼了不起,這個世代資訊來源是很多,網路論壇、YT、Podcast等等,只要有心,終生學習是沒有問題。

可是書本不怕外在世界如何改變,書本依舊還是書本,有些核心、更深層的知識和智慧,想要知道和了解,最簡單也最快的方式,還是去找書來讀。

行萬里路,真的能夠讓人眼界和想法打開嗎?我認為這很看人,我就認識已經接近環遊世界的人,但是他的想法,還是很封閉,並沒有因為不斷接收到新知識,而有所改變。

那麼讀萬卷書,如果不去實行,又會變怎樣?閱讀的過程,腦海裡很常會蹦出想法,我覺得這樣的想法,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寶藏」,最好將它們逐一記錄下來,裡面想必有些,是自己很想要去實行的。

如果不去做,內心會時不時泛起遺憾、可惜之感,當然可以總是無視它,久了那遺憾會不斷擴大,甚至到令人難受的地步,這時就有人會選擇麻痺自己,透過飲酒、女人、賭博、毒藥等負面的東西,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去做不想做,可能會有「無數」個理由,但是直接去做,只需要一個念頭,因此,相較於讀萬卷書,我更看重的是,閱讀之後,所帶來的改變,透過實踐和行動,不斷反思,又會回過頭找更多書來讀。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行萬里路,也就是旅行,往往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自己許多具突破和超越性的作品,都是在旅行途中或是回來之後。

平常我都是處在博覽群書的狀態,讀萬卷書更像是目標,現在進行式的感覺,讀久了,思緒可能會出現念頭不通達的狀況,而出去旅行,等於是往思緒裡,傾倒進新鮮的活水。

這樣靜則讀萬卷書,動則行萬里路,讓我想到朱熹的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既可保持行動充沛,還能永不止息的帶來新的養分。

這是我從去年開始,頻繁出遊後,回來沉思時,從中發覺到的道理,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都很重要,應該同時並行才是。

我很幸運很好命的是,很年輕的時候,便養成閱讀的習慣,隨著經濟狀況改善,也有大量出遊的金錢和時間,每個人的修煉方式都有所不同,而這就是我現在所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