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幅「持石榴的聖母」站在C位的,當然是聖母,他的表情雖然慈祥,神情孤寂落寞,好像抱著基督是件無奈,令他絕望的事,越看越給我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不知道是誰欠聖母錢不還,還是被小耶穌搞得,昨晚睡不好,反正一看,就覺得聖母很不高興。

 

持石榴的聖母 (4).jpg

 

而懷中的小耶穌,去十分冷靜,他是畫中唯一一位穿透畫面,正眼望著站在畫前的我們,小手抓著象徵著受難的是石榴,眼神卻有著不是他這個年齡應有的深邃。

 

持石榴的聖母 (3).jpg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讓它在眾多的聖母畫當中,讓我留下最與眾不同的印象,這幅畫裡聖母由好幾位天使簇擁著,他們或喜悅、或沉思、每一個都姿態和表情都不一樣,透著他們各自的想法。

人也好,畫也好,想要與眾不同,甚至讓人永遠記得,並不需要特別搞怪什麼,想這副畫就示範了一種方式,他讓聖母表情流露出無奈被迫,可是他懷中又抱著小耶穌,不禁會讓人多作聯想。

 

持石榴的聖母 (2).jpg

 

是什麼事讓聖母,會如此絕望呢?是為了這個不請自來的孩子,還是擔心自己的命運乖舛,又或是小耶穌他之後的人生呢?

這時候的聖母,應該還無法確定自己的孩子是聖人,神示和天使說的再多,在他眼裡小耶穌,就是一個嬰兒,急需要人照顧。

 

 

抱歉,我兒子是耶穌!


基督教和希臘神話,是西洋文學與藝術的兩座大山,但凡要了解或是鑽研的,都需要這兩塊下功夫。

聖母瑪利亞,在許多關於耶穌基督的畫作裡,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的故事,也常受到對基督教有敵意的人士攻擊,批評說哪有可能「處女懷孕」,對此我是一翻而過,讀聖經時,應該自己有判斷能力。

不需要抓住某些不合邏輯的點,便全盤否定到整部「聖經」,對於懷孕這件事,我反而沒那麼在意,我更加關注的是,一位母親在得知自己生出神之子,之後的心理變化。

雖然聖經裡,可以讀到好幾段天使降下的啟示,只是那些太過奇幻,我還是比較喜歡關注人性,就是聖母對於基督的母愛和關懷。

孩子不管他成為怎樣的人,在外面世界多有成就,可是在母親眼裡,還是會當他們是自己的寶貝、心頭肉。

那麼聖母看著這麼不走尋常路的耶穌,他會完全放心嗎?我覺得很難吧?因為主耶穌在受難之後,真正復活前,並不能讓人完全信服他是救世主。

關於他的治病,或是五餅二魚,雖然是某種神蹟,可是還是會受到別人的挑戰,質疑他並不是自己所宣稱的,被上帝派人間,替所有人類受罪的,他的說法,始終受到挑戰。

在基督教宣傳教義的時候,聖母始終跟著他,他旁觀兒子的變化,和旁聽兒子所說的話,試問他真的懂嗎?以前的教育那麼不普及,而且沒有書本流通,聖母真的能明白自己的兒子在做什麼嗎?

福音書裡,好像沒有提到耶穌從出生到開始傳教,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 所以我們也無從得知,他是受到怎樣的教育,和其他同齡人的人際關係如何。

當福音書再次提到耶穌的時候,已經是他開始四處傳教的模樣,我對聖經讀得還不夠透徹,想不起來耶穌和聖母的關係,其實只是想知道他和母親的關係如何。

 

身而為人,要懂得感謝

文藝復興,是劃破黑暗時代的光輝,讓人真正的從神、宗教信仰當中解脫出來,回歸到人的本身,那時候的文藝有如此驚人的力量,當代還能不能重現呢?

個人喜歡西洋藝術只有兩個時代,先是文藝復興,後是印象派,會喜歡他們都是因為人的關係。

文藝復興是真正做到讓大眾,回到自己本體,開始重視「身而為人」這件事,而在文學、雕像、繪畫當中,大量出現,取材在平民老百姓的模板,不再像過去那般高不可攀。

而印象派則是畫家「本人」比他的畫作,更加吸引人,有時候我對梵谷、高更、塞尚,或是同時期的藝術家,他們的畫作沒到很了解,卻都對他們每一位的個性,神往不已。

當代社會人活得越來越不像「人」,該怎麼做,又或者說該怎麼救呢?我想那個解答藏在文學和藝術當中,這也是為何我會努力,在這兩個領域耕耘的原因。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找文藝復興時期,有關基督教的壁畫、雕像、繪畫,可以輕易的發現,經過這段時期的摸索,從此西洋文藝,開始增添了「人味」,而這也是我喜歡西洋文藝的原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波提且利 持石榴的聖母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