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看經濟的44堂公開課: 用地圖讀懂44個觀點,破譯經濟新聞背後的真相
経済は地理から学べ!
作者: 宮路秀作
譯者: 周芷羽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9/02/1
所謂地理,就是地球上的道理。
土地與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正因有限,價值取決於需求與供給的變動。
人類文化之所以興盛,原因在於,都是以最適合自然環境的形勢發展起來的。
經濟是由「四種距離」驅動的
「物理距離」:出發地和目的地之間。
「時間距離」例:三十分鐘車程。
「經濟距離」:移動所需的費用。
「感覺距離」:隨著感覺不同而表達的距離。
水的體積占約十四億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其中為陸地水約2.5%,僅有少許是水蒸氣。
其中陸地水,68.7%是冰雪與冰河,30.1%地下水,2.2%地表水。
中國積極對非洲提供的援助形成,是投資與貿易。
所謂人口承載力,是能養活居住於某個地區的所有人口的能力。
當老年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的7%,就是進入高齡化社會。
將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關聯的知識,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愈是增加知識,能串連的東西就愈多,內容就愈有趣。
因為學習地理,才能清楚看見現代世界。也由於看清這個世界,就會不斷湧現「為何會變成這樣?」的疑問,這就是開始了解歷史發展的契機。
了解地理的話,會覺得歷史更加津津有味,而且也能讀懂未來。
短評
學生時代,我是喜歡歷史多過地理,那時很喜歡歷史中,所發生的大事件,之後開始讀奇幻小說,隨著故事裡角色,在奇幻世界裡探險,部分小說都會附上地圖,加上我玩了很多線上遊戲,裡面地圖,也是很吸引人的元素。
我先是對地圖產生興趣,進而開始研究地圖學,從而找地理相關的書籍來看,也在裡面知道地理的迷人之處,很多歷史事件,之所以會發生,背後都和地理學有關,我非常喜歡本書所說的:『地理學像是一條線,能夠串聯起各領域知識。』
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從地理、歷史、居民性格到語言
作者: 梅棹忠夫
譯者: 蘇文淑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4/11/19
京都人早就習慣了學生乖離體制,狂狷、叛逆的行為,反正大家畢了業後,就會沉穩一點,年輕時放縱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
絕大部分的京都市民,都不在這些觀光景點附近。大多市民對景點根本一無所知,也沒興趣了解,而觀光客所看到的京都跟市民心裡的京都,很可能大不相同呢。
京都是個學問之都,藝術之都與宗教之都。
京都市民裡只有少部分人靠觀光吃飯,大多數市民根本跟觀光毫無關係,也沒從觀光上得到什麼好處。
京都的文化原本就是為了京都市民而存在,不是為了遊客而存在。京都市民沒有義務,要為了觀光課而把自己的傳統文化變得大眾化。
語言這檔子事,絕對會隨著時間演變,沒有說哪個時代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
京都話之所以為京都話,最重要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腔調。
語言是一種會隨著時代變化的東西。
短評
因為曾在京都自由行,所以對於京都有些許感情,拿京都來對比台灣的城市,我想到的是府城,但是這幾年台南的發展,早已經亂了套,地價更是飆漲,連在地的台南人都買不起。
在京都旅遊的記憶,他們的古蹟周圍,都不會出現高樓大廈,即使有也會有一段距離,而不是台灣這裡,是由高樓大廈在包圍古蹟,拍照留念時,都很難避免,會拍到現代化的建築,這真的是令我很反感的一點。
而這本書,所提到的京都話,因為日本從以前各地,交流便很頻繁,大家是在同一種語系下,發展出各地區特色的方言,最近我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族語,看到那些分類,很懷疑原住民族的祖先,以前是都只宅在家裡,不到外地去交流的嗎?怎麼沒誕生出共通語,這部分我很不解。
台灣原住民族語,只停留在各地區各種族的語言,從來沒有共通語,沒有能互相溝通的語言,遇見了怎麼辦?打架打戰嗎?他們過去好像也不是這樣,還真令人好奇啊!
沖繩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琉球王國的前世今生
作者: 朱宥任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26
沖繩本島的面積約一千兩百多平方公里,和桃園市差不多大。
北中南三強的競爭,最後由中山統一劃下句點。
明太祖送了福建移民「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
中國三國時期,以及日本戰國時代,這兩時期的共同點,就是在國家動亂之下群雄並起,因此誕生了許多鮮明的英才,所以即使傳唱了數百年,依然為人津津樂道。
OS
讀琉球的歷史,真的很有戰國風雲,劇情跌宕起伏,相當精彩,我都會想這樣的歷史,為何台灣原住民族沒有,平地和山地原住民族不可能和睦相處吧?
為了生存,想必打了個底朝天,如果正史沒有,那麼我就來自編,來為他們撰寫幻想中的島國爭霸風雲。
三線(樂器)有數百年的歷史,任憑沖繩怎樣捲在中、日、美等大國之間,傳唱也從未中斷過。
宮古島原先是農村社會,眾人推舉有能者治理,但演變到後來成為強豪各據一方,互相火拼。
將觀光重點,擺在讓遊客沉浸於模擬古代琉球的空間中,讓人徘徊在古宅民間,欣賞民俗技藝。
既然沒人寫這塊,那不如我自己來?
OS
我也是這樣想,台灣有很多領域,是沒人關注的,我這麼閒也不差錢,那不如讓我來幫祖先們編寫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吧。
短評
這本書裡,說沖繩和台灣很像,看完只會莫名,這到底哪裡像了,沖繩在被日本吞併之前,人家可是建立了好幾個王朝,台灣有嗎?
沖繩本島,以及石垣、宮古島,上面有大量的遺址,那些都不單只是史前遺址,是王宮城堡時期的遺址,台灣有這些嗎?不看明清時代的,台灣原住民族除了平民的建築群,我想像不到,台灣有同樣等級的遺跡。
從政治體制到建築遺址,台灣輸給沖繩不只一個檔次,台灣之所以能有現在,還不是接納華夏文化的洗禮。
將日本拿掉,沖繩還有數不盡的過去歷史,可以訴說追尋的,但是如果將華夏所帶來的影響去掉,台灣只剩下原住民族的文化,只是現在的原民文化,有保留了多少以前的風土民情呢?這裡面可以從地理、歷史、經濟、氣候的角度進入,最後產出作品,不覺得工作量很多嗎?
慢慢來,我是能寫出自己的島嶼戰記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