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說說這幅畫,最主要是樂高旗下的「LEGO ART」系列,在2023年,推出了新商品「31208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對於用樂高來組成畫作的,我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從去年梵谷的星空,再到這幅神奈川衝浪裏,都是我很喜歡的畫作,可是樂高的,它是運用顆粒的積木,去表現色彩,即使透過堆疊的形式,來增加層次感,但還是沒有到讓我很喜歡的程度。
這幅《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其代表作冨嶽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不僅展現了強大戲劇張力與美感,甚至被視為史上再創作次數最多的藝術作品。
在北齋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浪與水是長年的重要主題,他描繪出人類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顯得多麼渺小。這種超越時空的普世經驗,對於現代日本人來說,仍能深感共鳴,而《神奈川沖浪裏》正是此主題的代表作,滔天巨浪在北齋的詮釋下,提醒著我們人類的生命是如此脆弱。
畫中表現出神奈川外海之巨浪席捲漁船的畫作,它的在浮世繪當中的重要性,已經到了人們只要一談到浮世繪,腦中可能會浮現出這幅畫裡,滔天巨浪的畫面。
整幅畫天空與海面,各占去一半的區塊,觀賞者賞畫的時候,馬上會被左半邊的白花花的大浪給吸引,畫者藉由落下的白浪花,將它們描繪成爪子的形狀,呈現出張牙舞爪的態勢,彷彿要將置於畫中間的富士山給吞沒。
而在中間部分的海面上,有三條船,在滔滔的海浪之中,驚險的載浮載沉,船上的船夫們,趴在船上面,死命抓著船槳,試圖控制船的穩定,不讓它就這樣反覆。
畫家透過遠近的對比,將原本雄偉的富士山,進行大幅度的縮小,海浪因為是近景,加上畫家的誇飾,讓觀者會有種錯覺,海浪是比富士山大的,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海浪再怎樣,都不可能吞沒富士山,但是在這幅畫裡,觀看過後,都會留下富士山,岌岌可危的印象。
對於觀浪的經驗,我曾在台東經歷過,那時是地方台的記者,所以有幸遇到颱風直撲台東的狀況,諸如颱風來襲前的寧靜、外圍環流掃過來的陣陣大浪、還有颱風的當下,這對我一個久居大都市的人來說,是很新鮮的感受。
台東有一條蜿蜒綿長的海岸線,而我住處的附近,便有海濱公園,便有把握颱風來襲之前,跑去觀浪,因為颱風的關係,海濱早已拉起了禁止線,但還是站在高處,遠遠欣賞那片驚濤駭浪。
那是屬於大自然的力量,而人對於大自然本身會帶有恐懼感,會不自主的想要保持距離,我是站的非常遠在觀浪,而藝術家能捕捉到大浪捲起的瞬間,將它畫進畫作當中,變成永恆的意象。
大自然是恐怖的,只能遠觀不能靠近,但是畫作就不一樣,人能夠以常識去認為看畫是安全的,但畫作裡的大浪,完全不遜於現實中的大浪。
畫本身雖然是靜態,但其中更具力量感,而人能夠拉近距離欣賞,現實和畫作雖然有其分別,但是或許畫作能帶來更長遠的感觸。
畢竟大自然的潮起潮浪,是有時效性的,颱風終究會過去,雨過天晴之後,一切又回到最初的原貌。
而畫作呢?它會定格在那邊,每一次欣賞,感觸都會有所不同。
我搭船的經驗屈指可數,而且都是短程的,從來沒有體驗過,在外海遭遇一陣陣大浪,是怎樣的感覺,更多的是只能依靠電影,戲劇張力的表現,去體會那樣的處境。
而關於畫作的名稱「衝浪」,這樣的活動,我有幸在台東體驗了一個夏天,那時剛好認識到有在衝浪的朋友,就在他們的引導下,開始接觸衝浪。
台東幾處衝浪熱點,是我那時假日的去處,和他們相約入住衝浪客棧,然後一整天都泡在海裡,享受著衝浪的樂趣,對於衝浪這項活動,帶給我人生很多不同的改變。
我現在的筆名「岳浪」可以說,就是在衝浪時聯想出來的,因為衝浪,也讓我養成了看海的時候,會去觀察海浪的頻率,通常是長浪比較適合衝浪,短浪過於零碎,力量一下便散去,無法集中在衝浪板之下。
衝浪時,從衝浪板上摔下來,是十之八九的事,但是處在那樣的環境,你根本不會想到失敗挫折感,反而會調轉浪板,再一次游到外海,等待下一次好浪的到來。
我們人會停滯不前,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想太多,害怕失敗,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其實根本不用這樣,就活在當下,享受其中便可。
如兒童玩遊戲,他們會不停地玩,即使遭遇失敗,還是會繼續挑戰,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人會越活越膽小,不太敢去嘗試,漸漸的變成故步自封,我是覺得大人們,更應該像兒童學習,讓自己重新找回那不認輸的初心。
神奈川衝浪裏,是畫家透過畫筆,將大自然投射在畫布上,短暫的片刻,成為永恆的畫作,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我們更應該像這樣的精神看齊,讓自己短促的一生,綻放出永恆的光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