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愛罵人,然後又很記仇。

手邊有風雲時代出版的魯迅作品集,接近半套,都是在舊書攤,遇到後買回來的,這一系列除了小說之外,大部分都是雜文,篇幅都不長,這幾年鬧書荒的時候,都會把他的作品,拿出來重讀,每次讀都會被老先生,愛在文章裡罵人的性格,給惹得苦笑不已,有這樣筆仗的閒工夫,為何不多創作一些作品,作品越多對後世越好,是我目前的想法。

那時老先生的文章,會投稿到報紙,加上那時平台也只有那幾個,有人讀便有人寫,不像現在網路這麼方便,人人都是自媒體,都可以發表,結果根本沒多少人看,那時老先生只要被人攻擊,很自然地會展開反擊,而他在文章中,那種明明是要打對方,卻又不明說的字句,讀在我這樣的晚輩眼中,真的會覺得老先生很矯揉造作。

這樣的筆仗,跟現代人在臉書、IG、批踢踢上發廢文,互相揭底、爆料,其實形式上根本一樣,和前幾年rapper在網路上互相diss一樣,我們不要只會打字、純打打嘴砲,用作品說話吧!出歌出作品反擊啊!老先生是寫小說的,怎麼只寫雜文反擊,而且一篇還不夠,一連數篇都是同樣,而且你以為老先生發洩完,可是在其他文章裡,卻會有意無意的,提到對方的痛點。

我是讀合集的,同期的文章會收錄在一起,前後讀起來,這都過去好幾個月,老先生還在記仇。

 

翻譯這件事

我本身沒能力讀原文書,想讀那些國外名著,只要有翻譯作品,都會想辦法找來讀,可能因為自身不具備外文能力吧?對翻譯這件事,已經在好多前輩的文章裡讀到,老先生也不例外。

這些作家,本身是既寫,同時又翻譯,其實我不清楚去爭論翻譯這件事,意義在哪裡?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是以翻譯國外的作品,多,把自己國內的作品翻譯出海,少,真正需要逆轉的不是這部份嗎?設法改善台灣的文學作品,在國際能見度不高,和出不了國的困境,停留在爭吵國內的翻譯作品,或是以何種方式翻譯,硬譯還是順譯,這些爭議點,即使到了當地,還是在吵這些。

在台灣,只要我們想,可以讀到各國作家的作品,還有針對特定國家,所整理的文學、藝術史的專著,讀之後恨快能從中認識到,該國各時期的創作者,想問的是,國外有這樣的作品嗎?我們會對特定國家感興趣,進而想了解該國的文學和藝術,其他國家難道不會嗎?如果會的話,他們該如何認識我們?如果是不會,為什麼不會呢?

很多時候,我們是從電影、小說、音樂、繪畫、詩歌、認識一個國家的,而這些作品,之所以能被我們讀到,正是有被翻譯進來,那我們國內的作品,是否也能享有同樣的待遇呢?如果國外沒人願意翻譯,那不如由台灣人翻譯出去,這才是我認為翻譯領域,真正該正視的。

 

魯迅他的小說

印象中有評論家這樣說過「魯迅的小說,反映出強國人的內心和人性。」這句話當時說出來,還覺得沒怎樣,可是離老先生離世都幾十年了,還在說他的作品,反應出當代的強國,那有問題的是時下的政府和強國人,為何都經過這麼多年,強國在建設、經濟發展有進步外,其他方面,還和老先生那時所看到的,各種情況都一樣。

或許,強國人會牽扯其他國家的文藝作品。有個說法叫普世價值,而老先生寫的那不叫普世價值,他筆下所寫的,就是他所看到的強國人;莎士比亞、易卜生的戲劇作品,即使換了國籍,人們讀過之後還能從中感覺到共鳴,這叫做普世價值。

海明威《老人與海》、赫爾曼·梅爾維爾《白鯨記》,就算沒真正出海捕過魚的,一樣能從故事裡有所感觸,那也叫做普世價值,唯獨魯迅的小說,並未上升到普世價值,只反映出強國人病態、阿Q、孔乙己這些,都無法反應出台灣民眾,唯一還能在其中得到共鳴的,只剩下強國人。

時代會變,人性也會成長,現在台灣人去讀賴和、楊逵、葉石濤、鍾肇政的作品,共鳴已經淡了許多,可能還不會將他視為多了不起的作者,可是強國到現在,還是把老先生捧的很高,這當然不是人民捧的,全部是中共中央在背後推上去的。

 

魯迅這個人

最早遇到他,應該是高中,那時還未接觸西洋文學,真的很長一段時間,認為他寫的小說極好,可是隨著自己在文學方面的眼界打開,老先生的原形畢露,在中國那時他的確一枝獨秀,可釋放到歷史長河當中,只會被其他作者的光芒,蓋過他所呈現的作品。

會被老先生,觸動到的只剩強國人,台灣如今的教育,還是把學生緩慢的教育成強國人,而不是當台灣人在教育,現代的台灣人,讀老先生的作品,或許還會被激勵,深深認為故事所說的環境,就是現在的台灣的寫照,我還真擔憂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台灣人是台灣人,應該思考從中華文化裡,徹底脫離出來,了解自己的歷史,愛這座島嶼過去和現在,創造屬於台灣獨有的文化,期待未來有一天,我們的國人,讀魯迅的作品時,能夠明白我們台灣人,才不是這樣的,期待有那一天的到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魯迅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