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與門派

 

找老師,以及決定從什麼門派入手,是許多學習藝術的人最急切的事

 

我覺得我們應該是要學習繪畫,希望將來能創作自己的作品,不應該以一心以學會哪一派、哪一法為目標。中外各派各家我們雖不可能學遍,起碼應有相當全面的了解,或者可以學習與嘗試,以增進藝術修養。

 

好老師必引導你從基礎的訓練入門,一步步引導你一邊自己追求,一邊借鑑他人,慢慢找到你自己的道路。

 

模仿與創造

 

世界上可以說沒有百分百的創造。文化是積累的,藝術也一樣是傳承的。模仿是傳承最直接的途徑。同時也是學習極有效的方法。

 

臨摹(練習):面對原作以相同或相近的工具材料,揣摩原作的技巧,忠實地摹畫。是直接、完全的照原作臨摹。

 

仿效(習作):不是面對名家作品的臨摹,而是以名家的觀念、技巧種種特色來作畫。看上去很有某家某派的特點,但對象、構圖、構思是自己所設計的。是不依範本的模仿。

 

破繭而出(創作):是師其創作精神、思想。是參考原作,自出機杼,成為相對的創作。它可能是「舊酒新瓶」,也可能是「新酒舊瓶」。破繭而出有時相當於已有的作品「變奏」。

 

歌德重新詮釋「浮士德」,重新創造。把他自己的人格精神與人生體驗與浮士德結合在一起,成為與原來的傳統相當不同的人物。

 

事實上,莎士比亞大部分的作品也都取材與已失佚的舊劇、外國傳奇故事、民間傳說。不過,都經過莎翁重新剪裁、變造、加工。即使是西方第一地位的荷馬,他那頌讚神和英雄的傳說的兩篇偉大的敘事詩《奧德賽》和《伊利亞德》又何嘗不是自古老的民謠。

 

其實,人類的創造,多半是過去已有的創造的翻新、變奏,百分之百的獨創的並不多。只要有新發明、新思想、新的表現方式,便是新創造。從這個角度來看,模仿------創造的兩端,是辯證的矛盾的突破,完成了新生的創造。

 

臨摹的真義

 

臨摹不但有正面意義,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學習途徑。

 

師其心,不師其跡

 

臨摹的真正意義與方法是通過感官()再用心體味,用腦理解,然後學習、吸收,成為我的營養,以助我之成長。臨摹主要在學習、體驗前人的經驗與優秀的表現方法,提昇我們運用工具材料的能力。

 

西方的傳統是以模仿自然為目標。重客觀,要呈現感官所能捕捉的真實。

中國的傳統是表現主觀心靈對自然的感應,較重視主觀情意的發現,要表彰的是心目所能興發的意趣。

 

分離派:克林姆、席勒、柯柯西卡

 

歐洲表現主義的畫家:他們的畫一言以蔽之是人文精神。表現人的處境,人生的痛苦與無奈,挖掘人性的真相,總之是以「人」為中心。(孟克、珂勒惠支、莫迪里阿尼)

 

生存是一個痛楚掙扎的歷程。與孟克相似,他對愛、慾、生、死有強烈的感受。放縱、以愛慾來逃避生存的痛苦,正如以酒來麻痺心靈。

 

借鑑與融匯

 

借鑑就是從已有的事物上仔細觀察學習,以資取法、警惕的意思。

 

借鑑有兩方面,古語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句話。就是借鑑的真義。即:一方面吸收它的精華,吸收它適合於我的部分;一方面揚棄它不良的,不適合於我的部分。借鑑不是照搬,不是照單全收,而是有自主性的選擇,什麼是你所要的,什麼是不適合你的。

 

融匯就是我們吃了許多不同的東西,要能變成自己的血肉才是最佳的結果----自己的風格。

 

三種方式

接合:把兩樣東西用黏合劑結合(木頭與塑膠黏合在一起)

混合:把綠豆與紅豆攪拌在一起

融合:二氫與一氧化合而為水,原來各物消失,合成第三物。

 

越是往深入的層次去追求整合、提昇,要做到天衣無縫,遠遠超過表面生硬的拼接與攪混,才能創造出一個新的「生命」。

 

中外的交流與融匯,絕不能忽略了自己的主體性。即是要以創造自己的新生命為目標,以外來營養來促進新血輪的生長為手段。

 

怎麼往融匯的路上去努力,只有多接觸東西名家的作品,用心體會,才能悟道。

arrow
arrow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