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黃仁宇


書名: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黃仁宇 

內容簡介:

這一本集子收錄了黃仁宇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過的三十三篇歷史文字,發表的時間自 1987 年年初到 1989 年夏天。所包括的內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點則在具體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前後連貫,通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主,所 紀事之影響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積累之則與我們今日之立場仍然有關。

自明朝至現今的一段,原擬定也照同樣體裁敘述,只因歷史的進展成螺線式,愈至後端積累的分量愈重,內容也更複雜,其安排不容易保持文藝副刊的風格及篇幅的限制。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系列史論,的確完全擺脫了既往的學術論文體制;他往往抓住某個歷史事件即一路鋪延而下,在濤濤的時間黑流中,一一還原事件的面 貌。黃仁宇的理想是希望高中程度的讀者,就可自在的閱讀這些著作。不過這種寫法,他自謙不一定是最好的、唯一的,他說這只是一個起點,但願能改變以往的寫 史觀念。黃仁宇衷心期盼別的歷史學家能尋出更好的形式。

黃仁宇在他的歷史著作中,一再揭櫫「大歷史史觀」,提倡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條件重新檢歷史。他自述此一史觀即是:作者及讀者,不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其重點在將這些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互相印證,也不只 抓住一言一事,借題發揮,而應竭力將當日社會輪廓,盡量勾畫,才不至於因材料參差,造成偏激的印象。黃仁宇的這種嶄新觀念,實際上全由生活煎熬所致,其學 術成就,事實上是因命運的困蹇躓踣得來的。

前言:        

在剛拿到黃仁宇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先感覺一下,其實本書算很薄了,三百多頁,但他敘說的歷史,卻是上至孔、孟,下至元順帝,整整跨越近二千年的時空。大多數學者若要談這段歷史,就算不寫個洋洋灑灑三大冊,也要來個七、八百頁。在看了一下篇目,大概可以了解到作者,在撰寫浩浩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時,摒棄了傳統的序年方式,並非從史前人類到三代的夏、商、周,一路寫到明清、中華民國止,而是挑出有劃時代意義的人事物為主題,進而分析當時時代的背景,更提出針對當時環境對此朝代所產生的影響,而對後來的時間發展有何關鍵,亦是討論的範圍之一。此外,對於一些獨特的事件,他 更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來解釋或是剖析。而封面上所寫的「大歷史」的觀點,在在強調某一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前因後果,不僅受前面事件的影響,更是後來事件發生的導因,環環相扣,因因相關,不單只計較當事人的賢愚得失,而是要追索端倪可以去到幾百甚至幾千年前,以及該事件對後世以至現在的影響,這也與我以前接觸到的歷史觀點,有所不同。

內容探討: 

本書在創作上有兩大特色

(1)跳躍式寫法,只談概念,不談細節,各朝代選擇最為重要,且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來敘述。

(2)為預埋伏筆。常在文章末段,拋下一個思考性的問題,說明此一問題留待下章說明,有如同章回小說那般,往往在段末加上,【欲知端底、且看下回分解】,會令急於獲取答案的讀者們,不斷地翻閱下去,手不釋卷,是一種無形的讀書動力。

作者在一開始,就跳脫一般傳統通史著作的寫法,直接切入到孔孟的中心思想,再通盤檢討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孔孟思想對當時社會思想的影響。

而在後面幾章中,以一個長遠的眼光,將幾朝代綜合來看以突顯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在重要的歷史事件加上自己的看法,依他的觀點分為三個時代,第一帝國即秦漢 兩朝,自秦始皇統一起,確立以小農經濟的中央集權社會的制度,第二帝國由南北朝的北周為起點,經歷隋唐宋三朝,這是一個尋求進步,具開放性、競爭性的時 代,而第三帝國就是明清兩代,這是收歛、內向、非競爭性的停滯局面,這影響到近代中國落後的社會經濟形勢,以至受列強欺壓.而魏晉南北朝及元朝則是中間的 過度期。

講秦始皇時,不批評其焚書坑儒的作為,反而強調秦始皇之所以可以統一中國,都有其背後的推力,有效的賑災水防、防外患的需要,促使中國從戰國的群雄爭霸,進 而走向統一;提到漢武帝,我想大家在過去都有讀過張騫通西域,飛將軍李廣、衛青、霍去病如何大破匈奴,把匈奴往西趕的歷史故事吧,但在本書中,作者寫到的 是武帝本紀內有記載到當時常有憂水患、憂災荒,而且北方綿亙兩千多里的國防線與年平均15英吋降雨量線恰恰吻合,不斷的提示我們,歷史並非全然是人為的。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一直是許多劉氏子孫心中的痛,小時候爸媽更告訴過我,以後不能跟王氏的交往,長大後雖然了解只是不希望我忘記歷史上那傷痛,本書扣掉了對其的批判,就歷史方面來評論王莽篡漢這件事,王莽之所以會篡漢,實為時勢所驅,也可說是時勢造英雄,因為當時西漢末年,對內:昭、宣、元、成、哀帝,年幼短命早死,也幾乎都無嗣,皇帝的廢立都有賴太后那方面出面,也就是所謂的外戚,漸漸的權力就轉移到外戚的身上,對外:中央政府失去對下層的控制,再加上 黃河決堤,流民無法周濟,也有其他水旱疫疾之災,也就因為這樣,百姓們急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領袖,這也讓王莽有這個機會登上歷史的舞台。

最後來講講南宋,一直以來南宋在我眼裡,是個積弱不振,貪生怕事,亂殺功臣的時代,但看了本書之後,我也有了新一層的認知,南宋第一個皇帝是高宗,他經歷過 了靖康之恥,過著被金兵追殺,嚇都嚇到沒膽了,即位不未久也被金人追逐於江浙沿海一帶,甚至有過一個時期亡命於海舟之上,好不容易逃到臨安,當然會想一直 過著皇帝的生活,偏安一方,在加上北宋以來的重文輕武、中央高度集權,整個制度上的不健全,雖然有南方工商社會高度的發展、人口也是人家少數民族的好幾 倍,更有岳飛父子這樣的猛將,至始至終還是無法突破高宗那過去顛沛流離逃亡的心魔。

 
讀後心得:

各章中粗體字,都可以說是作者為各段落所下的重點,雖然就歷史的趣味而言,漢武帝時「巫蠱之禍」如何讓長安城血流百里、唐太宗於「玄武門之變」如何殺兄誅弟,都是足以讓人讀之掩卷而嘆,像是讀武俠小說一般。但若就歷史發展的整體而言,這些都只是插曲,雖能讓一個朝代的歷史更為豐富,卻無法呈現出朝代興亡的 本質。 作者追求的只在本質,當然就無需著墨於此,篇幅,自然也就不需太多。在他的筆下,他不會刻意的隱惡揚善,或過度的褒貶一位歷史人物。這對於我們讀書的學生助益良大,因為我們時常會帶上顯微鏡的目光,來批判評論功過,但往往因小失大、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而忽略了事實的根源,脫離現實,作者在本書中,再三強調,事出必有因,歷史的發展有其時空背景,任何的制度發展也都是沿著當時的需求而產生變化,並非無端冒出。經濟制度、宗教、軍事制度都息息相關,任何改朝換代都有其連貫的端倪可以看出。

各國在末年時,都會遇到天災、人禍、戰亂等共同的問題,回頭看看現在的台灣,天災方面:颱風、地震、土石流,人禍方面:政黨惡鬥、物價飛騰、自私自利,還 戰亂更有中共方面的威脅,這不就在在有種亂世的感覺了嗎?生在現在的台灣,我認為無論是誰都不會快樂的;只希望在上位者,能把以前讀過的書在拿來看,別讀過了都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