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麗娟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1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74442
裝訂:平裝

廟會是台灣民俗文化精華的場景,做醮、謝神、扮戲、拜拜
列為民間家家戶戶大事。

鄉村長大的孩子,廟會永遠是終生難忘的記憶,像是生命的臍帶

廟會文化,是台灣鄉土文化的縮影
廟會活動更可透過民間信仰、藝術、人文等多元面貌
真實呈現普羅百姓的生命觀與價值觀

讓傳統廟會工藝與戲劇得以知性與感性兼具下被瞭解與珍惜



廟會工藝

獅吼震古今

「舞獅」約在18世紀隨漢人傳入台灣
最早傳入的是「閩南獅」(含武館獅與宋江獅)
後有「客家獅」、「廣東獅」、「北京獅」陸續傳入

閩南獅在台灣落地生根後受台灣民俗風情、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
逐漸分為北、中、南和客家四大主流
其中又以新竹為界,南部以閉嘴獅為主
稱「獅陣」;北部以開嘴獅為主,稱「獅團」,但統稱為「台灣獅」

學習「太祖拳」有句名言:「五湖四海皆兄弟、河水相逢同一家
可看出習武之人行走四海,互相切磋武藝,不分你我的胸懷

舞獅技巧大多為武術的手法、步法、身法、腳法等轉換而來
所以舞者若沒有紮實的武術訓練
便無法將「獅」的神采、威猛與靈巧性充分表現出來

名人:洪來旺、洪文定

台灣獅製作工序
獅頭土模-獅頭布胎與脫模-安裝獅嘴-獅頭彩繪與配件-獅開光


銅鑼響震天

看似簡單的鑼,卻有著豐富多樣的絕妙表情

銅鑼是北管社團的主角,所謂北管器樂,實際上是一個編制完整的樂隊
包含三部分:鼓板類、銅器類、鼓吹樂。

每個行業需要的銅鑼各有不同的特質需求:
北管大銅鑼聲音要深沉長遠
獅團的大鑼聲音要高要硬
花鼓陣用的馬鑼聲音則要清脆短促

數百年來,大鑼、小鑼伴隨著台灣人的生命樂章
敲打出起起伏伏的悲喜與哀樂

名人:宜市林午鐵工廠

隨著時代轉變,世界音樂紛紛從古老傳統尋求創作靈感

製鑼工序
裁切銅片-敲打鑼臍-敲打鑼面-敲打鑼邊-焊接組合-調音


鼓聲傳千里

荀子‧議兵
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鼓的種類,大約可分為
台灣獅鼓、廣東醒獅鼓、大鼓(用於寺廟)、扁鼓
堂鼓、鳳陽花鼓、腰鼓、排鼓、八角鼓和板鼓

跳鼓陣
兩人一對手,一人持涼傘、一人抱大鼓,涼傘打迴旋
大鼓雙面打,邊打邊舞,另有打鑼手三、四圍住大鼓
邊打邊舞之,其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

台灣的製鼓重地在新北市新莊

日治時期,新莊老街擁有「布袋戲巢」、「戲窟」、「戲館巷」

新發想融合傳統 鼓文化新聲

名人:响仁和响仁和鼓文化館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製鼓工序
製作鼓皮-製作鼓身-紮桶-繃鼓-踩鼓-裝飾



神明巧治裝


神明衣,堪稱是台灣特有的創意產業
而且從興起、鼎盛、產業外移到自創品牌

神明也要時尚流行,傳統產業創意變身

什麼神明該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什麼官位要繡什麼圖案,史冊上都有記載
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媽祖-金黃龍袍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柳枝衣
是在白淨素雅的底布上繡蓮花和柳枝,彰顯觀音聞聲救苦
渡化眾生的慈悲心懷

中壇元帥李哪吒-戰神甲,手拿火尖槍和乾坤圈、腳踏風火輪

深入基層又平易近人的土地公
不僅保佑作物豐收、財源廣進又可守護家宅
傳統中土地公穿藍色「壽衣」,圖案以圓壽、仙鶴為主

濟公衣」佈滿各色補丁,又稱破衣,補釘數越少官階越大

三峽的清水祖師神格較高
穿米黃磚角衣,一般宮廟的清水祖師則穿紅色磚角衣

財神爺-元寶衣

名家-神斧藝繡,打出讓神明常換新衣

堅持純手工、客製化原則

要改走品牌之路並與上千家中盤及店面經銷商脫鉤
必定會引發抵制

積極擺脫傳統神明衣的刻板印象
融入流行的時尚設計元素,創意無限大


神明衣工序
量身-裁剪-描圖配色-平面車繡-手工紅線跳紗-打漿-合裡-品檢


神帽閃銀輝

細銀工藝又稱打銀

盧溝橋事件發展成中日戰爭後,日本嚴格控管金、銀等貴重金屬
以便用來換購軍備,另一方面還強化皇民化運動,除了毀廟造神社
還嚴格規定不准擺設傳統祭祀用具

在那個父權的年代
父親一句話就可能決定孩子的一生,至於孩子喜不喜歡並不重要


名人:府城.啟豐銀帽工藝社

其實神明跟人一樣愛漂亮,很多宮廟選在新年為神明換新衣和新帽

打銀藝術化,新風貌新價值

神明帽工序
融銀-壓銀片、抽銀絲-雕鑿各種紋飾-焊接組裝


千年錫工藝


鹿港的車路口(今中山路)成了錫器集散地,約有十家錫舖

要重振錫藝風華,不能守成不變,一定要突破創新

名家:萬能錫舖

為形塑個人風格,開始親近山川大地,瞭解鄉里人文

錫藝工序
融錫-鑄模、壓錫片-冷鍛塑型-焊接組裝-銼整、推光-表面貼金

堅持不變的創作路

雖然錫業在目前來說較熱門,但因為冷門,反而更具思考與創作空間
比較不受束縛與限制,所以未來性應該不錯


而且錫雖然是單一金屬
但加入其他金屬在色彩上做變化,如果可能還可以結合釉藥
在造型及色彩上有更大的變化和創作性

傳統工藝畢竟是一條寂寞又「藝真人貧」的不歸路
除了需要不斷創新
更要能夠堅持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與持續的藝術創作



神將扮威風

「大仙尪仔」或稱神將
泛指所有維持天堂、陽間;地獄等神界秩序的將軍或首領的統稱
台灣各地的神將名稱
大致上北部稱神將,中南部稱將爺,蘭陽地區則稱大仙尪仔

戒嚴令,禁止一切集會結社,地方軒社與藝陣活動被迫取消

名人:宜蘭金官繡莊

神將衣袍工序
描圖-平面刺繡-手工凸繡-組裝

神將組裝工序
加強竹架-加鋪墊肩-固定偶頭-組裝雙手-靠甲著裝-插威風旗-套戴盔帽-裝飾配件

肩膀下垂,即命相學上的垂肩,就顯得無精打采


家將護神威


家將泛指神明的私人衛隊
職責除了護衛神明外,還要協助主神執行除煞驅魔的任務

嘉義是台灣家將團陣頭最鼎盛的地方之一

所謂「八家將
以甘、柳、謝、范四將與春、夏、秋、冬四大季大神為主
因此被稱作什家將,取什為眾多、多數之意

勾勒法-先塗底色在勾勒臉譜線條,畫起來方便迅速,缺點是容易混色
填色法-先勾勒白底在填色料,缺點是費工費時

面師,指的是家將的臉譜畫師,也是家將團的幕後靈魂人物

走八字步(虎步)陣法

家將面師工序
打底-臉譜施量

家將出巡,雖然都是除煞驅魔、保境平安
然而還是會不因不同的「任務」而改變臉譜繪法

甘將軍
紅黑陰陽臉,左右對稱,顏色互補

柳將軍
為了顯示斜眼歪嘴特色,繪成大小眼及歪嘴臉型

謝將軍
額頭畫「中」字(也有人解讀為戟型武器符號)
表示位列陣中

范將軍
相傳范將軍為黑猴演化,性情剛烈,因此大多以黑色為底
並在額頭、眉毛、臉頰會以火焰圖案

春大神
在額頭強調蓮花圖案,至於蓮花的描繪,寫實工筆或抽象神擬都可以

夏大神
在額頭強調紅色葫蘆圖案

秋大神
臉譜以虎面為主,在額頭強調虎尾圖案

冬大神
鵬鳥臉譜,在額頭描繪尾翼


炸龍旺家戶

客家鄉親認為「炸龍」會愈炸愈旺

苗栗棒龍」不僅躋身台灣四大元宵慶典之一,還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的開春重頭戲

南蜂炮、北天燈、東邯鄲

名人:製龍藝師-羅平嚴

製龍工序
剖竹-剖竹篾-編龍頭、龍尾-編龍身-畫龍被

神明會香
龍隊只要路過任何寺廟,龍王一定要先上香稟告「來者何龍」
接著神龍進廟參拜
住持在獻金花、紅布插掛在龍角上,表示「神明會香」

放鞭炮迎龍隊
龍隊遶境到家戶拜年時
家戶若接受龍隊到自宅參拜,主人會站在門口放鞭炮表示歡迎
龍隊就會進到屋內繞一圈
之後在門口舞龍,主人會賞紅包,表慰勞之意
也有祖父母疼孫子,為了讓孫子看熱鬧
會要求龍隊在自家門口舞久一點,紅包就包多些

「炸龍」紅包多,喪家不迎龍




神轎顯神蹟


世界各國不同宗教所信奉的聖母、耶穌、佛陀、媽祖、王爺等聖靈和神明
在依宗教儀式或科儀
舉行遊行或遶境祈福時,有時也會用轎子當作交通工具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

神轎分為文轎和武轎
文轎有轎頂,通常是媽祖、文昌帝君、孚佑帝君等所乘坐
武轎沒有轎頂,專為關聖帝君,太子爺,王爺等武將出身的神明

木頭
是人類最早用來雕刻的材料之一,樹木與人類共同生長於陽光空氣中
同時感受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風雲雨霧的沖刷
歷經歲月滄桑與大地泥香溫暖
因此,木雕可以說是最容易與人親近的藝術

1949
遇上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原有的舊台幣兌換新台幣是四萬元換一元

名人:李松林、李秉圭

在木作行業系統
除了雕刻技術的基本功,還需要許多相關的藝術涵養配合
諸如文學、繪畫、詩詞

督促自己多看、多學、多讀、多修行,才能跳脫「工匠」格局

凡事要給別人留個退步,講話或處事不能逼人太緊

神轎工序
畫設計圖-選材-骨架-雕花-組裝-上色-安金


薰香飄百里


對修行者,燃香不僅能使心靈澄淨
止息心中的貪嗔癡,對於修學靜坐禪定的修行者而言
還可以藉由沉香鎮靜心神進入禪定。

台灣的純手工製香,香氣清新
留香持久,芳香中還透出輕微澀味和藥材味

中國香,使用化學原料製成的檀香油和沉香油取代天然原料
所以氣味辛辣刺鼻、可能還含有致癌物質

如果香灰掉在手背或掌心感到燙手甚至出現紅腫,就是添加了石灰

一定是上輩子燒好香

名家:昇香製香廠-林裕雄  盛聯華工坊-林旻慶

「料簿」中所載更是每個製香人甚至百年家族的獨門配方
就算是入門弟子也未必能一窺全貌
不僅能調出獨家香粉,也是研發新香品的資料庫

中國香對上台灣香,天然才是王道

「九天玄女」是製香業的祖師爺,業者尊稱他為香媽

手工製香工序
製作香腳-調香粉-打底-展香-曬香-染香腳-分裝


廟會戲劇



歌仔演故事

歌仔戲
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戲劇之一,十九世紀末從中國漳州移民到宜蘭的漢人
運用閩南小調搭配車鼓陣等藝陣身段
發展出一種「本地歌仔」的表演型態。

以台語發音,通俗好聽又親切易懂的曲調

「歌仔」吸納到其他戲種的身段台步、音樂曲調、布景裝扮等舞台藝術
逐漸從小戲擴展為大戲型態的「野台歌仔戲」

日治時期1920-1940,內台戲鼎盛時期,風靡全台

皇民化運動,對民俗活動的寬容政策也改為禁鼓樂
不准戲班演出傳統戲曲,許多戲班只好改演新劇
歌仔戲、客家戲、掌中戲、皮影戲被迫改穿日本戲服或用日語演出不同

電視歌仔戲
指出由於過分重視聲光技巧以及華服布景,破壞歌仔戲原來的質樸之美
而演員借重錄影、錄音技術,很容易荒廢戲藝
使得歌仔戲優美的身段與唱腔難以施展


名家: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

之所以擅長哭調,與她充滿戲劇化的一生密不可分

散赤人

排戲先生講戲只講大綱,演員唱念作表要靠自己即興演出
也就是所謂的「做活戲」,關係到戲界所說的「腹內」深淺之別

內台戲的觀眾,日場男性居多,晚場以女性觀眾為主,為順應觀眾對象不同
日場較常演「古路戲」,以武戲、歷史演義為主
晚間則多演胡撇仔戲或文戲,以悲情故事為主
還標榜要觀眾記得帶手帕進場


戲班裡流行一句「父母無聲勢,送子去做飯」
一語道破了到戲班學戲的大多數是窮人家的孩子
一來學戲辛苦,二來戲般生活餐風宿露,拋頭露面
難與上層階級平起平坐

戲般的規矩,只要有人「貼賞」,戲就不能散,至少不能馬上結束



客唱歡喜心


客家大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戲劇之一

外來元素融合

為呼應現代生活節奏與觀眾需求
不斷創新劇本、音樂和佈景,讓客家戲劇更有可看性

名家: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陳慶松、鄭榮興

亂世現轉機,對戲的愛,可以抗病痛

客家戲溫暖人心,就在最深處



掌中舞乾坤


掌中戲,又稱布袋戲

1974年,新聞局因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
造成部分學童沉迷戲劇曠課太多,並且影響到農工作息
下令禁演歌仔戲和布袋戲


十指能演百萬兵

名家:亦宛然-李天祿

一直扮演著別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而他的真實人生也是風雲際會、高潮迭起

一戰成名,奮發向上洗污名,好就不怕比

法-小宛然,日本-已宛然,美國-如宛然
莒光國小-微宛然,平等國小-巧宛然
格致國中-少宛然,三芝國小-學宛然
興隆國小-隆宛然

桂冠加身,一生都是掌中人



半人半聖-戲偶傳奇

名家-偶頭雕刻師沈春福

2006尋找台灣意象,目的是要選出最能代表台灣的象徵-布袋戲

顛覆傳統,故事全憑編導豐富的想像力
原則上來說
好人通常有曲折離奇的身世,壞人的陰謀背後則會暗藏更大的陰謀

要創作一尊具有獨特個性的戲偶
需要演師和雕刻師彼此合作,設定才是靈魂

琅琅上口,口白道盡人物性格

偶頭雕刻工序
選材-粗胚-細雕-打底-彩繪-結髮

掌中戲偶依角臉譜分為:生、旦、淨、丑、雜、定


臉上沒有特別圖案的男性角色,大多演好人

花童(小孩)、花童仔(約十三、四歲)、文生(年輕人)、秋文(中年)
摻文(鬍鬚黑白參半)、春公(鬍鬚白如雪)、白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


所有女性角色皆稱旦

角鬢旦(小女孩)、頭卻旦(年輕小姐)、開面旦(中年婦女)
摻旦(年過半百)、白毛旦(七十歲以上的老婦人)

旦的角色中
卻老旦、闊嘴旦、大頭旦,這三種演的都是媒婆、滑稽姓的人物
粗腳旦又稱毒旦,面善心惡,善言語卻陰險狡詐
角旦為年輕守寡者
散毛旦用於落魄的女人
塗繪花臉的花面旦表示被毀容


只要臉上有圖案都稱為淨,又稱為花臉,有好人也有壞人
以顏色做區分

紅色表示忠義
綠、藍表示妖怪或番邦之人
黑色表示個性粗暴


就是小丑,性格也分為忠厚和奸詐
動作帶有滑稽姓,是掌中戲不可或缺的腳色


如孫悟空、豬八戒等難以歸類者便稱為雜
因其雖具有人性,終究是動物造型

定角
戲偶只能演固定的角色,如:曹操、關公、包公


皮影映光影

皮影戲又稱為「皮猴戲」或「皮戲」
是把皮質材料製作的各種影偶與布景
利用「光」將「影」投射在布幕上,唯美的光影投射充滿想像空間
配上說、唱等表演方式,再結合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表現
劇本內容多取材自民間流傳的故事和傳說,洋溢濃厚鄉土趣味與人文特質

「內台」(戲院)榮景直到1960年代,台語歌舞片和黃梅調電影的出現
使得戲院紛紛改成電影院,皮影戲被迫退出內台演出

皮影戲館-建於高雄縣岡山鎮


名家:永興樂皮影戲團

皮影戲的文戲演出,多唱曲、配樂,動作少而細膩
影偶會有停格與慢動作等細節

武戲打鬥場面多,動作力求逼真,講究影偶的操演技巧及後場樂師的配合

影偶工序
製皮-刻製-染色-定綴-裝桿

皮影戲劇中的角色通常分為:生、旦、淨、末、丑、神、怪

「生」是指劇中主要的男性角色
年紀分:小生、老生
身份分:文生;武生
文生溫文儒雅、武生則充滿英雄氣概,掛有長鬍鬚的就是老生

「旦」是指戲中的女性角色
「小旦」賢淑溫柔
「花旦」個性較為活潑俏皮
「武旦」顧名思義當然會武工
「青衣」儀態端莊
「老旦」年華老去

「淨」又稱花臉
以臉部的顏色或彩繪,分辨忠、奸、剛、猛各種性情的男性角色
雖然不同色彩各有其象徵意義
例如紅色通常表示忠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關公
但在戲劇表演中,色彩所代表的意義並非絕對非黑即白

「末」是老生的副角,現在大多併入老生

「丑」的原義是醜,通常是行為或性格較突兀的角色
他們或心地善良、滑稽風趣,又或心懷不軌、卑鄙尖酸
大多是戲中的小人物,男女都有
依外型和表情可分為「文丑」、「武丑」、「丑旦」

「神」
的角色忠,最為人熟知的是天神李靖
他的兒子最出名的就是三太子李哪吒

「怪」當然是指妖怪



戲棚下美食

每逢宮廟建醮,附近居民更是紛紛擺設流水席,邀請來自各地的客人入席
充分展現台灣人熱情好客的個性

「糖蔥」
因外型像蔥白而得名,可以說是台灣第一項零食
焦糖漿-拉糖-收糖

「冰糖葫蘆」

「畫糖」
因為訂價較高導致失去零食市場的競爭性

「龍鬚糖」
技藝高超的手工拉麵師傅,以拉出細如髮絲的麵條自豪
而同樣可拉出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條纖細糖絲的零食也存在
那就是俗稱麵棉糖的龍鬚糖
熬煮糖漿搓糖圈-拉糖-包內餡

「棉花糖」

傳統零食也可以很科技,很夢幻

蔗糖在棉花糖機加熱和高轉速離心力作用下,開始被分解成分子狀態
出現如棉花般的片狀糖棉,巧手轉動竹籤,把片狀糖棉捲繞成的片狀糖棉

「雞蛋糕」

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

原料有:雞蛋、低筋麵粉、白砂糖、水

製作麵汁-烤雞蛋糕

「紅豆餅」

因為形狀又被稱為車輪餅,算得上是台灣的全民零食

「挽煎餅」又稱為半天餅

「紅豆捲餅」

「流水席」

台灣俗諺:『神得金、人得食』形容友宮廟建醮、神明遶境時
神明得到信眾供養的金紙
附近居民則大開流水席,迎接從各地來的香客入席
藉這個機會人們常常能大吃一頓

台灣習俗中,以賓客象徵家運,客人越多,家運越昌隆
同時表示人家交游廣闊深得人緣
如果宴席有空位,還會先讓家人入座補滿
搶客人的戲碼充份表現出台灣人民的親切好客與熱情

已消失的零食-「吹糖、捏麵人

小孩子很難不掏出零用錢,就算沒有零用錢的
用撒嬌也好,哭鬧的方式也行
就是非要擁有一個「捏麵人」不可

捏麵人的原料是麵粉和糯米粉,所以不能久放

業者於是改用樹酯加黏土
這種素材不只能捏塑出各種藝術作品,還可存放數年不壞



參考書目


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曾永義著
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曾郁雯
廖瓊枝凍水牡丹-紀慧玲
台灣民間藝陣-吳騰達
新境-複合媒材在錫器上的應用-陳志揚
客家八音金招牌陳慶松-鄭榮興、劉美枝、蘇秀婷
蘆洲神將上、下冊-呂江銘
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蔡欣欣
台灣音樂百科辭書

台北‧新聞局光華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