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魯迅散文選《野草》

立論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啊唷!哈哈!Hehe!he,hehehehe。』」

心得

這是一篇相當短的小品文,但其中想要傳達的信息,卻令人讀過後難以忘記,同一件事情,三種不一樣的說法,所得到回饋也不同,前兩者一曰名、一曰利,這些是眾人所好,人所追求的,講出來一定不會被打槍,既不失禮貌,也會讓主人家庭的很舒服,雖然這樣說並沒有什麼好或壞、對或錯,可是讓我想想這第三種說法,問題出在哪?

生老病死是人活著必定會面對的問題,正因為是不得不去面對,所以大部分都只願留到遇見之時,再去思考那個問題,再加上我們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了儒家思維,兩者都是非常排斥談論到死亡這件事的,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一棒就封住弟子的嘴不讓他繼續問下去,也輕易地打斷後人向下思考的機會。

我們過去思考的模式,一直是一種結論式的流程,提出問題後,馬上就丟結論給我們,全照前人所說的別再多做思考,問題是不思考行嗎?以前那套還行,因為社會世界動盪很緩慢,問題是現在資訊時代,什麼傳播的速度都相當快,自己不思考求進步,在這樣的環境裡,大家都在往前走,我們反而像是在原地踏步一般。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寫道「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過去的教育總是要求我們,只能思考生存的問題,可是死是一定會道的終點,就算現在轉頭、閉眼不去看及思考,但我們還是不知不覺地往那個目的地奔跑著,所以毀滅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思考問題,「未來該怎麼死?」、「活到幾歲死?」、「做到什麼事後死?」、「想要跟誰死?」、「想在哪邊死?」、「想死?」這些問題,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呢?

可是,這些問題在華人圈裡,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是很難得接受的,正如文中所寫到「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這種說法明明一想之下,並沒有錯誤之處,可是還是會遭到眾人毒打,因為他講了大家都不願意去面對的秘密。

我想人都是很脆弱的,自己本來就能夠明辨事情的真假、成敗、對錯,卻習於欺騙自己,而自欺還不夠,反而會向外尋求,想要周遭的人,也說些話來麻痺自己,越不願意靠近真相,越會對真相產生龐大的恐懼。

不只自己喜歡聽動聽的話,也會一直教導別人如何說對的話,而那些直截了當、單刀直入的人,常會收到白眼,及被掛上不會講話的牌子,問題是,這樣比較下來,如此會講得體的話,真的好嗎?

這需要長時間思考,一昧不願面對真相,問題是無法到改善的,而老師所教的那一招,更是令人發噱,因為想必你我也都遇過吧?這很常在生活中遇到,總是在打哈哈,想請他發表意見的時候,不願意表露自己的想法,事後往往是意見最多的。

生與死本來就是一體共生的,銅板的正反面的存在,既然長久下來我們只被要求想生的問題,現在開始換個角度,想想自己未來死後要做啥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