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史 史前篇
作者:劉益昌
出版社: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2/09/01

蘭嶼、綠島地區的Lobusbussan
Os
蘭嶼綠島上的原住民族,是與台灣本島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以曾看過一個說法,他們和本島是來自不同的源頭。

Lobusbussan文化,是由學者挖掘出來的文物,從中整理出,他們與菲律賓那邊原住民族,有著極為類似的特徵,進而推導出,兩者有高度的關聯。

我活到現在還沒能去蘭嶼綠島旅遊,一直對它們感到很好奇,看看明年吧,我會刻意排行程過去,一探究竟的。

考古學是一個研究長時限人與環境互動的學科。
Os
說到考古學,我會聯想到印第安納瓊斯,和古墓奇兵的蘿拉卡芙特,他們既是考古學家,又是探險家,對於探險我非常感興趣。

他們說多種不同的語言:每一個省區以至不同的村落都有他們自 己的語言。西班牙人統治的區域有一種共通語言,叫做巴賽 (Bacay),通行到產金的地區哆囉滿(Turoboan)。這種語言沿 著淡水河居住的人都懂得,儘管他們都有自己的方言。」(中譯 引自李壬癸1995c:35)
Os
從我接觸原住民族族語以後,就產生一個疑問,不同族的,遇到彼此的時候,他們會用怎樣的語言溝通?

各自有各自的語言,不過怎麼沒有共通語言流傳下來?哈,這點我覺得很特別,照理來說,應該是從繁如簡,大家互動時,使用共通語言,然後再各自保留自己的族語。

但現在接觸到的,各族內部族語有保存下來,結果沒有共通語言,甚至連強勢的語言都沒有,大家都是平起平坐,哎呀,這點真是和其他國家都不一樣,只能多讀多想了。

台灣史前文化晚期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為台灣考古的重要課題,也是考古學者無法逃避的議題。


隨筆 

有些學者會將自己發表的論文,整理以後出版成書,這本給我感覺,就是那樣的。

一般來說,那類論文書,因為是由學者所寫,而且出版有一段時間,內容略顯生硬無趣,看我所做的比較也知道,更多記錄論文裡,說到「考古」與歷史的關係

慢慢發現,在閱讀這些論文、文獻史料、研究報告,都能從中獲得靈感,這些靈感只是雛形,或是小小有趣的點,但我可以此向外擴展,同時將一個個小有趣點串起來,讓它們成為故事裡面的一環。

當然過程裡,會加工加工、再創作的,這情況不只面對原住民族的題材,其他領域的書,我如果去讀,也能激發靈感,所以對我來說,根本沒有靈感枯竭的一天,疲累的只有時間不夠,但我已經每天都在沉澱整理,將那些接觸過的,轉化成好玩的作品。

 

典藏台灣史

番頭家---岸裡社潘敦

潘賢文

加禮宛事件
Os
算是為自己留個醒,在不同的統治階段,原住民也曾爆發許多事件,各族都有。

屏東赤山萬金天主堂
Os
有些地方,真的是不去接觸,根本不知道它有多了不起,像這個地方,我有過人都已經到達那附近的,卻不知道它,就這樣和它失之交臂。

發源於中央山脈、遊走花東縱谷池上、富里、卓溪、玉里、瑞穗的秀姑巒溪,是東部唯一切穿海洋山脈、在豐濱流入太平洋的溪流。

隨筆

相較以前所學的台灣史,會著重於荷蘭時期,以後所發生的歷史事件,而我現在對於那些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更感到好奇。

而在台灣,那些代表就是原住民族的歷史,我慢慢覺得所謂的九族,還是現在的十三族,都是後面的人,用現代的方式,去進行分類,問題祖先根本不認為,自己是某某族,不然就是族群的分歧,也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深。

以前應該都是以/「部落」為主幹,某某族?祖先們不知道啊,這樣才能說明,為何台灣同時存在那麼多族,然後並沒有融合在一起。

小小的島,然後細分到13族,還有著各種族語,這樣真的很不利於語言的發展,像是我所去過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還有那綿延的印尼,同樣有著多民族共生,但是人家的語言,就只有馬來語、印尼語等等,

對於語言我是外行,但是站在學習與推廣的角度來思考,真的會覺得太複雜且過於繁瑣,這只是語言的部分。

而歷史,看來看去,最多的資料,也只有神話故事,以及各地的傳說,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何台灣沒有打成一片,互相征服融合在一起。

台灣史,以有文字來切分,有文字以後,主角大多是外來的統治者,還有漢人移民,但是在那之前的,主角一直都是原住民族,不過他們在進入文字,角色卻越來越影薄,往往只有在反抗的時候,才會登台亮相。

不知道,我現在只對原住民族的歷史感興趣,會用不同的角度,來對這些沒有過多歷史流傳下來的民族,做多方的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浪 的頭像
    岳浪

    越努力,越幸運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