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蘇澳開始往北,先到礁溪那邊,完成飯店的check in,因為時間還早,便決定往北,前往去年來的時候,已經有注意到的頭城老街,那時時間還蠻趕的,所以就沒能成行,這次剛好有一個小空檔,出發!
宜蘭的地名,和它開發的過程,有高度的相關,像頭城就去開蘭的第一城,代表著漢人來到宜蘭開墾的第一站,之後還有二圍三圍,而宜蘭市那邊,舊稱則是五圍,更南邊還有壯圍,這些地名,都是與漢人開墾的進程有關。
頭城,我上次來的時候,只有跑過來吃冰,是有看到老街的指引,但那時也沒有心,我現在覺得出去旅遊,不用想一次將所有想看的全看,留點給下次,反正在我身上,一定還會再跑來。
到了頭城老街,我算是在它的中間部分停車,看了觀光地圖,才知道原來會有老街,是不在同一條線上,其中還拐了個彎,看地圖就能懂我說的,頭城老街是和平街,而這和平街在民鋒路上斷了,一般道路都是同一條路,即使過十字路口,但是路名也會延續下去,但是另外一頭的和平街,卻被中庸街給取代,
這真的很特別,至少在我去了那麼多老街,還是第一次遇到,老街是這樣拐彎的,唯一能想得到的,就是以前的馬路,並不是現在這模樣,現在的馬路是之後修的,但那些老房子,並沒有在同一條線上,才會形成現在的模樣。
今年造訪了超多老街,來到頭城老街,第一個感覺,便是這裡保有原本生活的氣息,沒有太多的商業行為,而老街屋大概只有做細部的維護,並沒有像其他的老街那樣,將外觀重做翻新。
慢慢發現,我並沒有很喜歡,那種外表很乾淨的老街,只是台灣普遍都是以那套思維,在保護文物古蹟的,不能說他們不好,那樣不對,只是個人覺得老街,就該有老街的味道。
那味道是經過時間沉積,或許髒髒醜醜的,但還是能從中看到一股親切感,這種說法,我想就好像每個人,出門在外都會有老家,每個人的老家長什麼樣,可以大概思考一下。
老家大部分,都是祖輩,或是父母那輩,長時間生活的地方,而人活在一個區域,自然會在那些地方留下痕跡,這是屬於人為,外在還有氣候地震這些,外在環境同樣也會對建築物外觀,雕刻上自己的印記。
這兩個加總起來,才形成一間老房子,而很多同時期的老房子,聚集起來,那樣的街道聚落,才會被稱為老街,我看很多老街,會覺得重新整理,實際上會破壞外在和人為的痕跡,那痕跡被洗刷掉,再怎樣做舊,味道還是差了點。
頭城老街這裡,商業活動接近0,而讓我感到最舒服的,那就是這裡的街屋,全都保持在多年生活的自然模樣,看不太多加工,狹窄的文學巷,以及整齊的騎樓走廊,這些在後續的建築風格裡,不容易看到。
頭城老街以民鋒路為中心,左邊的街屋,保有較多老街的風貌,而右邊因為有林本源租屋,和盧纘祥公館,從外表來看,就是有錢人住的,整體氛圍就比左邊還要高雅。
而左邊還有一整排的十三行,即使在後代子孫維護下,無法保存原本的樣貌,但是那一整排的建築物展示在眼前,免不了會幻想,老時代人生活的純樸。
右邊的街屋,雖然保存較良好,但這邊只有單一側,街道街道自然會有兩側,另外一側大部分都經過重建,能看到鋼筋混凝土,還有鐵皮等現代建材。
那些保存良好的,其實走近一看,大部分都是沒人居住,或者是長時間擱置在那邊,這是一件很現實的問題,等於是這些老房子的所有權人,犧牲它們的權益,才得以保留老街的原貌。
而對面那些將自己房子,重建成新房子的,當然不能說人家錯,房子所有權是他們的,再加上台灣在文化資產這一塊,永遠都是慢半拍,還欠缺各種配套措施,與其那樣,誰會願意保留原貌啊?
我光用想的,就能想到住在老房子裡,生活有多麼不方便,畢竟舊有的建築思維,將現代人擺進去,處處都很不舒服,這點我也沒辦法解決,因為是需要好多好多錢,所以下決策的,才會去選最折衷的辦法,也就是其他老街的樣子。
我是喜歡老街,之後還會去其他縣市的老街,當然國外的如果有遇到,我也會跑進去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