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竹科學園區逛回來,又跑到飯店去取行李,這樣我在新竹市區內的行程,算是結束了,本來自己還有預備好幾個地方,可是在動物園那邊花了太多時間,算了,回程吧!
我第二天晚上要住在桃園,而我過中午人還在桃園,所以必須抓緊時間,也沒有再新竹市區多做停留,往北向桃園出發。
沿途,我出發前只有抓了兩個景點,第一個便是我接下來要去的「湖口好客文創園區」。
我都是走大路,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查看地圖,以及我現在的位置,即便如此小心,最後還是跑錯地方,等於跑到平行的另外一條大馬路,只能靠走連結的產業道路,最後才找到這個文創園區。
我這趟桃竹苗之旅,有一個很重大的目的,便是為想要去桃園觀看客家博覽會,只是單純為了這個展覽,跑去桃園,會覺得很可惜,既然這樣,我就連苗栗新竹都排在行程裡。
而這個湖口好客文創園區,算是為接下來的客家博覽會預熱,從入口進來,我便看到很顯眼,且獨具特色的建築物,客家圓樓,而且還不只一個。
我覺得這樣的建築物,真的非常有客家的特色,他們都是一大家族集體移動,並且刻板印象就是家族內的向心力很足,那個意象,不就和外表圓潤,但實際上很堅固的客家圓樓一模一樣。
圓樓總共前後各一個,前面這個只有外觀是圓樓,但內部是當作湖口鄉農會I使用,看到二樓那樣圓型的窗戶,我特別喜歡那個點的,在建築方面,我不喜歡方正垂直直角的牆面,單單喜歡這樣的圓滾滾、胖嘟嘟的牆。
左邊圓樓是農會,右邊就是文創園區的主題,一二樓都有展示區,介紹客家人的歷史,以及他們生活作息,過得怎樣的節日,以及吃什麼特色食物等。
對於客家我並沒有很陌生,因為在台南和高雄的時候,就已經有接觸相關的族群,他們因為來台灣較晚,平原地區已經被占了,逼不得已只能轉往內陸的丘陵山區居住。
我應該是在台南,幾個山區的鄉鎮,遇到這些客家人的聚落,以及特色展區,然後住在雙北的時候,也不會特別跑去客家園區,在我附近就有兩個啊,一個在三峽,另一個在汀州路那邊,唉呀不得不說,他近在眼前的時候,我根本不會刻意跑去。
結果請假出來旅遊的時候,反倒會跑來這個好客文創園區,真是有趣啊!
我也在這裡知道湖口原名大窩口,然後是一個典型的台灣客家鄉鎮,我個人算是對台灣各縣市的發展史,蠻感興趣的,只是這裏頭估計必須要去找地方史來讀,再想想吧,畢竟我現在這麼忙。
談到客家人,就會聯想到義民廟,而客家人在不同時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清領時期的三大民變。
朱一貴的時候,客家人有人嚮應革命,而之後的兩次,都扮演著協助清軍的身份,不知道欸,我只要看到這些在幫忙政府的義軍,都會困惑,那個時代不是大家都很苦嗎?怎麼客家人不選擇反抗,還幫著外來政權平亂。
只是這樣的狀況,到了日本時期又不一樣,當日軍登陸之後,準備接收台灣,在台灣各地就爆發出,好多客家族群起來反抗日本人。
我想這個點,是因為對於清軍來說,客家人不會將他們視為外國人,而是同樣視為漢人,但對日本人就不是這樣,他們不願接受日本人的統治,所以才會奮起反抗。
又走進步,我看到客家人的那些特色小吃,還有民俗活動,才發現他們早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裡,可說是隨處可見,但有趣的是,台灣在地的平埔族,以及山地原住民族,他們的飲食、儀式什麼的,卻依舊離我們相當遙遠。
這個文創園區,我認為是後來興建的,因為它的磚仔樓的那些磚塊,並沒有很有年代感,磚塊是會隨著年代,逐漸破損斑駁,但是這裡拍照一看,就給人一種非常新,搞不好還比我還要年輕啊!
我知道它有點想營造出老街的感覺,可是建材表面都是如此的新,再怎樣模仿,還是脫不了它很年輕的原罪。
最後我來到,園區內最裡面的客家圓樓,走進這裡我一看到那尊巨大的神農氏,心裡就有點反感,這種將神明蓋的非常大,真的很沒有美感,處處會讓我聯想到「中國人」。
因為中國雖然經歷過文革,但是他們這幾年也開始瘋神明,然後興建超大尊的各式神明雕像,台灣人真的不要,好的不學,去學中國人這樣。
彰化大佛那個是有年份的不一樣,一些新蓋也很愛搞,很大尊的神像,討厭討厭,我真的很不希望台灣人,在審美方面無限逼近中國啦!
這些袖珍的模型,倒是非常吸引我的目光,超級精緻的
這個好客文創園區,我最喜歡的就是建築本體,展覽嘛,如果是對客家人有很深一層了解的人來說,應該就看過路過,因為在其他地方,已經看過相關的。
本來我想要說,這裡最特別的是客家圓樓,可是上網查了一下,好多地方,都有這個圓樓,那這就不能說成特色,因為你有別人也有,怎麼會有什麼特別的。
我是沒感到失望啦,因為作為新竹地區,最後一個景點,我在這裡晃了蠻久的,同時算當自己複習客家相關的知識,對於客家我暫時沒有想法,可是也看了好幾個客家園區,就將它們放進靈感儲備庫裡吧!
當這裡看的差不多,我又開始移動,正式離開新竹,進入桃園。